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23:13
中国高寒地区的岩溶地貌主要是指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海拔在35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发育形成的喀斯特形态,它包括了峰林、石林、溶洞、泉华沉积等岩溶类型。
1.峰林、石林、溶洞
在*东部岗托至昌都附近公路两侧的海拔4600m高原面上,在中侏罗纪灰岩分布区,发育有古岩溶地貌(图3-48)。图3-48是在6月拍摄的,当时刚下了一场大雪,在雪中奇峰怪石玲珑精巧,石林石芽亭亭玉立。在藏东南左贡列达泥马岭一带的三叠纪结晶灰岩地区,沿玉曲河西侧可见到峰林、石林、穿洞、石墙和溶洞等岩溶地貌,在山脊上发育的峰林顶面海拔已有4780m,在山坡上发育有数层溶洞,洞高1~2m,深几米到几十米。在邦达到八宿怒江的业纳山口东侧山脊海拔4750m的石灰岩中,发育有石峰、穿洞、石柱等岩溶地貌,穿洞高11m,宽5.2m,石峰高30m(图3-49)。在金沙江西岸芒康海通兵站附近二叠纪灰岩上也发育了岩溶地貌。山体相对高1500余米,山势陡峻,被称为小华山。在山中溶洞很多,最深的有几百米,洞中还有流水(图3-50)。
图3-48 古岩溶地貌
图3-49 *邦达—八宿怒江业纳山口东侧,石灰岩中的岩溶地貌(钱方画)
则布日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之间的巍峨蜿蜒的年轻山脉,它是由古近-新近纪厚层灰岩组成,在海拔5700m的山顶及陡峭的山坡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岩溶现象:相对高达70m的孤峰直插云霄,峰林和石林千姿百态,在山坡和一些峰林上还有石芽、溶沟和溶洞。
在阿里狮泉河冈底斯山脉中也可见到岩溶地貌,如阳委山顶上的峰林、石芽、石柱等。在革吉狮泉河边上的灰岩中,发育有巨大的溶洞,大洞套着小洞,曲折幽深。洞内的泉华绚丽多彩,有的洞内巨厅可容几百人,当地的几个仓库就是利用这些天然洞穴改建的。
唐古拉山南麓安多北山上的岩溶地貌却又是一种景象(图3-51),河边是一座光秃秃的山,向上直拔,到山脊上却变成了上百个小峰,它们互相连接,相互聚散,随着阳光的照射、云彩的飘移、雾霞的升降、风雪的化装,使那裸露的岩石不断变幻着色彩和形态。山中也有神奇的洞穴,可从山的东面一直穿到山的西面。
昆仑山中也发育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昆仑山支脉阿尔格山上峰林、石芽连成一片。发源于青海昆仑山中的昆仑河,流经纳赤台地区时,不但可见到河边的峰林地貌,同时由于受到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层的控制,从灰岩中流出一股股清泉,著名的纳赤台泉,清澈爽口,流量为224.7l/s。路过此地的司机、考察队员多愿意在泉边停下,喝口水,洗洗尘,再踏上征途。
此外,在青海花石峡山脊上和玉树附近也可见到一些岩溶石柱、石芽和峰丛。玉树的文成公主庙靠近金沙江,庙就建在石灰岩洞穴中。
图3-50 *芒康小华山岩溶地貌(钱方画)
图3-51 安多北山岩溶地貌
2.岩溶钙华景观
高寒地区岩溶钙华景观最著名的地区是四川九寨沟和黄龙。
(1)九寨沟钙华坝
九寨沟地处四川省九寨沟县(原称南坪)、松潘县、平武县3县交界北侧,东距九寨沟县城40km,是嘉陵江上游白龙江右岸的白水江上游西支白河南岸的一条大支沟。沟内由扎如沟、荷叶沟、黑果沟、丹祖沟、日寨沟、则查哇沟6条支沟组成。九寨沟全流域面积650.58km2,森林面积达277.68km2,占沟内面积的42.6%。沟内最大相对高差达2768m,所有支沟沟口高程都在海拔2000m以上,支沟内最高山峰都在4000m以上。在九寨沟一些山脊上可见到不少古冰斗,在谷壁则有古冰川U形谷谷肩存在。九寨沟的长海子、鸟艾海是典型的古冰川终碛湖,此外也有少数由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在这些堤坝上及瀑布落水处,常为生物喀斯特作用和钙华沉积物附在其表层(图3-52,图3-53)。
图3-52 九寨沟急滩中的钙华沉积物
图3-53 钙华附在枯树表面
(2)黄龙沟中边石坝彩池群景观
黄龙景观资源主要表现为露天钙华形态类型。按钙华造型特征分为:边石坝彩池、钙华滩流、钙华洞穴等。
钙华滩流黄龙钙华滩流全长2500m,宽约30~170m。在这倾斜的谷底,呈淡黄、鲜黄夹金黄、深绿、灰白及褐色的波纹、波涛起伏,片状水流在倾斜起伏的底板上泛起阵阵银色的涟漪,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故有金沙铺地之美名。黄龙钙华滩流规模之大,色形之壮观,属世界之冠。
边石坝彩池黄龙的边石坝彩池大小共有2331个,聚集成8群(图3-54):迎宾彩池、飞瀑流辉、盆景池、明镜倒映、梭罗映彩、争艳彩池、琪树流芳、石塔镇海等。其中飞瀑流辉彩池的边石坝高达6.8m,创世界地表边石坝最高纪录;争艳彩池规模最大,由500多个大小彩池组合而成;石塔镇海边坝造型最优美。
