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53
影评:战争中的人性 文 / 韩彧 既然选择战争,就必须有人牺牲。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面对战争,无论的全人类痛恨的侵略者,还是为自由、正义而战的反侵略者,都无法逃避死亡的威胁。而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不可能,能做到这些的不是人。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要向我一一例举那些抛头、洒热血的*志士,关于这些,我们每个人知道的都不少。但是,使他们做到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和视死如归的,不是死亡,而是信念。要知道,山本五十六剖腹时也是一脸正气、毫不动摇的姿态。 然而,看看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看看我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一方,都不是人,都是没有人性的。正义一方就没有亲情,不知畏惧,泰山压顶也不眨眼,整个儿一个得道高人。*一方就嗜血成性,杀人如麻,众叛亲离也不悔改,从头到脚就是个未进化完全的物种。于是乎,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在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过程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不是大圣人就是大恶人。各位拍着脑袋好好想想:这可能吗? 今年暑假横扫京城的两部大片,我有幸都看过了,从这两部作品中,我领悟出以上的道理。 在《决战中的较量》里,我看到当年被苏联人民视作民族英雄的神*手瓦希里丰富的内心活动。影片一开始,瓦希里和其他刚刚参军,尚未来得及进行训练的,被大嗽叭叫做“苏联母亲的儿子”的青年用火车成厢地运上战场,在车厢门打开的一刹那,他们惊呆了,瓦希里眼中出现的不是必胜的信念,而是恐惧。镜头没有直接转向战场,而是许久地停留在这里,但这已足够,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战争对一个普通的苏联青年的震憾。 这使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一直被当做盟军胜利辉煌而被宣传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在那部影片中得到了最真实的表现。观众看到的不是勇敢的战士和委琐的敌人,而是血肉横飞的屠场,惊恐、反胃的感觉充斥着每一个观看者的胸膛。如果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战争的残酷,那么,《决战中的较量》反映的就是战争中的人性。 据说,关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影片,前苏联早已拍过不计其数,然而影评家普遍认为,这部由法德全拍的,把焦点放在战争中的某个人物的影片反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为什么?因为法国人和德国人比苏联人更能体会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以及取得胜利的喜悦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更注重去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活动,真实地反映战争中的人性。 与《决》剧相呼应,《珍珠港》使我不只认识到我方并非大圣人,也认识到了敌方并非大恶人。 当东条英机决定以极其卑鄙的手段偷袭珍珠港时,他看了看在远处奔跑嬉戏的日本小孩子。当时,由于美国禁运,日本的石油存量只能维持十八个月,日本军人面临着两个抉择:投降和进一步地扩大战争。出于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但同时也是为了那些尚不知世事的日本孩童能够继续在绿色的原野上自由地玩耍,他们选择了后者。 接着,我看到投入紧张的秘密行动的日本空军。在飞机起飞时,一名日本飞行员驾驶室里贴着一个朴素的日本女性的照片,因为先前看过美国大兵飞机上的*女郎,我反而对日本飞行员产生了好感。当飞机以超低空高度飞临珍珠港,直驶向军事目标时,我又看到一个日本飞行员向在草地上玩耍的美国小孩拼命摆手,想让他们尽快离开这里。导演想说明什么?什么也不是,只是想让观众知道他们也是有人性的,无论是挑起战争的一方,还是奋起反抗的一方,他们都希望能够避免伤亡。只因信念不同,他们只好走到敌对的地步。这和思想觉悟没关系,和选择阵线对错与否也没关系,这只和人性有关系。 于是,我想起了电视剧《长征》,*带着自信的微笑说道:“打!” 以往看到类似作品时我并没有觉得什么,许是习惯了,但与《决战中的较量》和《珍珠港》一比较,我无法相信这是历史上的真实镜头,也无法体会导演的意图。 战争,无论是有理方还是无理方,无论是打有把握之战还是无把握之战,死亡总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有坚定的信念使我们不惧怕死亡,即使有优秀的战略战术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死亡,但是,我们也永远希望没有死亡。 正义的战争,实际上一种减少死亡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嫌地成为另一种制造死亡的方法。而作为军队的领导者,无论牺牲了几个军人,无论牺牲了谁,无论最后胜利与否,他都是应该会心疼的。