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把首都称为“京”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2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58


将首都称为京是从周朝遗留下来的一种习惯称呼,由于周朝分封建国,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作为首都的“京”也就成为了习惯的称呼。与周族人不同,发源于南方的楚国就把首都称为“郢”,楚国原本首都就名为“郢”,被秦国攻陷后迁都到陈,称为“郢陈”,后又定都寿春,称为“郢寿”。但最终还是周族人的称呼影响比较大,传到了后世。

公刘雕像


周族人把首都称为“京”则和周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迁都有关,这次迁都是由周族领袖公刘主导的。关于公刘的年代和为什么要迁都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公刘是夏朝人,为了躲避夏桀王才迁都到了“豳”,但历史学家考证认为公刘到周文王只有十几代,故而公刘应该是商朝中期的周族领袖,他迁都的“豳”在今天陕西彬县西北地方。

豳地位于今天陕西彬县西北地区


公刘是周族建立的国家的第一个国君,同时也是第一个有计划的营建国都的人。对于以农耕为生的周族人而言,新的国都不仅要有土地肥沃的广大平原,有临近奔流不息的大河流,还要有向阳的山岗和适合建筑都城的高地。这是因为都邑必须临近水源以保障都城的用水,又必须防备水灾的侵害,所以必须建立在大块的向阳的高地上。

甲骨文的“京”


大块的向阳的高地正是“京”这个字的本来意思。汉代的字书《尔雅》就解释道“绝高谓之京”。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写到“景山与京”,汉朝人就注释说“京,高丘也”。古文字学家也发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京”的样子就像是高地上半地穴式的建筑结构。“京”的下半部像是中间立有高柱的地穴,上半部分则是地穴上出入有土阶梯,并有屋顶覆盖的建筑。


总而言之,“京”的本意是向阳高地,在“京”上营造的大型建筑和都邑因而也被称为“京”。《诗经·公刘》详细记载了周族领袖公刘营造京师的丰功伟绩,于是“京”也就逐渐被泛化,成为了周族人对首都的称呼。后来文王武王筑造新都城丰镐,武王伐纣后又分封诸侯,营造洛邑,“京”作为首都的代称也就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国大地,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