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通过地层古生物及层序地层学等多方面研究,对柴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及地质特征等有了了解,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例如,南带是否曾经沉积J2?北带是否曾经较大面积沉积J1?一直是柴北缘研究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结论是否定的。著者在对覆盖面积较大的地震测线处理的基础上识别出了 J1 与 J2 的超覆接触关系,如冷湖五号以北L2测线、冷湖六号以北98190和97188测线、冷湖五号西端向赛什腾方向的 821179 测线、冷湖七号向北的98210测线等(如图1-3)。J1 地层向北超覆在基岩之上,J1 顶部有上削现象,而J2 恰恰向南向西超覆在J1 顶部的削蚀面上。J1、J2 的重叠带一般1~5 km,分布于冷湖构造带的北翼向斜部位。这说明在 J1 沉积之后南带的 J1 地层有抬升运动,北带有相对下降运动。如果北带有J1 沉积,那么既然能较大范围地保留 J2 地层,就一定能保留 J1地层。J1 普遍向北超覆的现象说明北带在 J1 时相对较高,因此著者认为北带不可能有大面积 J1 地层的沉积。那么南带是否有 J2 的沉积呢(即:是否 J1、J2 的超覆关系仅仅局限于冷湖构造带本身,或者冷湖构造带并不一定能代表构造带以南的地区)?①在 L2 等许多近南北向测线上可以发现向南上削的地层越来越老(如图1-4),L2 测线42 号断层下盘向南J地层较老,靠近断层保留的新地层多,在侏罗系沉积时普遍发育的近东西向北倾逆断层(下盘)也普遍见到这种削蚀现象(如82200测线的驼南等断层,从紧邻断层上下盘的侏罗系厚度比较接近的现象(如冷科1 井附近的42 号断层)和 J顶底均为风化剥蚀面的事实判断,可以认为上下盘J地层为同时代地层(至少顶部地层应等时),从这些断层地层关系上可推断出向南侏罗系地层越来越老,且在断层的分割下向南地层逐级变老(如图1-5);②更重要的是冷湖五号二高点在J1 末并没有形成圈闭而遭受顶层剥蚀,J1 顶部的地层平行于E1+2与J1的不整合面,因此,可以认为冷湖构造带北翼的J1、J2接触关系完全可代表柴北缘南北两带的分界,南带没有接受J2的沉积。
图1-3 97188剖面反映的 J1 与 J2 的关系
图1-4 L2 测线侏罗系的地层特征
图1-5 赛什腾地区184测线侏罗系的削蚀现象
通过钻井、露头地层古生物和地震地层识别技术的综合使用,不仅对J1、J2 进行了研究,对J3、K四套地层关系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编制出 J1、J2、J3、K 地层分布范围图,发现中生代从老至新沉积中心是从南向北、从西向东逐渐迁移的(如图1-6)。这说明中生代内部是有构造运动的,而且是一种挤压情况下的构造运动,其迁移规律与盆地西部第三纪沉积中心迁移规律相似,说明与第三纪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在研究断层时发现侏罗系普遍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多数断层在侏罗系内部消失,属同沉积性质,下盘明显比上盘厚。少数断层(在后期构造南翼)延伸到第三系渐新统[如五号(42)号断层],这种断层断距真正拉开是在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晚期运动。从断层的特征看,侏罗系与第三系均是挤压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图1-6 柴北缘侏罗系沉积中心迁移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通过地层古生物及层序地层学等多方面研究,对柴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及地质特征等有了了解,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例如,南带是否曾经沉积J2?北带是否曾经较大面积沉积J1?一直是柴北缘研究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结论是否定的。著者在对覆盖面积较大的地震测线处理的基础上识别出了 J1 与 J2 的超覆接触关系,如冷湖五号以北L2测线、冷湖六号以北98190和97188测线、冷湖五号西端向赛什腾方向的 821179 测线、冷湖七号向北的98210测线等(如图1-3)。J1 地层向北超覆在基岩之上,J1 顶部有上削现象,而J2 恰恰向南向西超覆在J1 顶部的削蚀面上。J1、J2 的重叠带一般1~5 km,分布于冷湖构造带的北翼向斜部位。这说明在 J1 沉积之后南带的 J1 地层有抬升运动,北带有相对下降运动。如果北带有J1 沉积,那么既然能较大范围地保留 J2 地层,就一定能保留 J1地层。