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10:16
屠户。
1、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
《狼》是一篇小说,从小说的要旨出发,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后, 文章通过对屠夫的行为, 心理展开细致的描写, 把屠夫的形象通过简洁的文字跳在纸上, 紧张的恐惧和平静, 机智的是谨慎和勇敢和果断。虽然狼也有细节的描绘, 但写作不过是写狼的狡猾和贪婪。
即使狼是狡猾的, 无法逃脱都在屠夫的刀杀死, 可以看出写狼的狡猾是出发像狼的*有没有好的结局。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一种*的力量在前面的勇气去战斗, 敢于拿起武器去战斗真理, 在这里传达给人们是一种积极的能量, 可以看出写狼是为了惹屠夫屠夫是主角。
2、从叙事角度方面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 即旁观者的语气, 正是因为这种叙事方式没有透视极限, 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但正是因为作者被赋予了充分的叙述自由, 这种叙述才容易产生一种倾向, 即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运, 对所有事件, 以及叙述者的叙述倾向,洞察故事中尚未发生的一切。
综合以上的分析,屠户更加契合这篇故事的主人公的身份,而狼只是反衬屠户的一个典型形象,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才附着上这一色彩的形象,对于文章主题的突出以及人物行动对事件的重要性来讲,狼也仅仅是起到了一个次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其中第二则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鲁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
故事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
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
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
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
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10:16
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10:17
狼,因为题目写的是狼,全文也围绕着狼写出狼的狡猾,也写出狼自以为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10:17
我觉得是狼,因为题目是狼,一般题目是文章内容概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10:18
肯定是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