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08:34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菲丽西虽对跳舞有满腔的热情和钟爱,但这真的足以让她从芭蕾舞零基础,经过短短十天时间的训练就能登台上演《胡桃夹子》么?
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营造出了一种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巴黎的浓郁风情。埃菲尔铁塔正在建造,人们都在心气高昂地享受着生活。当然,这其中必然伴随着*差异、阶级差异等社会问题所带来的些许阴霾。但巴黎乃至法国,依然是个崇尚艺术、尊重权威、追求梦想的社会。
但影片失败的地方也恰恰在于,对于实现梦想的急于求成。无论是小发明家的男友,还是菲丽西的舞蹈,仿佛这些有梦想之人几乎可以不费什么辛苦之力就能将梦想实现,就像“法国梦”一夜之间能成为现实一样。虽然法国人喜欢浪漫,但这未免过于浪漫了。
我很遗憾,菲丽西踏上舞台的一刻,没有跟埃菲尔铁塔的竣工辉映在一起。否则,为什么一定要出现那个建造了一半的铁塔呢?这个巴黎市最高建筑,这个法国大*胜利一百年的纪念建筑,这个为世博会而建造、誓要超越英国水晶宫的标志性建筑,不正是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的法国梦的代言么?如果菲丽西的个人之梦与法国梦的标志能同时完成,那不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意象么。
事实上,菲丽西的芭蕾舞生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挫折。她帮着擦了擦地就获得了一位“隐世”的大师的倾囊教授,她没有入学资格却采用蒙骗的方式过关,她没有遇到过不去的坎,什么都是练练就会,她没有受伤,只有一次莫名其妙地对决失败,但很快她就又更加莫名其妙地对决胜利。如果影片能让菲丽西的芭蕾舞深造,持续一个如埃菲尔铁塔建设期一样的两年时间的话,那她成功所经历的困难才能足够到位,那她最后的纵情一跳才能真的让人喜悦而动情。
对于菲丽西的老师,那位曾经的芭蕾舞大师来说,到了影片结尾不仅应收获编舞权威的爱慕,更重要的应该是从菲丽西的热情中重获跳舞的欢乐与勇气。她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一个显然有故事的人,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被深挖,她这条副线并没有发挥最大效力。她为何而受伤,是否感到胆怯,是否厌弃却实际仍然渴望着穿上舞鞋、踏上舞台,表面上是她在教授菲丽西舞蹈技巧,实际上难道不应该是菲丽西重燃了她内心的什么东西么?因为这样的话,将会顺便把观众燃起来的。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的经典芭蕾舞剧,但它于12年才在俄罗斯首演。而影片所发生的时间显然是埃菲尔铁塔建造时的1888-18年,这是一个不小的历史错位。另一个历史错位是那个自由女神像。1885年它就从法国装箱运往美国并最终在1886年在纽约揭幕,无论如何在埃菲尔铁塔建造的时候,它不该出现在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