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3: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14
1 引言
2013年11月23日凌晨3时许,位于吉林*白朝鲜族自治县十四道沟镇鸡冠砬子村至冷沟子村之间的沈长线白石砬子路段(381K+200m-381K+400m)发生大型崩塌,崩塌堆积体方量约12万m3。灾害发生时受灾路段内无车辆经过,未造*员伤亡。崩塌造成公路200延长米损毁,致使沈长线临江至长白段道路堵塞,交通阻断。灾害发生后,省、市、县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立即启动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专家赶赴灾害现场开展了应急调查和处置。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区域地质环境
(1)地形地貌
灾害发生地位于熔岩高原区,地貌类型为熔岩高原地貌,高原面平坦,河流密度大,切割深度大,河谷成“V”形。
(2)地层岩性
灾害发生地十四道沟镇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燕山早期形成的闪长岩类与晚期花岗类侵入岩体,多以岩基的形式出露。
(3)地质构造
该区域地质构造主要是十八道沟-长白向斜,位于长白县南部临江地带,向斜轴线在十四道沟以西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往东渐转北西-南东向,其两端均延入朝鲜境内,东西长约100km,两翼幅宽6~12km,呈一狭长带状。
(4)水文地质条件
崩塌发生所处区域岩石孔洞、原生节理和构造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空间。一般泉流量1~10L/s,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镁型为主,矿化度小于0.3g/l。
(5)气象条件
十四道沟镇属北温带*性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2.13℃,年积温为2500℃,无霜期为120天左右。十四道沟镇历年来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降水量为622.35mm,最大降水量为82.4mm。
2.2 地质灾害特征
崩塌山体为一直立陡崖,岩体中有三组节理较为发育(倾向310°,倾角90°;倾向280°,倾角80°;倾向95°,倾角7°),上述节理组合方式降低了岩体完整性,属不利组合,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边界基础,其中倾角近直立的节理是导致崩塌发生的关键结构面,见图1-3。
图1 崩塌体全貌
2.3 灾情、险情
本次崩塌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十四道沟镇冷沟子村至鸡冠砬子村之间,沈长线381K+200m至381K+400m处的白石砬子路段。崩塌造成公路200m长路段堵塞,倒石堆高度从路面起至堆积坡最高处达260m,致使沈长线临江至长白段中断,部分路基被损毁;本次崩塌濒临鸭绿江,流经段江面宽度约100m,崩塌堆积物填入鸭绿江,堵塞江面宽度约2/3,沿流动方向长度逾200m,堵塞江面面积70%。
图2 崩塌体在鸭绿江中崩积物
图3 小型崩塌仍有发生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趋势判断
3.1 灾害成因分析
(1)内在结构
发生崩塌的岩体中有三组节理较为发育,分别为倾向310°,倾角 90°;倾向280°,倾角80°;倾向95°,倾角7°。易见其中两组结构面较为直立,剩余一组则近水平,这种节理组合方式降低了岩体的完整性,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结构条件,其中倾角近直立的节理是导致崩塌发生的关键结构面。
(2)外动力条件
降雪和冻胀作用是本次崩塌发生的两个外动力条件。在崩塌发生前,吉林省全境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降雪,局地甚至出现了暴雪。随着积雪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危岩体的荷载。11月下旬,伴随着北方逐渐进入冬季,气温不断降低,岩体在冻胀作用下,裂隙逐渐贯通,也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灾害趋势判断
崩塌基本稳定后,随着长白县气温逐渐稳定以及强降雪过程的结束,利于崩塌发生的因素减少,初步判断再次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不大。但灾害发生后尚未对崩塌体及其形成环境开展全面、详细的调查工作,应尽快开展。如再发生强降雪,应加强对崩塌体及其附近危岩体的监测工作。
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根据《吉林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关内容,启动了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崩塌发生后,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立即向吉林省国土资源厅进行了汇报,省国土资源厅第一时间委派吉林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组成专家组,会同当地*有关领导及国土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对崩塌现场进行了详细考察。并讨论形成了初步的致灾原因、机理判断,以及灾后应急处置意见。吉林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组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提出应急处置意见为:崩塌已基本稳定,可以开展清理工作;清理工作必须由上而下清理,首先清理陡崖上的危石,而后由上而下清理倒石堆和公路上的碎石;为保证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观测工作;为安全、快速打通沈长公路,建议采用爆破方法,将堆积在路面以上的碎石清除。
5 经验与启示
吉林省近年来极端异常天气情况频繁出现,加之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特点,这对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长白县白石砬子崩塌的应急处置,得出如下经验性认识:
(1)辖区内出现极端或异常天气情况时,应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与监测工作。对处于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下的交通设施,宜采取改线绕行等措施,不能改线绕行的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警戒线。
(2)地质灾害造成的公路、铁路线路损毁、中断,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联合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清理、打通线路,确保当地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3)亟待开展寒冷地区崩塌、滑坡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