J1 普遍向北超覆的现象说明北带在 J1 时相对较高,因此著者认为北带不可能有大面积 J1 地层的沉积。那么南带是否有 J2 的沉积呢(即:是否 J1、J2 的超覆关系仅仅局限于冷湖构造带本身,或者冷湖构造带并不一定能代表构造带以南的地区)?①在 L2 等许多近南北向测线上可以发现向南上削的地层越来越老(如图1-4),L2 测线42 号断层下盘向南J地层较老,靠近断层保留的新地层多,在侏罗系沉积时普遍发育的近东西向北倾逆断层(下盘)也普遍见到这种削蚀现象(如82200测线的驼南等断层,从紧邻断层上下盘的侏罗系厚度比较接近的现象(如冷科1 井附近的42 号断层)和 J顶底均为风化剥蚀面的事实判断,可以认为上下盘J地层为同时代地层(至少顶部地层应等时),从这些断层地层关系上可推断出向南侏罗系地层越来越老,且在断层的分割下向南地层逐级变老(如图1-5);②更重要的是冷湖五号二高点在J1 末并没有形成圈闭而遭受顶层剥蚀,J1 顶部的地层平行于E1+2与J1的不整合面,因此,可以认为冷湖构造带北翼的J1、J2接触关系完全可代表柴北缘南北两带的分界,南带没有接受J2的沉积。
图1-3 97188剖面反映的 J1 与 J2 的关系
图1-4 L2 测线侏罗系的地层特征
图1-5 赛什腾地区184测线侏罗系的削蚀现象
通过钻井、露头地层古生物和地震地层识别技术的综合使用,不仅对J1、J2 进行了研究,对J3、K四套地层关系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编制出 J1、J2、J3、K 地层分布范围图,发现中生代从老至新沉积中心是从南向北、从西向东逐渐迁移的(如图1-6)。这说明中生代内部是有构造运动的,而且是一种挤压情况下的构造运动,其迁移规律与盆地西部第三纪沉积中心迁移规律相似,说明与第三纪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在研究断层时发现侏罗系普遍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多数断层在侏罗系内部消失,属同沉积性质,下盘明显比上盘厚。少数断层(在后期构造南翼)延伸到第三系渐新统[如五号(42)号断层],这种断层断距真正拉开是在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晚期运动。从断层的特征看,侏罗系与第三系均是挤压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图1-6 柴北缘侏罗系沉积中心迁移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通过地层古生物及层序地层学等多方面研究,对柴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及地质特征等有了了解,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例如,南带是否曾经沉积J2?北带是否曾经较大面积沉积J1?一直是柴北缘研究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结论是否定的。著者在对覆盖面积较大的地震测线处理的基础上识别出了 J1 与 J2 的超覆接触关系,如冷湖五号以北L2测线、冷湖六号以北98190和97188测线、冷湖五号西端向赛什腾方向的 821179 测线、冷湖七号向北的98210测线等(如图1-3)。J1 地层向北超覆在基岩之上,J1 顶部有上削现象,而J2 恰恰向南向西超覆在J1 顶部的削蚀面上。J1、J2 的重叠带一般1~5 km,分布于冷湖构造带的北翼向斜部位。这说明在 J1 沉积之后南带的 J1 地层有抬升运动,北带有相对下降运动。如果北带有J1 沉积,那么既然能较大范围地保留 J2 地层,就一定能保留 J1地层。J1 普遍向北超覆的现象说明北带在 J1 时相对较高,因此著者认为北带不可能有大面积 J1 地层的沉积。那么南带是否有 J2 的沉积呢(即:是否 J1、J2 的超覆关系仅仅局限于冷湖构造带本身,或者冷湖构造带并不一定能代表构造带以南的地区)?①在 L2 等许多近南北向测线上可以发现向南上削的地层越来越老(如图1-4),L2 测线42 号断层下盘向南J地层较老,靠近断层保留的新地层多,在侏罗系沉积时普遍发育的近东西向北倾逆断层(下盘)也普遍见到这种削蚀现象(如82200测线的驼南等断层,从紧邻断层上下盘的侏罗系厚度比较接近的现象(如冷科1 井附近的42 号断层)和 J顶底均为风化剥蚀面的事实判断,可以认为上下盘J地层为同时代地层(至少顶部地层应等时),从这些断层地层关系上可推断出向南侏罗系地层越来越老,且在断层的分割下向南地层逐级变老(如图1-5);②更重要的是冷湖五号二高点在J1 末并没有形成圈闭而遭受顶层剥蚀,J1 顶部的地层平行于E1+2与J1的不整合面,因此,可以认为冷湖构造带北翼的J1、J2接触关系完全可代表柴北缘南北两带的分界,南带没有接受J2的沉积。
图1-3 97188剖面反映的 J1 与 J2 的关系
图1-4 L2 测线侏罗系的地层特征
图1-5 赛什腾地区184测线侏罗系的削蚀现象
