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5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26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特殊的*气氛下,“裴多菲俱乐部”又一度成为带有不祥意味的名词。如果客观地回顾历史,人们便可以知道那位匈牙利伟大的诗人是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切与赞扬的1848年欧洲*中的英勇斗士,他的诗作也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 环境中成长并为爱情讴歌
1823年1月1日,裴多菲·山陀尔生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个匈牙利小城,父亲是一名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一名农奴。按照当时的法律他的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
一部分祖先来自中国汉代匈奴西迁部落的匈牙利,带有东西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的特点,在欧洲历史上居于特殊地位。由于长期受到周边民族的歧视压迫,匈牙利人近千年来一直擅长用诗歌作为鼓励本民族战斗的号角,近代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爱国诗人。17世纪以后,匈牙利又一直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而丧失了地位,争取自由的斗争此起彼伏。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时代就愿意听老年人讲述民族英雄胡斯领导的传说。在小酒店和同伴谈论着当年匈牙利民族争取而斗争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打下烙印。这种“自由论坛”的氛围,也极大地促进了裴多菲语言的发展和进步,很小的时候他就能用匈牙利语和斯洛伐克语自由交谈,拉丁语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1835年,12岁的穷孩子裴多菲有机会到奥赛德求学,三年时间里他尽显了聪明才智,完成校方规定的课业外又组织起进步的学生团体,阅读和研究法国大*的历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品。1838年,裴多菲写下了他的*作讽刺诗《告别》。该诗继承发扬了匈牙利古典诗歌的传统,初步体现了他毕生所一直遵循的诗歌语言大众化的特点。他又当过兵,做过流浪演员,任过《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丰富的社会经历更深化了他创作的源泉。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此刻,欧洲大地已涌起*洪流,匈牙利人民也如涌动的岩浆。蜜月中的裴多菲欢乐与忧郁交织。他不愿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写下了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名作,此后百年间一直是激励世界进步青年的动人诗句。
■以诗歌做号角 用满腔*争取民族
1848年春,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与阶级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裴多菲目睹人民遭受侵略和奴役,大声地疾呼:“难道我们要世代相传做奴隶吗?难道我们永远没有自由和平等吗?”诗人开始把理想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决心依靠贫苦人民来战斗,并写下一系列语言凝练的小诗,作为鼓舞人们走向民族民主*的号角。
3月14日,他与其他的领导者在佩斯的一家咖啡馆里议定事项,并通过了旨在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纲领《十二条》,当晚,裴多菲便写下檄文《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15日清晨,震惊世界的“佩斯三月”开始了,1万多名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馆前,裴多菲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并使之成为当时的欧洲*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国会还通过宣言,建立共和国。恩格斯曾指出:“匈牙利是从三月*时起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完全废除了农民封建义务的唯一国家。”
面对布达佩斯,决心维护欧洲旧有秩序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马上联合*沙皇尼古拉一世,34万俄奥联军向着人口仅有500万的匈牙利凶狠地压来。民族危难时刻,裴多菲给最善战的将军贝姆去了一封信:“请让我与您一起去战场,当然,我仍将竭力用我的笔为祖国服务……”在1848这一战火纷飞的年份里,裴多菲写下了多达106首抒情诗。翌年1月,裴多菲成为一名少校军官,他写诗同时又直接拿起武器参加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
■牺牲于哥萨克骑兵矛下 短暂的一生留下800多首诗歌
1849年夏,匈牙利*军在强敌压迫下战至最后时刻。7月31日晨,贝姆将军将还能战斗的300人组成了一支骑兵队,在战斗打响前又特意叮嘱裴多菲留下。诗人却违背了将军的命令,跟在骑兵队后面出发。这些英勇的匈牙利战士与数倍的敌人胶着在一起时,很快便被淹没和融化了。身材削瘦的诗人也被两名*哥萨克骑兵前后围住,一柄弯刀凶狠地向他劈来,诗人闪身躲开,但同时另一把尖利的长矛已刺进了他的胸膛,诗人痛苦地倒下了……
