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有哪些可以享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3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8:06

1、教育补贴
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是可以领取补贴的,学前教育到指定的幼儿园就读,可以获得1000元每人每年的补贴,小学、初中义务教育的寄宿生每人每年可以领取1000元、1250元,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并一次性补贴3000元的助学奖金。高等专科教育可以获得每人每年3000元的补贴,本科、研究生可以获得每人每年6000元补贴。
2、医疗补贴
医疗缴费现在已经实行了个人和统筹账户,也就是说,*会通过统筹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医疗补贴,并给出一系列医疗优惠*,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升了10%,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了50%,而且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获得90%的保费补贴。
3、低保补贴
现在农村依然存在一部分没有实现脱贫的农民,而且没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享受的低保也比较少,对于这部分人群,国家给予发放基本生活补贴,每月600元,建档立卡特困人员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1.3倍发放补贴。
4、建房补贴
现在农村因为生育会出现分户的情况,满足分户条件的农户建新房是可以获得经济补助的,按照地区不同给予的补助也不同,一般不少于800元每平方米,新房验收合格的,国家还会给予差价补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第七条 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事处或者镇*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其所在地的*事处或者镇*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8:07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1、贫困户产业扶持补助补助标准为4000元/户,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验收合格后兑现该项资金。2、贫困户教育补助①学前教育免收保教费;②义务教育免除杂费、教科书、作业本,享受寄宿生补助,小学生每生每期500元、初中生每人每期625元,享受营养改善计划,4元/生/天;③高中教育:发放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的学生可领取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助;④大学教育:每人每年可获得4000元补助(其中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补助2000元),直到学业结束。休学期间,暂停发放资助。

3、贫困户医疗补助金①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②在区内住院治疗目前实行的是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③2017年贫困户免收新农合费用。4、贫困户民政低保补助①重点低保保障标准为220元/人/月;②一般兜底保障标准为120元/人/月。5、贫困户建房补助①危旧房改造补助:C级补助1.5万元/户,D级补助2.5万元/户;②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自愿到朝天中心城区购买合法商品房的,人均补助5万元;自愿在农村按统一规划自建的,人均补助2万元;6、贫困户社保补助1.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助:一般贫困人员每人每年补助60元;农村低保人员每人每年补助100元。2.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每人每年由72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3.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提高:一般城乡居民的报销比例提高5%。

提问我今年50岁。三个孩子。大姑娘也出嫁。二姑娘上初三。儿子上三年级。我换了肺纤维化。两年呢。现在不能自理。请问国家有什么补贴?

回答贫困户大病补助申报程序为: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在商业医疗保险报销之后,剩余部分由民政部门进行大病救助。由贫困户个人申请,在所在镇街填写大病救助申请,经镇街民政站审核后上报区民政局审批。大病救助实行一季度一审批。救助标准如下:对城乡特困人员、孤儿实行全额救助。对贫困户中的低保对象,不设起付线,救助比例为70%,最高救助不超过3万元。对未纳入低保的贫困户,不设起付线,救助比例为50%,最高救助不超过2万元。所需资金除省市补助以外,不足部分由区财政兜底。

提问请问我家我老婆和两个孩子申请低保可以吗?

回答不可以。 按规定因病造成家庭生活条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符合低保条件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低保,不是因病造成家庭贫困的就可以无条件申请低保的。 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和申请低保关系不大,因为低保是最低生活保障金,不是因病生活不能自理补贴金,低保*中也没有规定这样的情况可以申请低保

提问我是一家之主,你家就我一个挣钱的。现在失去劳动能力。家庭陷入困境。我想申请全家低保。

回答农村低保申领条件1、持有本县农业居民户口。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具体询问当地民政部门)。

亲 您这种情况可以去当地民政部门具体咨询一下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