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子夜吴歌》全四首的注音和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07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7:40

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qin di luo fu nv, cai sang lv shui bian.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su shou qing tiao shang,hong zhuang ri xian.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can ji qie yu qu,wu ma mo liu lian.

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jing hu san li,han dan fa he hua.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wu yue xi shi cai,ren kan ai ruo ya.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hui zhou bu dai yue,gui qu yue wang jia.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chang'an yi pian yue,wan hu yi sheng.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qiu feng chui bu jin,zong shi yu guan qing.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he ri ping hu lu,liang ren ba yuan zheng.

子夜吴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ming zhao yi shi fa,yi ye xu zheng pao.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su shou chou zhen leng,na kan ba jian .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cai feng ji yuan ,ji ri lin tao?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春歌》写的是采桑女,不仅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化用了乐府《陌上桑》中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典故,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心灵美。
《夏歌》写的是采莲女,化用越国美女西施的典故,她美貌但是命运坎坷,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则写出了她们期盼边关早日平定,以便和丈夫团聚的美好期待。
《冬歌》则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女子急切、紧张劳作,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8:58

春歌

秦地罗敷女。
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
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
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
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
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赏析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春歌》写的是美妇,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她的勤劳的品质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夏歌》写的是西施,她具有更深一层的美丽——为祖国献身的伟大,所以也可以说她是一位“烈妇”。她的美就像是“三百里镜湖中竞开的荷花”,她的美使“前来看她的人挤满若耶(西施的家乡),显得若耶都狭隘了”。然而西施的命运却是如此令人感慨,“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这样的心是美丽的,美得让人感动。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