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1~4课知识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1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7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7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以七君主**集权制发展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7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7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制度
一、中国早期*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 → 商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夏朝统治维持了四百多年。
(2)后来商灭夏,商朝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A西周分封制
(1)开始实施者:周武王
(2)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成为诸侯。
②权利义务:享有世袭统治权;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主要封国:鲁、齐、燕、宋、吴
(3)影响:
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量日盛,王权衰落,分封制被破坏。(春秋:楚王问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维护*联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
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传,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
②大、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上最高领袖。 (*上,上下级关系; 血缘上,兄弟关系。)
③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宗法等级。
④血缘关系同*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4)意义:
①保证了贵族在*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尊宗敬祖,重男轻女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等)。
★3.认识中国早期*制度的特征:
(1)神权与王权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制度的鲜明特点。
二、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原因:
①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②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③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时间、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远交近攻”策略
(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疆域:东临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南到南海;东北到辽东。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6)意义: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
(1)名称来源:
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子孙传承,永掌政权,创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
(3)影响: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
3.了解秦朝的*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权组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职,史称“三公”。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通过“朝议”的方式参与朝政。
(2)“三公”制的实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4.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 秦朝时,在全国推行。
(2)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
①实行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
①加强了*集权
②官僚*取代贵族*的重要标志
③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5.认识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建立:秦始皇时期,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
(3)影响:
A.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④秦朝*集权*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极方面:
①皇权至高无上,容易导致*。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③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
④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三、从汉至元*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
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大一统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特点: 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图: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意义:
①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根据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由于爵位可以世袭,这样就形成世官。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开始实施、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
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标准是门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垄断高级官职。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该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4)科举制:
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时期,演变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时(1905年),科举制废除。
②意义:
积极性:①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集权;
③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创造意识的人,制约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四、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正式废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强君主*
③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时,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④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宰相制度设立于秦代秦始皇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2)设内阁: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导致皇帝丛杂政务集于一身。
②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明永乐帝)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 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③职能: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④影响: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设置:清朝雍正皇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
不仅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多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消极性:
妨碍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 古代中国*主义*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
1.概念:
(1)含义:包含*主义和*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
(2)基础: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
(3)发展历程:
战国,萌芽 → 秦朝,开创 → 汉、唐、元发展和完善 → 明清 顶峰
(4)两大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与地方的矛盾
2.*主义*集权制度演变脉络:
(1)**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特点:
(1)*: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制度:*主义*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7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以七君主**集权制发展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58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制度
一、中国早期*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 → 商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夏朝统治维持了四百多年。
(2)后来商灭夏,商朝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A西周分封制
(1)开始实施者:周武王
(2)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成为诸侯。
②权利义务:享有世袭统治权;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主要封国:鲁、齐、燕、宋、吴
(3)影响:
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量日盛,王权衰落,分封制被破坏。(春秋:楚王问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维护*联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
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传,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
②大、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上最高领袖。 (*上,上下级关系; 血缘上,兄弟关系。)
③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宗法等级。
④血缘关系同*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4)意义:
①保证了贵族在*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尊宗敬祖,重男轻女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等)。
★3.认识中国早期*制度的特征:
(1)神权与王权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制度的鲜明特点。
二、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原因:
①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②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③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时间、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远交近攻”策略
(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疆域:东临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南到南海;东北到辽东。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6)意义: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
(1)名称来源:
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子孙传承,永掌政权,创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
(3)影响: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
3.了解秦朝的*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权组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职,史称“三公”。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通过“朝议”的方式参与朝政。
(2)“三公”制的实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4.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 秦朝时,在全国推行。
(2)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
①实行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
①加强了*集权
②官僚*取代贵族*的重要标志
③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5.认识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建立:秦始皇时期,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
(3)影响:
A.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④秦朝*集权*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极方面:
①皇权至高无上,容易导致*。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③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
④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三、从汉至元*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
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大一统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特点: 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图: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意义:
①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根据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由于爵位可以世袭,这样就形成世官。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开始实施、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
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标准是门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垄断高级官职。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该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4)科举制:
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时期,演变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时(1905年),科举制废除。
②意义:
积极性:①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集权;
③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创造意识的人,制约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四、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正式废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强君主*
③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时,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④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宰相制度设立于秦代秦始皇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2)设内阁: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导致皇帝丛杂政务集于一身。
②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明永乐帝)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 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③职能: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④影响: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设置:清朝雍正皇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
不仅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多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消极性:
妨碍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 古代中国*主义*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
1.概念:
(1)含义:包含*主义和*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
(2)基础: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
(3)发展历程:
战国,萌芽 → 秦朝,开创 → 汉、唐、元发展和完善 → 明清 顶峰
(4)两大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与地方的矛盾
2.*主义*集权制度演变脉络:
(1)**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特点:
(1)*: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制度:*主义*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