通过钻井、露头地层古生物和地震地层识别技术的综合使用,不仅对J1、J2 进行了研究,对J3、K四套地层关系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编制出 J1、J2、J3、K 地层分布范围图,发现中生代从老至新沉积中心是从南向北、从西向东逐渐迁移的(如图1-6)。这说明中生代内部是有构造运动的,而且是一种挤压情况下的构造运动,其迁移规律与盆地西部第三纪沉积中心迁移规律相似,说明与第三纪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在研究断层时发现侏罗系普遍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多数断层在侏罗系内部消失,属同沉积性质,下盘明显比上盘厚。少数断层(在后期构造南翼)延伸到第三系渐新统[如五号(42)号断层],这种断层断距真正拉开是在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晚期运动。从断层的特征看,侏罗系与第三系均是挤压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图1-6 柴北缘侏罗系沉积中心迁移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7
通过地层古生物及层序地层学等多方面研究,对柴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及地质特征等有了了解,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例如,南带是否曾经沉积J2?北带是否曾经较大面积沉积J1?一直是柴北缘研究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结论是否定的。著者在对覆盖面积较大的地震测线处理的基础上识别出了 J1 与 J2 的超覆接触关系,如冷湖五号以北L2测线、冷湖六号以北98190和97188测线、冷湖五号西端向赛什腾方向的 821179 测线、冷湖七号向北的98210测线等(如图1-3)。J1 地层向北超覆在基岩之上,J1 顶部有上削现象,而J2 恰恰向南向西超覆在J1 顶部的削蚀面上。J1、J2 的重叠带一般1~5 km,分布于冷湖构造带的北翼向斜部位。这说明在 J1 沉积之后南带的 J1 地层有抬升运动,北带有相对下降运动。如果北带有J1 沉积,那么既然能较大范围地保留 J2 地层,就一定能保留 J1地层。J1 普遍向北超覆的现象说明北带在 J1 时相对较高,因此著者认为北带不可能有大面积 J1 地层的沉积。那么南带是否有 J2 的沉积呢(即:是否 J1、J2 的超覆关系仅仅局限于冷湖构造带本身,或者冷湖构造带并不一定能代表构造带以南的地区)?①在 L2 等许多近南北向测线上可以发现向南上削的地层越来越老(如图1-4),L2 测线42 号断层下盘向南J地层较老,靠近断层保留的新地层多,在侏罗系沉积时普遍发育的近东西向北倾逆断层(下盘)也普遍见到这种削蚀现象(如82200测线的驼南等断层,从紧邻断层上下盘的侏罗系厚度比较接近的现象(如冷科1 井附近的42 号断层)和 J顶底均为风化剥蚀面的事实判断,可以认为上下盘J地层为同时代地层(至少顶部地层应等时),从这些断层地层关系上可推断出向南侏罗系地层越来越老,且在断层的分割下向南地层逐级变老(如图1-5);②更重要的是冷湖五号二高点在J1 末并没有形成圈闭而遭受顶层剥蚀,J1 顶部的地层平行于E1+2与J1的不整合面,因此,可以认为冷湖构造带北翼的J1、J2接触关系完全可代表柴北缘南北两带的分界,南带没有接受J2的沉积。
图1-3 97188剖面反映的 J1 与 J2 的关系
图1-4 L2 测线侏罗系的地层特征
图1-5 赛什腾地区184测线侏罗系的削蚀现象
通过钻井、露头地层古生物和地震地层识别技术的综合使用,不仅对J1、J2 进行了研究,对J3、K四套地层关系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编制出 J1、J2、J3、K 地层分布范围图,发现中生代从老至新沉积中心是从南向北、从西向东逐渐迁移的(如图1-6)。这说明中生代内部是有构造运动的,而且是一种挤压情况下的构造运动,其迁移规律与盆地西部第三纪沉积中心迁移规律相似,说明与第三纪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在研究断层时发现侏罗系普遍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多数断层在侏罗系内部消失,属同沉积性质,下盘明显比上盘厚。少数断层(在后期构造南翼)延伸到第三系渐新统[如五号(42)号断层],这种断层断距真正拉开是在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晚期运动。从断层的特征看,侏罗系与第三系均是挤压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图1-6 柴北缘侏罗系沉积中心迁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