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02
当扈、雉
《西次四经·上申之山》:“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考原文原意:当,遮蔽。扈,一种候鸟。雉,鹑鸡类,雄者羽色美丽,尾长,可作装饰品;雌者羽黄褐色,尾较短。髯,颊毛。食,受纳。眴,目转动,以目示意。目,看。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产的鸟多隐蔽的候鸟,生栖状态似山鸡,用它颈脖下的毛当翅磅飞,受纳捕捉它时需目不转睛地看准它的方位。”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当扈”、“雉”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是“隐蔽候鸟”和“山鸡”的泛称,因之为名。
雉、翟
《西次四经·盂山》:“其鸟多白雉白翟。”
考原文原意:白,大,通“伯”。雉,鸟名。鹑鸡类。翟,长尾山鸡。这句话的原意是:“所产的鸟多大鹑鸡、大长尾山鸡。”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雉、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们只是鹑鸡、长尾山鸡的泛称,因之为名。
鴞
《西次四经·崦嵫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考原文原意:人、面,在人的面前。蜼,长尾猴。犬,护卫人的兽。尾,山尾。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呼号的猫头鹰,在人的面前,像猴子栖息树上守卫山尾猎物,它的名称是它自己呼叫出来的,它的出现,乃是这个地域遭大旱灾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鴞”在先秦时代不是鸟的名称,它表述的是“鸟呼号的音节”,因之为名。
寓
《北次一经·虢山》:“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考原文原意:寓,寄居。翼,覆蔽。羊,和祥。御,劝宥曰御。兵,伤害。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产的鸟多寄居的蝙蝠,形态似鼠一样在空中窜来窜去,像鸟一样在洞中覆蔽,叫声和祥,可以使用它进奉有刀伤的人作食物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寓”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寄居的蝙蝠”,因之为名。
(夜鸟)
《北次一经·单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夜鸟),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考原文原意:文,温柔,与“武”相对。首,山头。白,大,通“伯”。翼,躲藏。黄,黄昏。足,走,行动。(夜鸟),晚上活动的鸟,俗称夜鹰。食,受纳。已,一定。嗌,笑声。痸,节制,通“制”。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山鸡,温柔出现在山头,大都覆蔽躲藏,黄昏时开始行动,称为大夜鹰,受纳它一定笑的痛快,可以用作美餐,但一定要节制用量,不可多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夜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栖特点”,因之为名。是属夜鹰一类的美味鸟,只可供人美食。
竦斯
《北次一经·灌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
考原文原意:雉,鹑鸡类的鸟。人、面,人的面前。见,古“现”字。跃,跳跃。竦、斯,象声词,鸟叫的声音。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动态似雌山鸡,在人的面前,出现人它就欢跃,称为竦斯,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呼其名。”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竦斯”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狍鴞
《北次二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考原文原意:兽,在野为兽。羊,古通阳。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身,身躯的总称。“羊身”在此的原意指“望着它翱翔的身体。”“人、面”的原意指“在人的面前。”“其、目”的原意是“它看”。“腋、下”在此的原意是“翅膀下面的东西。”虎,威武。齿,排列。爪,通“抓”。抓捕。狍,咆哮,通“咆”。鴞,引声长鸣的鸟。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野生飞禽,高空现身,在人的面前,喜看自己腋下的猎物,威武并列似人手捕获猎物的爪子,叫声似婴儿啼哭,称为咆哮长鸣的鸟,是可以受纳人饲养利用的飞禽。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狍鴞”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是猛禽类雕鹰“咆哮长鸣”的叫声,因之为名,是可以饲养利用狩猎的飞禽。
乌、(般鸟)(冒鸟)
《北次二经·北嚣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般鸟)(冒鸟),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日曷)。”
考原文原意:(般鸟),合成字,原意为会旋转的鸟。(冒鸟),合成字,原意为覆盖的鸟。宵,黑夜。伏,藏伏。(日曷),中暑,伤于暴热。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乌鸦,在人的面前,称为旋转藏匿的鸟,夜间行动觅求食物,白天伏藏在林中,受纳它一定很辛苦,防止中暑。”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乌”、“(般鸟)(冒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外貌特征”和“鸟的动态特征”,因之为名。
