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2:54
如有人反映秸秆禁烧,农田留茬过高,要怎么回复处理?
建筑在乡村田间地头,“拘留15天,罚款2000元”的禁烧秸秆标语随处可见。
以前,每到三夏季节,田地里都会浓烟滚滚、火光闪耀,这预示着又一个收获季过去了。为了抢农时,农民们往往把秸秆在田里一把火烧掉。
近年来,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燃烧秸秆的行为渐渐少了。县乡村干部严防死守,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此严防死守,也反映出农民缺乏主动配合的意愿。
秸秆焚烧对雾霾的“贡献率”约4%。监测表明,秸秆焚烧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悬浮颗粒等物质。
同时,秸秆焚烧后,会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和活性的降低。而且,秸秆焚烧可能引发火灾,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禁烧秸秆利国利民、势在必行。
但对于县乡村来讲,计划生育*取消后,天下第一难似乎就变成了秸秆禁烧。年年的秸秆禁烧,各地都当成“战役”来打,乡镇干部枕戈旦待、全员上阵,不分昼夜在田间地头巡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有的地方安装了大量的探头,还有的地方动用了无人机,可谓想尽了办法。
“不点一把火、不冒一股烟”,就是这样实现的。
开始时,农民和干部“*”,干部一不注意火就点了起来,还有不少人半夜里偷偷在田里烧。
随着惩罚措施越来越严厉,农民如今再不敢烧了。
但“不敢烧”不是“不想烧”,只有让秸秆真正有了合理的去处,农民焚烧秸秆的意愿才会下降,禁烧工作才能变轻松。
人防加技防,拘留又罚款,秸秆禁烧不手软,农民怎么办?经济
事实上,秸秆的用处还是很多的,可以做成饲料、肥料、食用菌基料、防火板材原料、乙醇燃料、沼气……
各地也都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低成本、易执行的秸秆处理办法。各级*也纷纷出台相关补贴*。
但总体上效果都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由于科技转化力度不够,而收割、运输、回收利用秸秆的成本过高,农民难以承担,远不如一烧了之。
目前,较受欢迎的方法是秸秆粉碎还田,不仅省去了将秸秆从田里运出的费用,而且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相当于天然的肥料。
但有不少农民反映,当前,机械收割留茬高,粉碎技术不行,粉碎物数量过多,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播种;没腐烂的秸秆不但起不到肥田作用,反而影响出苗率;秸秆为幼虫卵和带菌体提供了生存空间,为病虫害埋下隐患;秸秆粉碎过程产生的粉尘,造成另外一种污染……
农民费心费力费钱,效果却不如一烧了之,怎么会有积极性?
其实,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将秸秆粉碎得更彻底,加速其腐烂,消灭虫卵和菌体等都应该不算难事。*部门为何只重严防死守,而不把重点转向科研上?
由此可见,有关部门还是重堵不重疏,治标不治本。与其把钱花在严防死守上,不如切切实实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把补贴实实在在发给农民,调动农民回收利用秸秆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也就不用每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苦打“秸秆禁烧战役”了。
道理如此简单,他们也许不是真的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