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5:07
不同意
以为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不单单是为了享乐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
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参考资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html/080402/20012/2001226_213.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5:07
道隋亡为此河
皮日休则充分肯定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对国家经济和后世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否定了杨广开运河下江南的举动.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而言,其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的开凿是有一定的关系,它的开凿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但是这并不是隋亡的根本原因,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隋朝的*和措施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汴河怀古》较为客观,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背了很多骂名,尤其在野史中,他从来都是被攻击的对象:修运河、征伐高丽、迁都洛阳等。总之,他是一个桀纣之君,没干一件好事。刚才说了,杨坚是偶然;杨广,是必然。 虽然杨广确实可能弑父,至于淫母,实在是谈不上,就算他和老爹的两个贵妃不清不白,这在古代皇室似乎也算不上什么绯闻。从古至今,正史对杨广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说杨广“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过,也有人说他“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怎么评价,要看谁说。关于杨广的负面报道,最早出于《隋书》和《贞观政要》,这两本书,广大唐朝人民都是李世民“编”的。按照儒家精神,或者说今文经学,篡位是不对的,杀先帝更是罪大恶极。即使皇帝昏聩也要愚忠,拉杆子把杨广弄下台是不可以的。
必须把杨广树立成一个弑父淫母的逆子,一个儒家道德的叛逆,一个暴戾无常的帝王,才有理论根据*他,唐朝才有理由取而代之。 没有隋炀帝暴虐无道,哪有唐朝帝王的圣哲。不过,《隋书》还是记载了一些杨广的正面史料的,李世民应该确乎知道没有杨广,自己也不可能顺利统治整个帝国。 比较离谱的是,宋代《资治通鉴》。出于*失意的原因,司马光借古讽今把《隋书》和《北史》中的正面资料几乎全部删除,仅诏令一项,至少被删掉15处以上,而司马光给杨广留下的版面不过就那么一点点。但凡历史人物,功罪是不能分开看的,无论如何分开,不过就是个数字,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有依据,就直接精确到二点三七五、七点六三五了,历史不同于自然科学,数学式评价才是不严肃的。有时候,功就是罪;有时候,罪才是功。 南北朝士族衰败,确切地说,应该是南陈士族衰败。因为南陈是汉族正统帝王,所以往往当代史学会忽略北朝。与南朝不同,杨坚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汉族帝国,面对的是全国士族力量,虽然他创立科举之制,大规模起用寒门子弟,但是北方士族乃至南方士族残余势力仍旧存在,或者说很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隋五铢确实削弱了士族实力,杨广面对的仍旧是难以驾驭的士族,他必然会继承杨坚的志向,在加强皇权的路径上一步步走下去。从杨广开始,科举才真正扩大到寒门庶族,寒门子弟取代北方士族成为**。为了尽早达到这个目的,杨广彻底废弃了九品中正制,改设九品官制,每品保留“正、从”两级。被他废掉的官职不是撮尔小吏,更主要的是“上柱国”、“三师”、“都督”(类似于今天的内阁成员),杨广创立的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自此,寒门子弟开始真正进入国家中枢,正式试图取代士族高门。是,杨广的这些措施不可能立马见效,毕竟寒门子弟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唐朝原原本本继承了隋朝科举制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唐朝中期武则天才能在对士族的决战中取得胜利。既然科举不能立刻见效,杨广就想到了立竿见影的方法-----铸钱。只不过,比隋五铢更轻、更破。靠着铸钱收益和前朝罚没积累,杨广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规模宏大的开疆拓土开始了。隋炀帝当政期间,中国才第一次成为一个东起大海、西至西域(东西四千多公里),南抵云南、北接大漠(南北七千多公里)的帝国,后世中华民族的疆域就是这个时候奠定的,不但强于秦汉,也大于唐宋。杨广确实几次征伐高丽,而且以失败而告终,可是他同样征伐突厥,征伐南岭,从来没有人指责,因为,青海就是那时纳入版图的,指责杨广征伐高丽是以成败论英雄。还有人指责杨坚修运河,不过也有人赞美京杭大运河,只是无人再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修筑运河并非在地图上凭空挖出一条河道,很多地方用天然河,杨广真正只挖了全河道的30%。沿着这条运河看一看,就会明白,这条运河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唐代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条运河。运河终于修通了,杨广征伐高丽也失败了,他在位期间过度使用民力,最终民怨沸腾。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杨广仍旧没有放弃,而非终日沉湎于宫室之中。隋末,天下大乱,士族私铸货币蔚然成风,即使在国力衰弱至此的情况下,杨广仍然试图推行“曲笔五铢钱”整理货币,重振隋朝曾经的辉煌。可惜,曲笔五铢虽然是一种精美的足值货币,却不适合于乱世,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曲笔五铢几乎都被士族高门弄去重铸了,以至于至今现存文物相当少,成为现代一种价值不菲的收藏品。其实,开疆拓土、修渠挖井都会极度耗费民力,如果杨广只完成其中一项,他必定是名垂千古的帝王。无论怎么评价,隋朝仅传两代就在杨广手中灭亡了,而且他广造行宫、秽乱宫廷也确都是事实。他想做的太多,在权力统一前提下,没有人能质疑他这种不切实际的雄才大略,这个图景在后来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也不止一次给中国人留下伤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教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5:08
同意和不同意都给你一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同意这个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在隋末农民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