嚣
《北次二经·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考原文原意:夸,扩张,布开。父,从事某种行业人的通称。翼,躲藏。目,看。尾,山尾。嚣,喧哗。腹,怀抱。痛,有柄的器械。通“甬”。衕,聚集。通“同”。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态似扩张本能的鸟,四处躲藏,一眼看去,像犬一样守着山尾,称为喧哗喜叫的鸟,叫声似喜鹊喳喳,受纳它时一定要怀有柄棍棒狠打,应该等待它们栖息聚集一起时更有效。”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嚣”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喧哗之状”,因之为名。
(贲鸟)
《北次三经·太行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是善惊,其鸣自詨。”
考原文原意:白,大,通“伯”。身,现身。赤,裸露。尾,山尾。六,老阴着。足,走,蹿。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状似鹊一样,大现身时,裸露在山尾,老阴着在地上蹿,称为水边高地的鸟,是一种易于受惊的鸟,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叫它自己。”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贲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是生栖在水边的一种胆小怕事的普通小鸟。
鶌鶋
《北次三经·马成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考原文原意:首,山头。白,大。身,藏身。青,草木青绿色。足,奔走。黄,黄土。鶌、鶋,象声词,鸟叫的声音。食,受纳。饥,饥饿。寓,寄居。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生活状态似乌鸦,山头大却藏在草木丛中,奔窜黄土之域,称为鶌鶋,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呼叫自己,受纳它做食物没有饥饿,可使用网罗捕获,还可以寄养在家。”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鶌鶋”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象蛇
《北次三经·阳山》:“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雉,山鸡。五,一纵一横曰五。采,羽毛色采。以,认为。文,温柔。牝,雌性。牡,雄性。象、蛇,象声词,鸟的叫声。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状态似裸露的山鸡,纵横彩色缤纷羽毛温柔,是一种自然成为雌雄的鸟,名称为象蛇,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呼唤自己。”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象蛇”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酸与
《北次三经·景山》:“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考原文原意:如,好像。蛇,蛇行。指伏地行走。“如、蛇”在此的原意指“好像蛇一样在地上曲折行动。”“四、翼”在此的原意是“四处覆蔽”,引申为“四处躲藏。”“六、目”在此的原意是“老阴着眼睛看。”“三、足”在此的原意是“再三走动。”“有、恐”在此的原意是“有很多鸟在一起”。“恐”,共同,一起。通“共”。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情状似蛇一样在地上窜,四处躲藏,老阴着眼睛看,再三移动所在的位置,名称为酸与,它的叫声就是它名称的自呼。它出现的县邑,定有很多鸟在一起。”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酸与”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它是一种普通的小鸟,没有神奇的地方。
鸪(习鸟)
《北次三经·小侯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习鸟),食之不灂。”
考原文原意:白,大。文,温柔。与“武”相对。鸪(习鸟),鸟的叫声。食,受纳。灂,眼昏蒙。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状态似乌鸦大而温柔,称为鸪(习鸟),受纳它要目不转睛看清它所藏的位置。”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鸪(习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黄鸟
《北次三经·轩辕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考原文原意:枭,顶。山顶。白,大。首,山头。黄、鸟,象声词,鸟的叫声。食,受纳。妒,嫉妒。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生栖状态似山顶上的鸟,大都出现在山头,称为黄鸟,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呼叫自己,受纳它为食物不要嫉妒别人。”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黄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精 卫
