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3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1:21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
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据史*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
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释义:
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现解释为: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出处为: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董其昌《画旨》中有“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扩展资料:
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语出 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1:22
不论是读书还是行路,关键是怎么行和怎么读。死读书,读了书,却不会用,那么读了等于没读。行万里路,如果行的时候一点都不注意观察路上的景色特点,那么哪怕你走过千万里,你也写不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不是吗?
我方所说,行路重要,并没有任何条件*的.很简单的道理,有行路,才会有书..........如果正放再过分一点,技巧再熟练一些,自己读书不正是一种"行"的过程吗?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正是这个道理,书山也是要靠人行的啊
读书乃是知识的积累,行路的意思就是身体力行。读书所获的的知识是前人总结而来的,而行路就是把去亲身经历,去体验,书是怎么来的,是因为走的路多了,总结出来的。这里要搞清楚一个因果关系。
虽然读书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取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但是总要有人去亲身验证原有知识的准确性,去开创新的知识学科。人类为了进步,发展,也必须行路,而不是抱着书本,停滞不前。
直接实践带给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一定比不上在相同时间内,间接读书带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书本上学到更多.而直接”行路”,得到的东西一定是更加脚踏实地的,正像刚才一位同学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1:22
赵括
徐霞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1:23
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