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酿酒和饮酒的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8:16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酿酒、饮酒?饮酒习俗与酒文化有哪些关联

“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可以果腹的粮食,大多数人一日三餐几乎都要与酒为伴。

他们的宗旨是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喝酒,众多“酒鬼”都将“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作为信念,以至于从古至今因酒误事者比比皆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民间俗语也有“酒能成事,亦能败事”的说法。“酒”作为一种承载了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载体,如果能够把握适度原则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正所谓“小酌怡情,大酌伤身”。

“酒”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极为浓郁的了文化色彩,以及符合古代人文气质的真挚情感。

可以说“酒”在古人的意识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寄托喜怒哀乐的载体。

古代社会中的“酒”仿佛可以幻化成万事万物,在不同人的口中所表达出来的形态也不一样。在帝王口中“酒”是雄才伟略、豪迈大气;在文人口中“酒”就是不朽的名篇佳作;在英雄口中“酒”却又变成了慷慨激昂的侠义之气。

酿酒、饮酒历史源于四千多年前

1.杜康酿酒说

“酒”从问世伊始就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标志物,它不仅见证了古代先民的伟大智慧,同时也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亲历者。

关于“酒”的发明历史其实还有待后人考证,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都认为,杜康酿酒以及黄帝、尧帝造酒比较可靠。

按照古代社会的普遍说法可以得知,生活在公元前1972-1912年的夏朝国君杜康才是“酿酒始祖”。汉代《史记》、《说文解字》对此均有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这句古籍记载大意为杜康就是夏朝君主姒少康,同时他也被道教尊为先师。据史料记载杜康曾因夏朝政变,*逃亡至虞国并任庖正。

所谓“庖正”是古代的厨官,也就是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厨师。在此期间因偶然事件发明了传承后世的“酒”。

《说文解字·巾部》曾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段文字进一步证实了杜康酿酒的史实,“秫酒”即用秫酿制而成的酒。同时,这位夏朝君主还发明了簸箕与扫帚等生活用品。

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曾作四言诗《短歌行》,其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诗句

,从这四句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看,“酒”在三国时代变成了可以“解忧”的良药,而“唯有杜康”四字再一次证明了杜康酿酒的真实性。

因为杜康发明了酿酒方法并将奠定了古代“酒”文化的契机,所以后人将杜康称为“酒圣”或“酒神”。至此之后专司制酒的行业就将其奉为祖师爷,而且后世人也多以“杜康”代指“酒”。从此以后饮酒习俗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并且历经四千多年历史在现代社会达到顶峰。

2.黄帝造酒说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与禅让制典范尧帝造酒的影响力,虽然无法与“杜康酿酒说”相提并论,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也得到了很多史料支持。《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曾记载了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或醪醴如何?岐伯对曰:必配以稻米或五谷,炊之谷薪。谷米者完,谷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得知“五谷汤液”或“醪醴”,其实就是上古时期的甘浊的酒,当然也可以泛指所有酒类。但是时人却并没有将其当做饮品而是用其治病,“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其实就从侧面证实了“醪醴”是药酒的说法。

“黄帝造酒”源于一次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战,相传黄帝为了统一各部曾与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

但由于炎帝蚩尤擅于使用奇门遁甲之术,在与黄帝作战时施法之后顷刻间弥天大雾滚滚而来。黄帝大军皆被困于迷雾之中伤亡惨重。

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士兵战斗力,黄帝命歧伯搜寻“五谷”并蒸熟,然后再放入陶罐之中静置三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陶罐中的熟米饭,居然因为发酵而变成了入口清冽、甘甜若醴的“酒”,这其实就是“黄帝造酒说”的渊源。

黄帝饮用之后顿觉神清气爽说道:“此物,甘美可口,玉液琼浆,天功造物,神妙之水,即可当药用之,亦可当醪醴饮之”。

大意为“酒”的味道甘甜可口,饮用之后也可以使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感,于是下令犒赏三军众人饮后皆生龙活虎。

3.尧帝酿酒说

尧帝是中国上过时期的“五帝之一”,关于尧帝最著名的传说就是“禅让制”。作为 “禅让制”第一人他对古代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料对其记载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可以说尧帝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帝王。

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年仅二十岁就正式即位为帝并建立古唐朝。在“征讨四夷,统一中原”之后,在民间发现了大禹并派其治水。

尧帝在未第七十年时曾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在经过一段考察之后将帝位禅让于舜。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禅让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尧帝是一位胸怀宽广、心系天下之人。他在位期间曾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很多巨大贡献。

相传尧帝是由龙所化所以对灵气特别敏感,于是在滴水潭灵气的感召之下带领族民在此定居。

由于此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于是尧帝就号召族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至此尧帝统治期间百姓皆能安居乐业。