钙华瀑布在黄龙沟中较大规模的有洗身洞和莲台飞瀑两处。其中又以前者最大,顶宽33m,高6.7~7.3m,瀑布下有一洞穴。钙华瀑面有凝垂欲滴的马肺石,和片片隆起而紧扣的柱状钙华组成。整个钙华瀑布宛如一座翠林中的黄金坝,富丽壮观。此外,还有中华第一钙华瀑布———扎嘎瀑布和丹云峡的龙滴水钙华瀑布也十分雄伟壮丽。
钙华洞穴以黄龙洞最大,观赏价值较高。黄龙洞发育在后寺右侧的钙华流中,洞口呈竖井状,直径5.5~8.5m,深25m,洞底为小型的厅堂,面积400m2。洞中以各种次生钙华沉淀形态和我国钙华洞穴中罕见的冰景形态为其特色。
九寨沟黄龙地区位于摩天岭地块西缘,被区域性的塔藏构造带、岷江断裂带和雪山断裂带所围限,构造复杂,活动性强,沿断裂带地震发育。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和丰沛的降雨量,为钙华景观创造了基础条件。九寨沟“层湖叠瀑”和黄龙“边石坝彩池钙华滩”的形成机制,就是受控于这样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复杂的水循环系统,经生物岩溶作用而形成。景观具有相对稳定性,钙华景观是在第四纪冰川作用时形成的特定的地貌基础上,经过冰后期1万多年来的不断演化保存下来的。我们在黄龙沟口的路边发现典型的冰川条痕石(图3-55)。说明末次冰期在黄龙沟中冰川可以下达到海拔2900m左右,在冰后期时,由于气候变暖、雨水充沛,大量冰雪融化,水从石灰岩地区流出,会有大量CaCO3,随着水的变暖和蒸发,使钙华析出形成钙华景观。
图3-54 黄龙沟中的边石坝彩池
图3-55 黄龙沟中的冰川条痕石
九寨沟、黄龙钙华景观,类型多样,形态奇特,世界罕见。它们是综合地质作用下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典型珍奇的地质遗产,受控于生态地质环境的制约。和黄龙钙华景观相似的有云南白水台钙华彩池。
在青藏高原上还有很多温泉,在温泉附近也有钙华沉积,如阿里门士热泉,位于冈底斯山的冈仁波齐峰西侧,象泉河北侧海拔4400m。沿河岸一、二级阶地和河漫滩上有一大型泉华台地,呈乳白夹浅*、浅棕色,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台地长400多米,宽100~200m,高出河面约10多米,相当于象泉河一级阶地,泉华台地上见有5个泉口,在河滩上也有温泉,在二级阶地上则分布着十几个古泉华柱。台地上的主泉口直径约400m,热水从泉口喷涌出,水柱高达20cm左右(图3-56)。在台地上可见到边石坝弧形小池,一般相对高20~40cm,还有钙华瀑布和钙华滩流。在一些边坝边上还可见到石菊晶花、水钙膜等停滞水水下沉积物。而二级阶地上的古泉华口,高1~3m,呈棕色,像一个个小塔,还有各种不同形态石柱(图3-57),在阶地前缘有钙华石瀑布。
图3-56 *阿里门士热泉
图3-57 门士象泉河二级阶地上的古泉华口
3.青藏高原岩溶发育的意义
在青藏高原上,万年冰峰、千里雪山处处可见。冻土绵延数千米,深达几百米。许多地方年平均温度小于0℃。这样的高寒地区现在是不可能形成许多类型的岩溶地貌,因为在低温的条件下,水的溶解能力和侵蚀能力多很弱,液态的水存在的时间也很短,不可能形成上述许多类型的岩溶地貌。广西桂林的年平均温度为18.8℃,降水量为1873.6mm,海拔是167m,当地的岩溶地貌正在继续发育。所以,青藏高原岩溶发育时期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也应当大致和现在的桂林相似。要形成这样的条件,高原的高度必须要大幅度下降,同时气候也要比今日更温暖。也就是说在岩溶地貌形成时还没有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地区在37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还是一片海洋,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使雅鲁藏布江一带的海洋消失,促使地面逐渐崛起。频繁的地壳运动,造成灰岩和其他岩性的地层断裂变形,裂痕斑斑。而在古近-新近纪时,地球上气候比现在炎热得多。当时整个高原地区海拔低,可能和现在广西一带相似。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雨水沿着裂隙不断溶解和侵蚀灰岩,塑造了峰林、石林、石芽和大型溶洞等优美而典型的岩溶地貌。到古近-新近纪晚期,在现在的青藏高原山间盆地中还分布着许多广阔的湖泊和草滩,湖边有雄奇峻拔的峰林和粼粼波动的倒影,暗河在地下溶洞中悄悄流淌,一群群三趾马、大唇犀、长颈鹿等动物在湖畔草丛中自由奔跑,由于高原尚未隆起,这些动物可自我国的华北一直到达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第四纪以后,气候变冷,岩溶作用也越来越弱。许多岩溶地貌被逐渐磨灭,只在一些山脊上和较高的山坡上还残留下过去的峰林、石芽、石墙等古地貌形态。
通过对青藏高原古岩溶的研究,也可使我们了解到在上新世约距今350万年前,整个高原平均高度尚为1000m左右,高原的强烈隆起是在第四纪以后才开始的。在第四纪期间大约上升了3000~4000m左右,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