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出现在什么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4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23:51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第一,*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第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第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第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第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权势是相对于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附庸,依附于某个*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是对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学术流派相互争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各种思想主张并存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总称。后世常常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鼓励要允许有不同观点,不能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意思。“百家争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用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相互争论的局面。当然“百家”只是虚指,不是正好有一百个人,而是泛指有很多流派。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时期,虽然*上四分五裂,但是文化上却百花齐放,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这样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怀揣着不同见解不同主张的人奔波在各国之间,去宣传推广自己的观点,合着双赢,君王以礼相待,给予*厚禄,士子竭尽所能报答知遇之恩。不同意也没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再换另一家了,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肯定会得到赏识的。

后人之所以很羡慕那个时代,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君求贤如渴,臣必当誓死效力,君臣之间惺惺相惜,引为知己,这是一个文人士大夫最理想的时代,虽然有战争有杀戮,但这都能阻碍士子们周游历国,推荐自己和自己的学问。这是一个中国社会从来没有过的开放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言,家家可以著书,人能尽其才。百家争鸣是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不仅对中国,甚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东方体系。

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术流派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各种学术门派之间也是互相攻击,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了非常活跃的文化大繁荣的开放局面,不管是哪个门派,都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开端便是发源于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因为他们代表的利益不同,主张观点也就很大区别。但是无论哪种学派都不是完美的,都是有缺陷的,我们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是百家争鸣时期影响最大的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他是个杰出的教育家,但不是伟大的*家,因为在春秋时期奴隶主阶层已经没落,礼乐崩坏,孔子痛心疾首却*为力,只好主张人们回到周代去,但是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因为只要是个有作为的君主,都不可能接受孔子的那一套理论,反而是善于工程建造的墨家和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占了上风,因为他们的主张顺应了时代潮流,能够为诸侯称霸提供理论。

再比如西汉立国初期,人口凋敝,经济萧条,就需要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减少对百姓的干预,让人口和土地能够休养生息,国家迅速聚集很多财富,各种社会问题也出现了,就需要儒家的仁政来选拔人才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还要用法家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有农家主张以农为本,因为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同学说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层出不穷,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争当天下霸主,百姓苦不堪言。不过*上的*,往往早就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由于各国诸侯们都需要人才来辅佐他们实现称霸的梦想,所以对人才尤其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都给与很好的礼遇,像齐国的齐桓公就在宰相管仲的建议下设立稷下学宫,专门供各国才子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百家齐鸣的开放局面;燕国的燕昭王专门筑黄金台招揽各国人才,因此才吸引了著名将军乐毅前来投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员往来很畅通,基本没有什么障碍,那些有才华的各流派的人物终日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寻找欣赏他们能够让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君主,孔子就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儒家思想。而且,由于是诸侯纷争的*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集权,所以对思想学术的禁锢很小,各种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自由发表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好往往要著书立说,宣传自己。苏秦张仪这些人靠着一副能说会道的嘴巴就能搅得天下局势的转变,这大大鼓励了民间学术的发展以及一大批思想流派的涌现。只要能被诸侯赏识采纳,往往就是朝为布衣暮为宰相,荣华富贵就是只争朝夕的事情,这极大的促进了当时先进的地主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对这一局面的客观描述。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运动无疑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意义。首先就是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总结,通过各个流派流传下来的学术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面貌,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除了外来的佛学思想,几乎都能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百家争鸣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启蒙。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23:51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23:52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简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权势是相对于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附庸,依附于某个*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的影响】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23:52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23:53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