中秋节的来历和历代中秋习俗的发展演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3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8 02:15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是华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历来的说法,皆把嫦娥、玉兔、元末之事纳入其中。其实,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自上古时代即有的敬月信仰,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中秋节本质上是“华夏祭月之节”,那里有先民天地人和的哲思,也有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信仰。

汉民族的祭祀文化,表达的是“敬天、礼地、爱人”这三种基本情感指向,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种类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级分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阳和月亮就是华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远古时代的日月崇拜之俗已遥远难考,但是,《周礼》等文献中已确定无疑地证明,其时对日月的崇拜已发展至宏大而正规的天子的日月祭祀。《周礼·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国语·周语》:“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

为什么天子要祭天地日月?郑玄曰:“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人事君也。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况人得不事耶。”帝王自命昊天上帝之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祈求护佑,也是向天下臣民示范“孝悌”之义,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日月之祭的时间,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谓“两分”。为何要定在这两个日子呢?这要从天文与二十四节气说起。

每年夏至之后,太阳就从北回归线逐日南移,到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秋季就将结束而迎来冬天。这一时刻,二十四节气中称为秋分。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郑玄也说,“君子履端于始,举正于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别成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日子。

祭日,称“朝日”,祭月,称“夕月”。“夕月礼”就成为了祭月之礼的特有称呼。

虽然《周礼》中就已经确定了“两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历代的时间并不绝对固定(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短的王朝),不过,总的来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选择。

历代天子祭月时间和规格的主要演变过程是:

周代:

周代礼仪系统十分完备。两分祭日月,以柴祀日月星辰。建日坛曰王宫,建月坛曰夜明。在南门外祭日、北门外祭月。所用牲和币皆为赤色,祭乐与祭五帝乐相同,以珪璧礼神。

秦代:

秦尚法家,除此外,诸子百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阴阳家了,故极看重自然神祗的祭祀。秦在故都雍城就建有日月祠。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八神,月日分属第六第七神,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

汉代:

汉承楚风,楚文化之天地日月的信仰在汉代占有一定分量,武帝时在太乙坛祭日月,黎明之时皇帝走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宫,向东方祭拜,夜晚向西方祭拜。后又简化为在宫殿的庭院中行礼。平帝时,改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东向拜日行朝日礼,夜晚西向拜月行夕月礼。

隋代:

祭祀乃华夏文化的信仰表征。隋朝匡扶华夏正统,便重修祭礼。于国东春明门外建坛,每年春分朝日。又于国西开远门外建“坎”,坎深三尺,广四丈,在坎中建坛,坛高一尺,广四尺。每年秋分夕月。牲币采用周制。

唐代:

二分朝日夕月于国城东西,用方色犊为牲。

宋代:

承唐之制,并升为大祀。

明代:

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朝日坛”,在阜成门外建“夕月坛”。坛制区分日月。朝日坛的护坛地100亩,夕月坛的护坛地36亩。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时(大约在凌晨3点到5点,古称“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时(大约在21点到23点,古称“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天子车驾亲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如果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天子驾就小次行礼。

每年两分祭日月时,日月是礼敬的主神,是祭礼的主角,这种专门的祭祀为正祀和常祀。除此之外,日月还在其它祭祀场合被附带祭祀,此时日月充当的是配祀。比如,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23

  (一)名称来历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成为“仲秋”,因为与上古祭月的礼仪有关,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杀风景的,逐渐俗随时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 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

  “八月半”或”八月十五”;“天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礼记》)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二)历史演变

  中秋节的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礼记》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之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国各地至今也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解释上“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卷八)。吴自牧(约1270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购买酒菜来欢度中秋。金盈之(约1126年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团员、娱乐、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并且宋朝起,在杭州钱塘观潮,也成为一中秋节习俗内容。

  元朝虽已异族入住为主,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打扮沿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中秋节已于元旦齐名(古时候称春节为元旦)。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田汝成(约1540年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意。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至于明人赏月的盛会,张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极其风雅的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家童、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能略窥一二。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贡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瓜分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就是纸神马。

  清宫有祭(供)月习俗。祭月的地点在御花园。院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良策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有一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月宫符像,还要一个直径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团。大月饼左右各摆一三斤重的月饼,摆各样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摆毕,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香尽,焚月光神码,撤贡品。将十斤重大月饼精心包装,储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谓之“吃团圆饼”。三斤重大月饼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分赐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

  然后是丰盛的合家宴会。清代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方天灯、树中秋、点灯塔、曳石等地方习俗。

  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随着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41

(一)名称来历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成为“仲秋”,因为与上古祭月的礼仪有关,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杀风景的,逐渐俗随时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 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

  “八月半”或”八月十五”;“天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礼记》)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二)历史演变

  中秋节的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礼记》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之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国各地至今也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解释上“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卷八)。吴自牧(约1270前后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购买酒菜来欢度中秋。金盈之(约1126年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团员、娱乐、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并且宋朝起,在杭州钱塘观潮,也成为一中秋节习俗内容。

  元朝虽已异族入住为主,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打扮沿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中秋节已于元旦齐名(古时候称春节为元旦)。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田汝成(约1540年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意。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至于明人赏月的盛会,张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极其风雅的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家童、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能略窥一二。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贡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瓜分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就是纸神马。

  清宫有祭(供)月习俗。祭月的地点在御花园。院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良策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有一张八仙桌,供桌上摆月宫符像,还要一个直径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团。大月饼左右各摆一三斤重的月饼,摆各样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摆毕,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香尽,焚月光神码,撤贡品。将十斤重大月饼精心包装,储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谓之“吃团圆饼”。三斤重大月饼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分赐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

  然后是丰盛的合家宴会。清代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方天灯、树中秋、点灯塔、曳石等地方习俗。

  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随着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2:16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