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6: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6 06:57
得陇望蜀
【读 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解 释】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
【近义词】 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反义词】 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如愿以偿
【歇后语】 得陇望蜀——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典 故】
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
乐不思蜀
目录[隐藏]
【发 音】
【解 释】
【出 处】
【用 法】
【示 例】
【近义词】
【反义词】
【原文】
【注释】
【译文】
【典 故】
点评1
点评2
lè
【注 意】
【英文翻译】
【导读】
【发 音】
【解 释】
【出 处】
【用 法】
【示 例】
【近义词】
【反义词】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典 故】
* 点评1
* 点评2
* lè
* 【注 意】
* 【英文翻译】
* 【导读】
[编辑本段]
【发 音】
lè bù sī shǔ
[编辑本段]
【解 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编辑本段]
【出 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编辑本段]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编辑本段]
【示 例】
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 ~ ”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了。
[编辑本段]
【近义词】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
[编辑本段]
【反义词】
落叶归根 恋恋不舍
[编辑本段]
【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编辑本段]
【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⑥感怆:感伤而凄楚。
[编辑本段]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编辑本段]
【典 故】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编辑本段]
点评1
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刘禅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刘禅(207-271),字公嗣,蜀汉后主,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成为新皇帝。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蜀汉政事全归诸葛亮所有。其后,诸葛亮北伐,刘禅本不赞成北伐,但也拦不住诸葛亮。二三四年,诸葛亮病逝,刘禅亲自素服将诸葛亮灵柩迎回。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刘禅明显站在了魏延一边。他见魏延被杨仪派人杀害,就立即将杨仪贬为庶人,并改任蒋琬为大将军。其后蒋琬、费祎二人先后执政,两人死后姜维执政,开始再度北伐。刘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二六三年,邓艾四年围住成都城,刘禅开城门投降邓艾,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长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计!
[编辑本段]
点评2
三国末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昏庸*的刘禅根本就不会治理国家,在诸葛亮等大臣去世后,蜀国很快就被魏国所灭亡。刘禅投降当了魏国的俘虏,*从成都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去居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6 06:58
得陇望蜀
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乐不思蜀
刘禅高兴的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6 06:57
得陇望蜀
【读 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解 释】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
【近义词】 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反义词】 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如愿以偿
【歇后语】 得陇望蜀——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典 故】
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
乐不思蜀
目录[隐藏]
【发 音】
【解 释】
【出 处】
【用 法】
【示 例】
【近义词】
【反义词】
【原文】
【注释】
【译文】
【典 故】
点评1
点评2
lè
【注 意】
【英文翻译】
【导读】
【发 音】
【解 释】
【出 处】
【用 法】
【示 例】
【近义词】
【反义词】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典 故】
* 点评1
* 点评2
* lè
* 【注 意】
* 【英文翻译】
* 【导读】
[编辑本段]
【发 音】
lè bù sī shǔ
[编辑本段]
【解 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编辑本段]
【出 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编辑本段]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编辑本段]
【示 例】
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 ~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 ~ ”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了。
[编辑本段]
【近义词】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
[编辑本段]
【反义词】
落叶归根 恋恋不舍
[编辑本段]
【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编辑本段]
【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⑥感怆:感伤而凄楚。
[编辑本段]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编辑本段]
【典 故】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编辑本段]
点评1
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刘禅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刘禅(207-271),字公嗣,蜀汉后主,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成为新皇帝。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蜀汉政事全归诸葛亮所有。其后,诸葛亮北伐,刘禅本不赞成北伐,但也拦不住诸葛亮。二三四年,诸葛亮病逝,刘禅亲自素服将诸葛亮灵柩迎回。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刘禅明显站在了魏延一边。他见魏延被杨仪派人杀害,就立即将杨仪贬为庶人,并改任蒋琬为大将军。其后蒋琬、费祎二人先后执政,两人死后姜维执政,开始再度北伐。刘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二六三年,邓艾四年围住成都城,刘禅开城门投降邓艾,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长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计!
[编辑本段]
点评2
三国末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昏庸*的刘禅根本就不会治理国家,在诸葛亮等大臣去世后,蜀国很快就被魏国所灭亡。刘禅投降当了魏国的俘虏,*从成都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去居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6 06:58
得陇望蜀
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乐不思蜀
刘禅高兴的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