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5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9 14:11
我今天看了空城计,主要是讲在春秋战国时期,诸葛亮的兵力不敌司马懿撤退,司马懿一路追杀诸葛亮,诸葛亮急中生智,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演了一出空城计,他叫几个士兵打开城门,在门口扫地,诸葛亮在城上弹奏曲子,司马懿看到以后怀疑里面有伏兵,不敢贸然进去,最后司马懿终于退兵了,诸葛亮有逃过了司马懿的追杀。空城计,是一种被动的作战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走头无路的一方,采用此计的目的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诸葛亮之所以能让司马懿退兵,就是诸葛亮能准确地揣摸到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载,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同时空城计还是一种心理战。在已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虚者虚知。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9 14:11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个特别出名的故事:空城计。以前小时候看这个故事,会觉得诸葛亮实在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总之吧,恨不得把所有能表现有计谋的词安在诸葛亮身上。可是后来再看《三国演义》,仔细想想,司马懿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怎么就那么容易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那么傻?
其实,要是咱们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这件事就特别合理了。咱们看当时的情况,按照《三国演义》的叙述,司马懿当时带领的是15万大兵,诸葛亮呢,只有2500人马。就算司马懿不知道情况,他可以先派一支队伍去试探一下啊,或者,干脆先把诸葛亮的那座城给包围起来,反正那座城也不大,当时蜀国又处在惨败的情况下,强能强到哪里去呢?
这些咱们轻而易举就想到的办法,司马懿竟然全没有想到,这要是别人也就算了,可他是司马懿啊,多年领兵征战,连诸葛亮都不得不承认他老谋深算,说曹魏政权是他一个人撑着,一点都不过分。咱们看魏国和蜀国打仗,魏国基本上都是司马懿领兵。可就这么一个人,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直接就退兵了。这里面真的就没有别的原因吗?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就得从司马懿的处境说起。原来,就是因为司马懿太能干了。这太能干的人,就容易遭人嫉妒,你这么能干,别人怎么办啊。所以,在魏国内部,司马懿的政敌可是不少,那些人别的不行,没事在皇帝曹睿那里给司马懿上点眼药,做的还是挺到位。
这个情况,和司马懿多次交手的诸葛亮是了解的,他一看这是个机会啊,就派人到魏国去散布司马懿要造反的消息。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差点要了司马懿的命,幸亏有人给司马懿求情,司马懿的命算是保住了,但职位也没了。
这一转眼就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没有了司马懿的魏*队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啊,眼看着曹魏的江山就要被诸葛亮给灭了。这时候魏国皇帝曹睿想起司马懿来了。本来打算老死在家乡的司马懿,竟然因为诸葛亮的讨伐,时来运转的复出重掌军权了。
这就是司马懿带领15万大兵,兵临诸葛亮城下时的处境。
要是过去,这肯定是司马懿立功的大好机会,可是现在,司马懿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就不能不掂量一下了。
一是杀进去,把老对手灭掉。可灭掉诸葛亮之后会怎样呢?魏国从此高枕无忧,那些政敌又会时不时在皇帝面前给他上上眼药,要是哪天皇帝又想杀他,到时候他去哪里再找一个诸葛亮来讨伐魏国呢?
二是退兵,只要诸葛亮还在,魏国就需要他,那些政敌就不能拿他怎么样。反过来说,魏国只要有他司马懿一天,诸葛亮对魏国也无可奈何。退兵对魏国来说,没有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
这么一看,是否就明白司马懿为什么选择退兵了吧。
不过,要告诉大家的是,空城计的故事,在历史上其实没有发生过。街亭之战发生的时候,跟诸葛亮打对手仗,根本就不是司马懿,而是魏国另外一名大将。空城计,不过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故事。说了半天都是假的,为什么咱还分析的头头是道呢?这咱们就不得不佩服罗贯中了,这些细节虽然是假的,可从大脉络和司马懿的处境上来说,却都是真实的。并且啊,这样的事,在过了快两千年后,还真发生了一件一模一样的事。那是在辛亥*后,清*不得已请之前被罢黜的袁世凯出山对付南方的*党。要是从实力上说,袁世凯拿下*党根本不成问题,可是袁世凯当时的处境,和空城计里的司马懿一模一样,之前就因为势力太大遭到清廷怀疑,差点丢了命。这时候,他哪里还敢用全力对付*党呢。结果最后清廷只能和*党进行和谈,让袁世凯渔翁得利当上了大总统。要说巧也是真巧,曹家天下,最后也是被司马家的人代替的。
求采纳【1500多字有亿点多】打字不易,我个五年级小学生挣积分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