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菊花黄的那么什么看着让人感到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1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3:47

“寒露”至,又见菊花黄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排名17,秋季节气中排名第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已进入晚秋阶段的“寒露”,天气更加寒冷。北方地区秋风瑟瑟,露水凝结成霜,有的地方甚至开始飘雪。树叶脱落,大雁南归,菊花逐渐变黄,只有松柏无畏严寒与酷暑,依旧挺拔于闹市与山间,带给我们生命的坚强。

莫叹春易逝,传承古人志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中总结了“寒露”这一节气的种种变化。他将“鸿雁来宾(同滨)、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这三候融入诗中,并且写出了这一节气对农事活动的影响。因担心人们对晚秋的变化过于伤感,最终以松柏铭志,引人向上。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唐】元稹(zhěn)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gé)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对于大雁南归,菊花变黄都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雀入水为蛤”就感觉一头雾水了。要想弄清楚元稹写的这个“超自然现象”,还要从我国的古文明中寻找答案。
《国语》、《夏小正》、《说文》等古代文献中都提到过“雀入大海为蛤”这一现象。尤其是清代生物学家、画家聂璜,经过走访沿海城市,并对照相关古籍,绘制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海洋生物图集—《海错图》(“错”为种类繁多的意思),而且还针对各种生物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描述,可谓是图文并茂。其中,关于“雉(山禽)化为蜃(shèn,大蛤蜊)、麻雀化为花蛤、蝙蝠化为魁蛤”也有图文为证。

现代人认为“雀入大海为蛤”是一种传说。因为随着“寒露”时节的到来,鸟雀数量骤然减少,沙滩上突然出现很多花色不一的蛤蜊,而蛤蜊身上的图案与鸟雀羽毛相似,所以想象出“化蛤”这样的传说。此外,民间还有鲲化鹏的传说等等。在古代文明中,普遍认为人以外的动物都是可以转化的。
时过境迁,那些即将隐没的古文明出现在我们面前,对于这些闻所未闻的神奇现象,体验过猜想的乐趣之后也就渐渐淡忘了,但古人追求知识时的热情、著书立说时的严谨以及传承文明时的决心却犹如松柏一样四季常青,时刻提醒着后人、鼓舞着新时代的我们。

勿忧人生短,珍惜定非凡

唐朝诗人戴察也曾作诗描写“寒露”时节的景色,不过他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或依三候的内容去创作,或依秋日景色的变化去创作。他从细微处着手,描写的是那默默润物、纯洁无私却又微小易逝、极其脆弱、常常被人忽视的 “露珠”。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时至深夜,看那稀疏的梧桐叶上,露水刚刚聚成团,滴滴露珠在月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清冷的光辉。秋风吹来,枝叶微微摆动,那如玉般美丽而洁白的露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既让人担心它掉落在地,又让人担心它被风吹干。

寒冷的空气让人怀疑秋季是不是已经过去,那些细微的声响更加突出夜晚的寂静。毫不吝啬的月光仿佛要照亮庭院的每个角落,那些被露水打湿的物品在月光下显而易见。虽然此刻更深露重,但是万万不可辜负这难得的时光,切莫对观察窗外美景感到疲倦,因为美好的因缘能在此时聚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3:47

那些菊花黄的那么明艳,看着让人感觉到了秋天浓烈的色彩。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