《北次三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考原文原意: 按照《山海经》记载“鸟”类的行文,一般只概述“鸟”动态特征,简要几个文字就说明它了,最后只提它的名称由来,“其鸣自詨”便是它的结语。这段文字不应例外。后面一段文字是汉代人注释“精卫”鸟的注文,窜入正文,因此与正文无关。乌,乌鸦。文,温柔。首,山头。白,大,通“伯”。喙,口,引申为叫。赤,裸露。足,奔走,飞翔。精、卫,象声词,鸟的叫声。
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态似乌鸦,温柔出现在山头,大声呼叫,裸露奔走,名称精卫,它的叫声就是它名称的自呼。”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精卫”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鶹
《北次三经·饶山》:“其鸟多鶹。”
考原文原意:鶹,合成字。由“留”、“鸟”组合,原意为“长久栖息在这里的鸟。”
从考释的内容来看,“鶹”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因之为名。
鸡、鬿雀
《东次四经·北号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考原文原意:鸡,家禽。白,大,通“伯”。首,山头。鼠,通“窜”。足,走,窜。虎,威武。爪,禽兽的足。鬿,好斗的精灵,引申为好斗的鸟。雀,泛称小鸟。亦,也。食,受纳。人,人饲养。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形体似家里养的鸡,大都出现在山头,窜奔行动它有威武的爪子,称为好斗的小鸟,也可受纳人的饲养。”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鬿雀”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好斗特征”,因之为名。“鸡”是古今约定俗成的鸟名,它指“能饲养在家里的鸟”。
鶡
《中次二经·煇诸之山》:“其鸟多鶡。”
考原文原意:鶡,合成字,由“曷”、“鸟”组成,原意为“常年栖息停留在此的鸟”。
从考释的内容来看,“鶡”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栖特征”,因之为名。
驾鸟
《中次三经·青要之山》:“是多驾鸟。”
考原文原意:驾,骑,乘。“驾鸟”的原意是“可骑乘的大鸟”,指驼鸟。
从考释的内容来看,“驾鸟”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功能”,因之为名。
鴢、凫
《中次三经·青要之山》:“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考原文原意:鴢,合成字。由“幼”、“鸟”合成,原意为“慈爱的鸟”。通“幼”。凫,浮游在水面的鸟。此指野鸭。青,草木青绿色。身,现身。朱,红色。目,看。赤,裸露。尾,水尾。食,受纳。宜,适合。子,抚爱。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这里有一种鸟,称为慈爱的鸟,它生栖状态似野鸭,青草丛中现身,红色眼睛注视水中动静,裸露水尾捕鱼,受纳它应该抚爱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鴢、凫”在先秦时代都不是鸟名,它们表述的是“鸟的特性”,因之为名。
(鸟大)
《中次五经·首山》:“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大)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
考原文原意:(鸟大),合成字。原意指大鸟。枭,山顶。三,再三。目,看。耳,物的两旁,此指山旁。录,象声词。垫,淹没、下陷。引申为设陷井、下套。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北有山谷,称为危殆山谷,多产大型的鸟,它生栖在山的顶部,再三看动情,有时在山旁,叫声似录录,受纳它一定要下设陷井,才能捕获它。”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鸟大)”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大的特征”,这是山顶生栖的一种普通大鸟,因之为名。
鸰鹦
《中次六经·廆山》:“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鹦,其鸣自呼,服之不眯。”
考原文原意:长,长期。尾,山尾。赤,裸露。丹,红色。青,草木青绿色。喙,囗,叫。鸰鹦,象声词,鸟的叫声。服,制伏。眯,物入目中,比喻“难”。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这里有一种鸟,生栖状态似山鸡,长期活动在山尾,裸露时好像一团红火,青草丛中欢叫,称为鸰鹦,它的叫声就是呼叫自己,制伏它不难。”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鸰鹦”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鷮、翟、鸩
《中次八经·女几之山》:“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
考原文原意:白,大。鷮,合成字。由“侨”、“鸟”合成,原意为“寄居异地的鸟”。翟,长尾山鸡。鸩,合成字。由“冘”、“鸟”合成。原意为“行进中的鸟”,引申为“路过的鸟”。这句话的原意是:
“所产的多大寄居的鸟、多长尾山鸡、多路过此地的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鷮、翟、鸩”在先秦时代都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生态特征”,因之为名。
计蒙
《中次八经·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考原文原意:神,神奇。计,计划,谋略。蒙,鹤顶鸟。通“鹲”。人,人一样。身,现身。龙,垅田,通“垅”。首,田当头。恒,常久。漳,大河。渊,人或物的聚集区。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神奇灵巧的鹤顶鸟栖息在这里,它活动时像人站在垅田的当头,常往来于大河边聚集,它们来往的时候必定是飘风暴雨的天气。”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计蒙”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征”,因之为名。