此后的数十年里,匈牙利人民始终不愿相信他们的诗人已不在人世,传说不断出现。有人说曾在一个农民家里看见过他,有人称自己被俘后在*见过裴多菲。匈牙利议会还专门进行了调查,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目睹者”既没当过兵,更未被俘虏过……
经过匈牙利人民的反抗斗争,奥地利帝国*在1867年同匈牙利签订协定,承认在奥国皇帝为统一元首的前提下,可以建立二元化的联合国家政体,国名也改称奥匈帝国。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匈帝国崩溃,1918年末匈牙利实现了完全建国。
裴多菲牺牲时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和8*篇叙事诗,此外还有80多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且有相当部分在战火中完成。这样的高产率,在欧洲文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和文学*的一面旗帜,也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公认。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在广为传诵。
http://hi.baidu.com/%B0%B2%C6%BD%D6%AE%DC%F9%C2%F3/blog/item/e18e973d7eb3ecc59e3d6262.html
在去匈牙利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知识少得可怜,能跟匈牙利挂上钩的事情只有两个:一个是小时候常在*报告里听到的“纳吉事件”,另一个则是英雄诗人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恐怕凡是读过些书的中国人都会背诵裴多菲的这首诗的。诗人于1823年1月1日写这首诗时恰是他的24岁生日,而译者白莽译这首诗的时候年仅20岁。
1931年2月7日深夜,五位左联的青年作家和其它十八位志士一起,手被相互铐锁着,被*杀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的一片荒场上,刚满二十二岁的白莽就在其中。
白莽十八岁进同济大学学习,精通英文、德文。两年后辍学从事青工运动,几次被捕,几被*决。白莽对裴多菲深为推崇,1929年,他在他译的裴多菲传前面写道:“这篇文字是讲述一个出于美丽的国土匈牙利的诗人和勇士的。他的一生充满着天才的苦斗,不幸,失意的恋爱和勇敢的战争。”他曾把《自由,爱情》诗简译成“爱比生命更可宝,但为自由尽该抛!”并连同裴多菲传寄给鲁迅先生编辑的《奔流》杂志,先生去信要诗的原文,邮寄不便,白莽便亲自将德文版的《裴多菲诗集》送去。白莽牺牲后二年,鲁迅在纪念文章中说到白莽,“他曾经和我通过信,投过稿,但现在寻起来,一无所得,想必是十七那夜统统烧掉了,那时我还没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然而那本《裴多菲诗集》却在的,翻了一遍,也没有什么,只在一首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
这就是我们今天众所周知的《自由,爱情》的中文译稿,慷慨豪迈、脍灸人口,丝毫不见翻译痕迹,姿致天成,恰好表现了他献身*的情怀,他曾要姐姐把这诗绣在枕头上。
鲁迅是将裴多菲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写过裴多菲传,译过裴多菲的诗,并称他为“诗人和英雄”。早在1907年,鲁迅就把裴多菲同英国的拜伦、雪莱,*的普希金等大诗人并列在一起,介绍给中国读者。他称诗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
鲁迅青年曾托人从德国买来裴多菲散文集和诗集的德译本,打算译成中文。认识白莽后,他将珍藏多年的两本书托柔石送给白莽,算是给书寻着了一个好着落。先生亲自译过裴多菲七首诗,在文章中称他“桀骜英雄”。在将近三十多年间,鲁迅经常记起的外国诗人只有裴多菲一人;他译了诗作的也只有裴多菲的诗。白莽译的这首《自由,爱情》诗也因先生的传播不胫而走,被世人传诵。
作家茅盾于1923年发表了纪念裴多菲的文章,把《自由,爱情》一诗译为:
我一生最宝贵:恋爱与自由。
为了恋爱的缘故,生命可以舍去;
但为了自由的缘故,我将欢欢喜喜地把恋爱舍去。
茅盾是从英语转译的,虽然远不如白莽的精彩,但要比白莽早六年!
如果你在匈牙利生活一段时间,就能发现:这里的每个城镇乡村都有以“裴多菲”命名的街道、广场、剧院或小区,每个人都能背几首裴多菲诗。每年的3月15日,是匈牙利人纪念1848年*的国庆日,当地人称之为“裴多菲节”。
2000年春天,匈牙利媒体曾经风传过一则让人担忧的新闻:一位文史学家声称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小村落里发现了裴多菲的坟墓和遗骨,墓碑上的死亡日期要比历史上记载的“在战役中失踪”的日期晚二十几年!换句话:诗人确在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恶战中失踪,但有可能并没有牺牲……
喜欢起哄的美国科学家闻风而动,立即向匈牙利*索要诗人后代的基因资料,愿意代做科学验证,但是遭到了匈方拒绝。原因很简单:裴多菲在今天不单单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匈牙利民族的精神化身。因此,没有一个匈牙利人愿意冒哪怕万分之一的风险将神话打破。
换句话说:匈牙利人希望裴多菲“早死”,担心他被证实“幸存”。因为在他们的感情中,诗人是永远的民族英雄。
英雄嘛,死了总比活着好——事实上,裴多菲并不是唯一的特例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94909&postid=913542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27
理解生命的意义,就要找到一个生命的支点。贝多芬在遗嘱中写道:“牧童的歌唱旁边的人可以听到而我却听不到,这使我几乎绝望……是艺术留住了我。在患难中支撑我的,使我不致自杀的,除了艺术还有道德。”贝多芬将艺术和道德作为生命的支点,创造了生命的辉煌。只有找到生命的支点,才有信心去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