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9:56
为什么要创新我国社会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创
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任务,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和要求从局部走向了系统。
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
《决定》
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
这就是:
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安
中国建设,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有序。这一理念和目标,
实质是坚持增强社会发展
活力与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统一,
坚持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体现了在发展中保
持和谐与在和谐中推进发展的辩证统一,
对克服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和谐观。
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动力机制,
用以释放社会发展的能量;
平衡机制,
用以保持社会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稳定。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能否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配合、
有效发挥作用。
没有动力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活力,
无法保持发展进步;
没有平衡机制,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因失去和谐而无法保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
就是要建
设既充满社会发展活力又保持社会和谐,既使社会安定有序又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安中国。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解利益格
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
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时代和实践发展对社会治理又
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治理还跟不上这种要求,必须创新社会治理*,
转变*与社会、
公民之间的关系。
《决定》
强调社会治理*创新,
意味着许多重要变化。
一是社会治理主体趋向多元。过去*一元主体变成*、*、
社会各方、
公民多个
治理主体,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这就要逐步培育和完善社会
组织,使之具有相对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用法律和道德对其进行约束,
提高其自治和自律能力。要培育公*识,使公民具有自主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自
律意识、
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
组织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还要转变*治理观
念,发挥*治理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主导作用,同时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
的观念。
二是社会治理立足点趋向人民群众。
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治理的突破口,
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
益诉求,
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靠人民群众开
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
三是社会治理特征趋向平等。在传统管理中,
*是主体,社会是客体,二者是主从关
系、主动被动关系。创新社会治理,意味着*与社会是主体与主体的现代平等关系。
四是社会治理手段趋向系统。
传统的权力管制转变为坚持系统治理、
依法治理、
综合治
理和源头治理,
力求从根本上治理社会;
传统的自上而下管制变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
合的治理,力求使渠道、信息更通畅。
五是社会治理方式趋向科学。运用法治与道德、制度化与人性化、效率与程序、协商
与互律相统一的方式治理社会。
六是社会治理思维趋向清晰。注重运用
"
法治思维
"
化解社会矛盾,把治理纳入法治框
架。注重运用哲学的
"
极限思维
"
,使各个治理主体有其职能边界、范围。这里所说的极限思
维,就是既要考虑
"
力所能及
"
,又要考虑
"
力不能及
"
,把握好
"
度的边界
"
。超越了
"
度的边界
"
,就是大包大揽,做力不能及又越位的事;达不到
"
度的边界
"
,就是没有去做力所能及的
事,就是缺位,未尽职尽责。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途径。这里涉及到*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组织有了较快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发育不成熟,行政色彩浓
厚;组成结构不合理;法规体系不健全;
缺乏活力,在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未能发挥
应有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现代社会,
*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型*,
其掌握的权力、
资源、
*都具有公共性质,
因此*应为社会提供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
创新社会治理体
制,
要求社会组织从对*的过度依附中相对出来,
成为具有相对平等地位的社会治理
的一个主体,
做适合由社会组织来做的事,
如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解决某些事项。
根据我国
实际,可把一些有条件的社会组织相对出来。正如《决定》所讲,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
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
城乡
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
第二,
运用定位分析方法,
确定社会组织的方位、权责和运作方式。定位分析方法主要
包括
"
定位、定标、定法
"
。定位,即厘定社会组织在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位置、空
间和范围。
定标,即在*与社会的平等关系中,
确定社会组织的权责和职能。在这种关系
中,
社会组织可在表达诉求、
规范行为、
服务社会、
社会监督和配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定法,
即确立社会组织在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运作方式,
实行依法自治。
要充分发
挥社会组织治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
强调社会组织的依法自立、
自律和
自治。显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关键是正确处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使其在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要加强
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因为一些社会组织在制度上还不够健全,
治理素质不够高,
行为也不够
规范,需要进行引导。
创新化解矛盾*
当前,
我国各个领域的矛盾集中凸显,
有些矛盾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有的矛盾甚至
进一步激化。究其原因,
在于一些人不敢担当,遇到矛盾和问题绕道走;在于化解矛盾的办
法不当,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在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不健全。
《决定》强调创新有
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健全五大机制:一是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
评估机制,
从机制上保证科学决策,
防止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种种社会矛盾,
进而产生社会风
险,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即诉求表达机制。主观上,对诉求表达不合理者,要进行心理干预;客观上,对诉求表达合
理合法者,
要尊重和保护群众权益,
积极畅通表达诉求、
矛盾调解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避
免因表达诉求渠道不通畅而使人民群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进而产生社会矛盾。
这一机制
的目的,就是使问题能反映、矛盾能解决、权益有保障。
三是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
求机制。
它要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不能积累矛盾。
因此需要对目前的信访制度
进行改革,
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四是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它要求采取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用综合调解方式调解处理并化解矛盾。
五是健全行政复
议案件审理机制。
它要求基于公平正义,
对由不当甚至违法行政行为而产生的案件进行公正
审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五种机制,构成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框架。它要求我们在决策、权益保障、
诉求表达、化解矛盾方式、案件审理等重要环节上,以健全的机制有效化解矛盾。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种调整必然导致利益格局的变化,
引起利益关系
的调整,从而发生利益冲突,出现较高风险。这种冲突和风险,就国际来讲,有国际安全问
题;就国内来讲,有国内安全问题;就社会来讲,有公共安全问题;就个人来讲,有个人安
全问题。这就需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安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需求和基本保障。现在,人们的安全感普遍下降,尤其
是对于食品药品、生产、
社会、
网络等方面的不安全问题反映强烈,这对公共安全提出了很
高要求。妥善应对各种安全问题,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整合思维。
系统思维,要求全方位建
立公共安全体系。如《决定》所讲,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和
*等安全防控体系。
其中的网络安全,
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提高
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引导机制。整合思维,就是《决定》所提出的,设置
*委员会,建立公共安全制度,进行*改革,从组织机构、制度和*上整合社会
资源和力量,确保*及其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