窃脂
《中次九经·崌山》:“有鸟焉,状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身,现身。白,大。首,山头。窃,暗地,脂,油脂。指鸟叫的声音。御,劝宥曰御。火,用火烹调。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如呼号长鸣的鸟,裸露现身时大都出现在山头,称它为内藏油脂的肥鸟,可以捕捉它,用它进奉烹调食用。”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窃脂”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自身特征”,因之为名。
跂踵
《中次十经·复州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考原文原意:足,走。彘,猪。尾,尾随。跂,踮起脚尖。踵,追逐,跟随。见,古“现”字。疫,劳役,通“役”。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状态似呼号长鸣的鸟,一边跳像猪一样出现在山尾,称为用脚尖跟踪人的鸟,它的出现其地域必然是大劳役时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跂踵”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行动特征”,因之为名。
鸜鹆
《中次十经·又原之山》:“其鸟多鸜鹆。”
考原文原意:鸜,合成字。由“瞿”、“鸟”合成,原意为“惧怕的鸟”。 鹆,合成字。由“谷”、“鸟”合成,原意为“山谷中的鸟”。这句话的原意是:
“这里的鸟多胆小的山谷之鸟”。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鸜鹆”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活动特征”,因之为名。
鹊、青耕
《中次十一经·堇理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考原文原意:鹊,喜鹊简称,因之为鸟名。青,草木青绿色。白,大,通“伯”。喙,口,引申为叫。目,看。尾,尾随。青、耕,象声词,鸟叫的声音。御,劝宥曰御。疫,劳役,通“役”。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状态似喜鹊,青翠草丛中现身,大声呼叫,大都可看见大群鸟汇合山尾,称为草地耕作之鸟,可以捕捉,用它进奉劳作的人做美食,它的叫声就是自己呼叫自己。”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青耕”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叫声”,因之为名。
(鸟只)鵌
《中次十一经·丑阳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鸟只)鵌,可以御火。”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足,奔走。(鸟只),合成字。由“鸟”、“只”合成,原意为“只只鸟”。 鵌,合成字。由“鸟”、“余”合成,原意为“路旁的鸟”,通“涂”。御,劝宥曰御。火,用火烹调。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一种鸟,活动状况似乌鸦,裸露蹦跳,称为只只路旁的肥鸟,可以捕捉进奉用火烹调,定是美味佳肴。”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鸟只)鵌”在先秦时代不是鸟名,它表述的是“鸟的特征”,因之为名。
综上考释的内容,《山海经》所载的鸟类达六七十种之多,分布在中国大地各个山区,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对先秦时代的鸟类陌生,加之对先秦时代记事文句的内容不能破译,有如在读天书。因此只能使用汉代及以后约定俗成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山海经》文句中一字一词一义的字义,由此出现一些所谓的“白首三足人面鸟”、“六翼浑敦无面目鸟”、“四翼六目三足鸟”、“可以御火的鸟”、“人面四目有耳鸟”、“一翼一目鸟”,读出了一些荒谬,不由得把《山海经》中的一些鸟认作是神话境界中的鸟,无法觅求它的真像。通过我们运用先秦文字原意的考释,一字一词一义地破译了《山海经》原文,发现先秦时代的鸟类六七十种与现代中国境内的鸟类基本相同,只是没有正式定名罢了。《山海经》记载鸟类有一个原则,必须是中国境内存在的鸟类。虽然大部分鸟没有正式名称,但根据“鸟的叫声”、“鸟的功用”、“鸟的生态”、“鸟的动态”、“鸟的特性”、“鸟的特征”等分别简略记述,只记述鸟的动态特征,不记载鸟的外貌形像,因此,所谓的神鸟、怪鸟便自然消失。
《山海经》中的鸟可分为这几种类型:
一、已约定俗成的鸟名,如鸡、鹊、鹄、鹗、乌、鹤、雉 等。
二、按叫声俗成的鸟名,如灌灌、鴸、瞿如、颙、槖(非巴) 、鸾鸟、凫(彳奚)、鴞、竦斯、狍鴞、鶌鶋、象蛇、酸与、鸪(习鸟)、黄鸟、精 卫 、鸰鹦、青耕等。
三、按地域俗成的鸟名,如帝江、(鸟只)鵌、鵸鵌等。
四、按特征俗成的鸟名,如鸱、蛊雕、鴞、鹦(母鸟)、翟、鸾鸟、凫、蛮蛮、胜遇、(乐鸟)、鸱、(夜鸟)、驾鸟、鴢、凫、(鸟大)、计蒙等。
五、按动态俗成的鸟名,如鵁、凤 皇、肥遗、数斯、当扈、雉 、(般鸟)(冒鸟)、嚣、鬿雀、跂踵、鸜鹆等
六、按美味俗成的鸟名,如鹑、鸓、窃脂等。
七、按生态俗成的鸟名,如鷩(付鸟)、鸠、(虫鸟)渠、赤鷩、(民鸟)、尸鸠、白翰、赤鷩、栎、毕方、寓、(贲鸟)、鶹、鶡、鷮、翟、鸩等。
只有第一部分的鸟名古今可以对上号外,其它的鸟名虽被后代继承,但原意消失。以叫声为名的鸟,不管在什么时代,它都保持约定俗成的名称,有时与后代的正式定名不相符合,但民间还是以鸟叫的声音去称谓它,使它具有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