为了感谢上苍对尧帝一族的厚爱,同时也为了祈祷农业发展更加顺利。尧帝派人精选优质粮食投入滴水潭中浸泡,并经过发酵去除杂质淬取出祈福之水。这其实就是上古时期尧帝造就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尧帝将祈福之水命名为“华尧”。

至此之后古人酿酒、饮酒就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并且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流传几千年的“酒文化”。

从中国古代“酒”的发展历史来看,应该从杜康酿酒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饮酒,这样算起来中国“酒文化”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并且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现代社会达到了巅峰。虽然今人饮酒已经缺少了很多豪气与文化底蕴,但是对“酒”以及酒文化的青睐却一点也没有减弱。

古代“酒文化”之“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杜康作为中国古代酿酒、饮酒第一人,被后世人尊称为“酒圣”或“酒神”。

这其实是从酒的发源历史角度对杜康的极高赞誉,但如果从饮酒方面来讲其实后世也出现了很多,以“酒神”、“酒仙”、“酒圣”,以及“酒鬼”命名的历史名人。

“诗圣”杜甫曾创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他在这首诗歌中用诙谐幽默,以及极具文学色彩的诗文描绘了,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八位“酒仙”。通过精妙绝伦的语言特色刻画出了,每一位“酒仙”不同的酒中人生。

1.《饮中八仙歌》中的古代酒文化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酒醉之后骑在马上摇摇晃晃,仿佛是乘坐一艘江中小舟一样左右摇摆。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唐玄宗侄子汝阳王李琎平时经常与酒为伴,又一次居然在痛饮之后才去朝见天子。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左丞相李适之因李林甫排挤而罢相,于是他每天都不惜花费万钱举办大型宴会,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宗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举杯饮酒时经常常仰望天空,这种姿态就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虽然是一个出家人每天在佛前斋戒吃素,但是一饮起酒来就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仙”李白每饮酒一斗就可以做一百首诗,他经常因为喝醉酒儿睡在长安的酒家之中。天子召唤他上船作诗但他却因醉酒而自称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大书法家张旭只需喝三杯酒就能写出绝世书法作品。他为人不拘小节经常在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焦遂五斗五酒下肚之后才会精神振奋,他经常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并语惊四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酒中忧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仙”李白又被世人称为“酒仙”,他在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酒后惆怅与失意,不仅给人一种非常浓郁的失落之感,而且还有一种“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酒”在李白的诗歌中幻化成了一种诗与酒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8:16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酿酒、饮酒?饮酒习俗与酒文化有哪些关联

“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可以果腹的粮食,大多数人一日三餐几乎都要与酒为伴。

他们的宗旨是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喝酒,众多“酒鬼”都将“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作为信念,以至于从古至今因酒误事者比比皆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民间俗语也有“酒能成事,亦能败事”的说法。“酒”作为一种承载了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载体,如果能够把握适度原则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正所谓“小酌怡情,大酌伤身”。

“酒”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极为浓郁的了文化色彩,以及符合古代人文气质的真挚情感。

可以说“酒”在古人的意识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寄托喜怒哀乐的载体。

古代社会中的“酒”仿佛可以幻化成万事万物,在不同人的口中所表达出来的形态也不一样。在帝王口中“酒”是雄才伟略、豪迈大气;在文人口中“酒”就是不朽的名篇佳作;在英雄口中“酒”却又变成了慷慨激昂的侠义之气。

酿酒、饮酒历史源于四千多年前

1.杜康酿酒说

“酒”从问世伊始就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标志物,它不仅见证了古代先民的伟大智慧,同时也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亲历者。

关于“酒”的发明历史其实还有待后人考证,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都认为,杜康酿酒以及黄帝、尧帝造酒比较可靠。

按照古代社会的普遍说法可以得知,生活在公元前1972-1912年的夏朝国君杜康才是“酿酒始祖”。汉代《史记》、《说文解字》对此均有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这句古籍记载大意为杜康就是夏朝君主姒少康,同时他也被道教尊为先师。据史料记载杜康曾因夏朝政变,*逃亡至虞国并任庖正。

所谓“庖正”是古代的厨官,也就是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厨师。在此期间因偶然事件发明了传承后世的“酒”。

《说文解字·巾部》曾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段文字进一步证实了杜康酿酒的史实,“秫酒”即用秫酿制而成的酒。同时,这位夏朝君主还发明了簸箕与扫帚等生活用品。

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曾作四言诗《短歌行》,其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诗句

,从这四句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看,“酒”在三国时代变成了可以“解忧”的良药,而“唯有杜康”四字再一次证明了杜康酿酒的真实性。

因为杜康发明了酿酒方法并将奠定了古代“酒”文化的契机,所以后人将杜康称为“酒圣”或“酒神”。至此之后专司制酒的行业就将其奉为祖师爷,而且后世人也多以“杜康”代指“酒”。从此以后饮酒习俗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并且历经四千多年历史在现代社会达到顶峰。

