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10
阎王,又叫“阎罗王”、“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是佛教中的阴间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佛教传说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我国古代原本也并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自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所以中文所谓的“阎王”也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本意是“*”,具体意思是*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等
阎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耶摩神有两个使者,它们是两条狗。这两个使者经常在人间界巡游,当用嗅觉发现有人快死的时候,就把他的灵魂引到天界,这也并是最早期勾魂使者的原型,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
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由于毗沙王一味地穷兵黩武,国力渐渐不支,终于在一次大的战役中,毗沙国的军队被维陀始生王几乎杀得兵马殆尽。毗沙王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一个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顶,他的十八个部队,纠集了百万人马,到山上来找他。他们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后群情激愤,朝打败他们的维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对天起誓:“至死追随毗沙王!一定要惩治凶恶的仇敌,就是到了阴间地府,也要称王,血战到底!”接着,他们就在毗沙王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直入地狱。
毗沙王的誓言终于实现了!生前他败在维陀生王的手下,死后当上了地狱之王,维陀始生王到期了地狱也真够他受的。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各式地狱,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什么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泥犁地狱、刀山地狱、铁床地狱、寒冰地狱、剥皮地狱、畜生地狱、刀兵地狱、蛆虫地狱等十八层,每一层都有着残酷的刑罚,摆着血淋淋的刑具,这也是“十八层地狱“的由来。
自佛教引进中国之后,阎王的形象也国内民间慢慢推广开来。唐代和尚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阎罗王又称平等王,主司生死罪福之业,管理八热八寒地狱及其他附属的小地狱,率领地狱、饿鬼、畜牲、人、天等五道之中的鬼卒,追捕罪人,判断罪恶等。阎王在中国民间慢慢传开之后,阎罗王的形象也一直在慢慢发生改变:
隋唐时代,阎王的形象为隋朝大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 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首先渡江进入建业 (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 (唐太宗) 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其邻母见擒 (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 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 “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 “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 “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 “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
时至北宋时期,阎王的形象也从武官演变为文官的形象,而且都是有风骨,有作为,刚直清廉的名臣。首先是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常能令人长相思,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涌幢小品》中写到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 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而《翰苑名谈》也提到'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 “阎罗处政。”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到了后来,民间的阎王形象又传为北宋另一位名相范仲淹,《中吴记闻》中提到:“'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大抵是因为范仲淹生平以清廉、正直著名,故其死后民间传说为阎王;
再后来,民间传说中的阎王形象慢慢变为包公的样子,当时宋朝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时已盛,《宋史·包拯传》云: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清人翟灏《通俗编》有云:“今童妇辈翻言平反冤狱,辄称包龙图,且言其死作阎罗王。”甚至民间传说包公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管理阴间事务,所谓“日断人间,夜断阴间”。传说称包公有只“游仙枕”,他只要头枕此仙枕,就可进入阴曹地府断案。至于后来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其中《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值得一提的是,包拯之为清官,最为民间称道,而他作为阎王,在民间也流传最广。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也。所以包拯作为阎王的形象,也慢慢被广大群众所承认。
阎王的传说以及形象的演变也颇具玩味,阎王作为阴间世界的最高主宰,按常理,与它对应的应是阳世的帝王。然而在我国,却没有听说哪个人间帝王死后成为阎王,故阎王的存在还是来自民间的流传。民间百姓不能选择阳间的帝王,却可以选择阴间的主宰。所以,清官为阎罗的传说又从侧面反应出过去的百姓对高高在上的帝王的反感,而对自己死后世界情感诉求。表现了老百姓对彼时人间的官僚*,对贪官横行,正义难以施行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反映了民间百姓对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的希冀与追求。然而,现实的世道不行,希望死后的世界当道的是铁面无私的刚直清官,百姓的无奈与软弱也于此可见。而鲁迅先生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前百姓的“不幸”与“不争”,在他们的阎罗信仰中也存在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