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2: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1 04:04
中华绒毛蟹
方蟹科绒螯蟹属动物
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螃蟹、清水大闸蟹,是洄游性甲壳类动物,经济价值较高,是世界各国水产增养殖的重要对象。
中文名
中华绒毛蟹
拉丁学名
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
别名
河蟹、螃蟹、清水大闸蟹
界
动物
门
节肢动物门
简介物种资料分布形态结构生态习性食性生长发育生殖习性生命周期经济价值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环境因素病害防治TA说
简介
中华绒毛蟹,一般每只4两左右,壳略成圆形,蟹螯夹力大,绒毛顺,肉质鲜嫩、松脆。 素有水产之乡的庐江县白山镇位于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南岸,距庐城北公里,合肥50公里,合铜公路擦肩而过。境内水域广阔、水质清洌,白石天河直达巢湖。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水产之乡尤以河蟹著称,年捕捞250吨的中华绒毛蟹,一般每只4两左右,壳略成圆形,蟹螯夹力大,绒毛顺,肉质鲜嫩、松脆,是人们桌上难得的美味佳肴。
目前,全镇水产养殖水面已达9600亩,镇委、镇*用足用活经营机制,用优惠的待遇赢得四方开发商的青睐。全镇拥有水产开发大户十余户,镇内建有保鲜冷库四座,容量共 2000吨,开辟占地15亩的白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已于98年底投入使用。水产养殖正在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1998年中华绒毛蟹被中国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定为绿色优质产品,目前已远销广州、深圳、珠海、上海、北京、南京、合肥等全国各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白山镇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品尝、投资开发和销售“中华绒毛蟹”。
中华绒毛蟹,一般每只4两左右,壳略成圆形,蟹螯夹力大,绒毛顺,肉质鲜嫩、松脆。 素有水产之乡的庐江县白山镇位于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南岸,距庐城北公里,合肥50公里,合铜公路擦肩 而过。境内水域广阔、水质清洌,白石天河直达巢湖。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水产之乡尤以河蟹著称,年捕捞250吨的中华绒毛蟹,一般每只4两左右,壳略成圆形,蟹螯夹力大,绒毛顺,肉质鲜嫩、松脆,是人们桌上难得的美味佳肴。
物种资料
科:方蟹科(Grapsidae)
属:绒螯蟹属(Decapoda)
分布
中华绒螯蟹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和闽江水系4个种群。
共5张
中华绒毛蟹
形态结构
中华绒螯蟹的背部一般呈墨绿色,腹面灰白色。腹部在成长过程中,雌蟹渐呈圆形(俗称团脐),雄蟹仍为狭长三角形(称尖脐),这是区别雌雄的最显著的标志。
生态习性
中华绒螯蟹喜爱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草茂盛、饵料丰富的微碱性或中性的水域中(如多草性湖泊、江河等),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两种。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及生长性能,现在以长江蟹最好,而辽河或瓯江蟹的成熟个体小型化。
食性
中华绒螯蟹属杂食性的甲壳动物,它们在食性上具有广谱性、互残性、暴食性和耐饥性等特点。
生长发育
中华绒螯蟹在淡水中生长,在海水中繁殖。它的一生经历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仔蟹(豆蟹)、蟹种(扣蟹)、成蟹等阶段。
蜕壳不仅是发育*的一个标志,也是个体生长的一个必要步骤。中华绒螯蟹蜕壳一次,体重明显增加,体形明显增长。中华绒螯蟹就是这样蜕一次长一次,直至变为“绿蟹”,蜕壳才终止。
生殖习性
中华绒螯蟹为洄游性的甲壳类动物。秋季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自内河、湖泊爬向大海,在咸淡水交界处交配产卵。
生命周期
亲蟹在所抱卵全部孵化后,蛰伏在河口浅滩的沙丘上,其头胸甲及四肢有苔藓虫、薮枝虫等附着,腹部常有蟹奴寄生。产后的雌蟹至6月底7月初相继死亡。从蚤状幼体起,雌蟹的寿命为2足龄,雄蟹则交配后即死亡,寿命比雌蟹短2个月。当年成熟的中华绒螯蟹寿命仅1年,且雌性占绝对优势。性腺成熟缓慢的个体,寿命较长,有的可达3~4年。
经济价值
中华绒螯蟹味美且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上品。每100克河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核黄素、烟酸,其发热量超过一般鱼类的营养水平。
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环境因素
水域中温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氧气等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繁殖,只有掌握中华绒螯蟹养殖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并给予满足才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争取高产。
1.温度 中华绒螯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1℃以上、35℃以下,都能生存。但水温在5℃以下,基本上不摄食;水温在35℃以上,穴居比例大大提高,且容易产生性早熟,成蟹个体也相对较小。
2.盐度 第1期蚤状幼体盐度要求比以后几期蚤状幼体高,一般不能低于7‰;从第二期幼体开始对盐度要求就有所下降,一般盐度降至5‰左右也能顺利*。一般要求盐度差不超过3‰,不然将会引起幼体大批死亡。
3.酸碱度 PH值一般要求在7~8之间,即中性或微碱性。幼体*时,PH值可稍高,约在7.8~8.6之间。
4.光照 中华绒螯蟹喜弱光不喜强光,属昼伏夜出。
5.氧气 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左右,适合于中华绒螯蟹生长。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生长、*会起抑制作用。
病害防治
一、病原:
由聚缩虫引起,该虫为单细胞虫体,前端生有许多纤毛,后端有一细长有收缩能力的柄,固着于其它物体上形成很大的分枝群体。
二、症状:
被感染的蚤状幼体活动能力弱,体质下降,蜕皮困难,使幼体失去平衡漂浮于水面,严重附生可致幼体死亡。成蟹一般在黄蟹到绿蟹阶段较为明显,特别是性成熟2龄以上蟹。病蟹白天在池边浅水区爬行,体壳污物较多,活动、摄食能力减弱,继而陆续死亡。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虫体塞满蟹鳃血管。病蟹的活动表现为无力的瘫痪状,呼吸微弱,以至停止呼吸而死亡。
三、防治方法:
⑴可用浓度为0.5—1.25‰的*溶液浸浴2小时,或用新洁尔灭药物杀死。
⑵已经发病时,可用0.25-0.6mg/L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但注意鱼蟹混养池中忌用。
⑶最好不养2龄以上性成熟的绿蟹,因为这时河蟹一般已不再蜕壳,使聚集在身上的虫体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