所以,在决定开战的时候,即便成竹在胸,心情也是沉重的。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人性的最根本的体现而已。 面对着那些我们经常接触的艺术作品中的大人物,他们未卜先知,百折不挠,全能全材;再看看那些反面人物,愚蠢*,身心*,外强中干。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了,所有的缺点又集中在另一个人身上了。我们只能说,这些都不是人,只是被造出的角色而已。在这里,我们只感到了艺术超越了生活,却没发现它来源于什么东西。 昨晚,在保利剧院观看空政歌舞团表演的舞剧《红梅赞》时,我惊喜地发现“叛徒甫志高”的一段极长的,与江姐等人相比毫不逊色的表演。我看到他内心的激烈斗争,在敌人的威胁利诱下,他也试图站起来,也想挺直腰板做人,但是,最后他失败了,他没能坚持到底。我仿佛看到了他身上人性的一面,这是有别于以往的艺术作品中的叛徒的。 我想到开演前,在保利剧院的大厅里有记者采访该剧的艺术总监闫肃老先生,不知他是否告诉记者安排这段情节的意图。 然而,在下面的表演中,我又看到了刚刚叛变的甫志高,就开始一脸媚态地与**握手,向花枝招展的女人摇尾乞宠。我疑惑,他毕竟也是个曾经有过坚定*信念的人,怎么信念刚一动摇就马上放弃所有尊严,一下子变成了走狗? 不知道他先前那段与敌人既无力又漫长的斗争究竟是有意安排,还是我误会了编者的意图。如果是后者,我只能觉得悲哀,为我自以为是的理解能力悲哀,为中国艺术作品中伟大的正面人物和龌龊的反面人物悲哀,为没有人性的战争悲哀!
这是珍珠港的。
阿甘是一个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这种人不能成功, 在做任何事情过程中。 但是,相反,这个不幸的人已经取得许多难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个足球明星,一名战争英雄和一个百万富翁!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有的人常感觉生活负担过重,面前困难重重,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郁郁不欢。阿甘的信念这样的单纯,目标这样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穷山恶水,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并不是说愚人之福,保持这种态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减轻他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而使他达到生命之巅。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正传》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虽然智商只有75,却是忠诚、守信、执着、友善的阿甘!而很多时候我们就象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的半途而废了。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并不会因为你处心积虑而更接近终点,却会在你不经意时,给你做出的努力一个最恰当的鼓励。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只要你勇于面对,那么,你就可以到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的!
这是阿甘正传
小编导语:《人再囧途之泰囧》观后感, 观赏《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件身心愉快的事情。影片集聚了徐铮、王宝强、黄渤这三人黄金搞笑搭档,一路上笑料百出,他们越囧,观众越乐,整部戏竟然没有冷场时候,作为一部贺岁片,让广大群众在忙碌整年后纯粹捂着肚子欢笑一场,更多电影影评尽在巨人作文网。
观赏《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件身心愉快的事情。影片集聚了徐铮、王宝强、黄渤这三人黄金搞笑搭档,一路上笑料百出,他们越囧,观众越乐,整部戏竟然没有冷场时候,作为一部贺岁片,让广大群众在忙碌整年后纯粹捂着肚子欢笑一场,它可谓成功至极,票房也一路飘红。
这些年号称喜剧片的电影并不少,但大多让人看了会生出郁闷之感。或者笑料陈旧,或者笑点牵强,或者笑格低下,结果没让观众笑,自己反而成了笑话。很难得有这样一部电影,既未贬低观众智商,也没拔高欣赏品味,热闹且认真地逗趣,虽然有些俗但俗得可爱,有些浅但浅得真实,可以不必背负什么历史包袱或深沉道理,让人什么也不想,就是捧着爆米花简单笑起来,在忙碌的当下变得尤为珍贵,受到热捧自然理所应当。
更难得的是,电影中涉及的不同类型的情感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徐铮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到家人,爱情经受考验;昔日好友因利益分歧反目成仇,友情发生破裂;王宝强心念患病母亲,亲情令人动容。这些情感的变动,都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当我们追逐忙碌到忽略身边最珍贵的财富时,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时,才是人生真正的发囧。影片虽无意煽情,但让人在愉悦之时又浮现出珍惜当下的念头,在笑声中看看旁边乐不可支的同伴,会感受到这是多么难得且温暖的场景。
这是泰囧,三篇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