2.黄帝造酒说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与禅让制典范尧帝造酒的影响力,虽然无法与“杜康酿酒说”相提并论,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也得到了很多史料支持。《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曾记载了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或醪醴如何?岐伯对曰:必配以稻米或五谷,炊之谷薪。谷米者完,谷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得知“五谷汤液”或“醪醴”,其实就是上古时期的甘浊的酒,当然也可以泛指所有酒类。但是时人却并没有将其当做饮品而是用其治病,“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其实就从侧面证实了“醪醴”是药酒的说法。

“黄帝造酒”源于一次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战,相传黄帝为了统一各部曾与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

但由于炎帝蚩尤擅于使用奇门遁甲之术,在与黄帝作战时施法之后顷刻间弥天大雾滚滚而来。黄帝大军皆被困于迷雾之中伤亡惨重。

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士兵战斗力,黄帝命歧伯搜寻“五谷”并蒸熟,然后再放入陶罐之中静置三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陶罐中的熟米饭,居然因为发酵而变成了入口清冽、甘甜若醴的“酒”,这其实就是“黄帝造酒说”的渊源。

黄帝饮用之后顿觉神清气爽说道:“此物,甘美可口,玉液琼浆,天功造物,神妙之水,即可当药用之,亦可当醪醴饮之”。

大意为“酒”的味道甘甜可口,饮用之后也可以使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感,于是下令犒赏三军众人饮后皆生龙活虎。

3.尧帝酿酒说

尧帝是中国上过时期的“五帝之一”,关于尧帝最著名的传说就是“禅让制”。作为 “禅让制”第一人他对古代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料对其记载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可以说尧帝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上古帝王。

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年仅二十岁就正式即位为帝并建立古唐朝。在“征讨四夷,统一中原”之后,在民间发现了大禹并派其治水。

尧帝在未第七十年时曾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在经过一段考察之后将帝位禅让于舜。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禅让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尧帝是一位胸怀宽广、心系天下之人。他在位期间曾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很多巨大贡献。

相传尧帝是由龙所化所以对灵气特别敏感,于是在滴水潭灵气的感召之下带领族民在此定居。

由于此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于是尧帝就号召族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至此尧帝统治期间百姓皆能安居乐业。

为了感谢上苍对尧帝一族的厚爱,同时也为了祈祷农业发展更加顺利。尧帝派人精选优质粮食投入滴水潭中浸泡,并经过发酵去除杂质淬取出祈福之水。这其实就是上古时期尧帝造就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尧帝将祈福之水命名为“华尧”。

至此之后古人酿酒、饮酒就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并且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流传几千年的“酒文化”。

从中国古代“酒”的发展历史来看,应该从杜康酿酒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饮酒,这样算起来中国“酒文化”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并且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现代社会达到了巅峰。虽然今人饮酒已经缺少了很多豪气与文化底蕴,但是对“酒”以及酒文化的青睐却一点也没有减弱。

古代“酒文化”之“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杜康作为中国古代酿酒、饮酒第一人,被后世人尊称为“酒圣”或“酒神”。

这其实是从酒的发源历史角度对杜康的极高赞誉,但如果从饮酒方面来讲其实后世也出现了很多,以“酒神”、“酒仙”、“酒圣”,以及“酒鬼”命名的历史名人。

“诗圣”杜甫曾创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他在这首诗歌中用诙谐幽默,以及极具文学色彩的诗文描绘了,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八位“酒仙”。通过精妙绝伦的语言特色刻画出了,每一位“酒仙”不同的酒中人生。

1.《饮中八仙歌》中的古代酒文化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酒醉之后骑在马上摇摇晃晃,仿佛是乘坐一艘江中小舟一样左右摇摆。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唐玄宗侄子汝阳王李琎平时经常与酒为伴,又一次居然在痛饮之后才去朝见天子。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左丞相李适之因李林甫排挤而罢相,于是他每天都不惜花费万钱举办大型宴会,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宗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举杯饮酒时经常常仰望天空,这种姿态就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虽然是一个出家人每天在佛前斋戒吃素,但是一饮起酒来就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仙”李白每饮酒一斗就可以做一百首诗,他经常因为喝醉酒儿睡在长安的酒家之中。天子召唤他上船作诗但他却因醉酒而自称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大书法家张旭只需喝三杯酒就能写出绝世书法作品。他为人不拘小节经常在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焦遂五斗五酒下肚之后才会精神振奋,他经常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并语惊四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酒中忧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仙”李白又被世人称为“酒仙”,他在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酒后惆怅与失意,不仅给人一种非常浓郁的失落之感,而且还有一种“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酒”在李白的诗歌中幻化成了一种诗与酒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