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8: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4 08:44
法币是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现在已经不流通了,所以无法与人民币换算。
法币流通时期,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一由*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国、交通三行无*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法币当时的兑换制度:
1法币=1先令2.5便士(根据1930-1934年外汇汇价的平均数确定)。
100法币=30美元(1936年5月,法币和美元挂钩)
抗日战争爆发后,*实行外汇统制*,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
法币初期与英镑挂钩,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扩展资料
法币的结局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1946年后,法币的发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战胜利时的5569亿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间增加超过一千倍,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
1948年5月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开始筹划另一次货币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也是现代国家金融*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手上。
对于时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法币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