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1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8:52
动作要领
突刺是拚刺的主要手段,是训练的重点。 突刺时,两臂向目标用力推*(左手主要掌握方向),同时以右脚掌的蹬力,腰部的推力,使身体向前。
随即左小腿带动大腿向前踢出一大步(踢出时,脚距离地面不要超过二拳),在左脚着地的同时刺中敌人,右脚自然地向前滑动。
突刺时,一要“快”,二要“狠”。“快”,就是对准突刺点后迅速刺过去,不能引*(即把*后拉一下再刺),引*就等于告诉敌人,我要刺你了,对方有了准备,当然你就刺不到了。
“狠”,就是要三力(两臂的推力、腰部的推力和右脚的蹬力)合成一股力,狠狠地刺向敌人。
刺出后的姿势
*面向上,左臂伸直,*托自然贴在右小臂内侧,左膝与脚面*垂直,右腿伸直,身体成斜直线。 拔*时,左脚用力蹬地,推动身体向后移,同时两手将*面稍向左旋转,猛力将*刺拔出,收回左脚,成预备用*姿势。 离敌较远时,还可以用垫步刺。
方法是:右脚迅速向左脚跟移动,在右脚着地的同时,迅速勇猛地向敌突刺。 训练口令为:“突刺——刺”、“垫步——刺”。
扩展资料
刺刀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种被各*队所大量装备的战场冷兵器了。因此,如何使用刺刀,也就是刺刀术,成为刺刀出现后,各*队所要研究的问题了。下面,笔者要讨论的是各国陆*刀的不同和渊源。
中方突刺用的是大弓步,单次进攻比日刺的跟步刺力量要大,防刺动作按压也比日刺紧密。另外,引*这个动作在我军是不用的,会丧失先机。其实中国刺杀有三大血统,日系,苏系,还有华系。前两者是主流,后者是补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刺杀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8:53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这确实是其步兵操典的规定,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当时各*队都一样,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_^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在肉搏战中开*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托前段弯曲部,*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且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影响了持*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太长,转动*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口的时间太长,可能*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_^。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中*队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刀,一手拿一支步*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_^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队的*支质量差,弹丸初速低,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_^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_^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美军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就把他的*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_^是用手*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有趣的是美军认为最好的白刃战用手*,是日军的南部十四年式“王八盒子”,这种*的优点是不用瞄准,手指指向哪里,就会打向哪里,打急了很方便,唯一缺点是故障率高了点儿。
德军
大概唯一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后来一看不是不重视,也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好像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乌拉圭“毛瑟”步*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13毫米
德国98步*的M1908阅兵型刺刀,刺刀长430毫米
德国1908/34刺刀
英国“恩菲尔德”No.1 MKⅢ步*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577毫米
苏联“莫辛-纳甘”11/30步*的刺刀,刺刀长510毫米
西班牙98/43卡宾*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380毫米
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605毫米,可配装在1911步*上
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44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4 MKⅡ步*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长250毫米
英国“恩菲尔德”No.9步*的刺刀,刺刀长255毫米
德国“德马哥”匕首及其刀鞘
引用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94242.html?qbl=relate_question_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8:53
你这问题有点笼统,你是想问拼刺刀的要领吗?那建议你搜一下百度百科的”刺杀操“词条,一看便知~
在下方给出链接:http://ke.baidu.com/link?url=bU9sC_6RIg0NrOiJ1RJy-wlsNHw6P6aEz0lP0rjp3pnpkoyi5tS0Fr0F3U6jdO3C5gbXDmgq2jGSfSt071v7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