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1 06:43
摘要1、性善论和性恶论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从一开始在人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在对人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生,相信人能自我完善,荀子是以一种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自我完善。2、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和孟子荀子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他认为人生来只有求生存和生殖两种*,所以性是“无善无不善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也和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对立。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4-10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亲~这道题由我来回答,打字需要一点时间,还请您耐心等待一下。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三人产生分歧的根源是什么你好朋友。1、性善论,是由儒家的孟子借由孔子“仁”的观念所提出的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2、性恶论,则是由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荀子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说:“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荀子又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 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所以,荀子在对于人性与仁义之间的关系上,认为不论是品德高尚的人,亦或是那些小人,都会有相同或相近的*和情绪。“人之生也固小人。”说明人天生就是品性低劣。你是问产生分歧的根源是吗是的好的,他们三人产生的根源,能不能尽量用自己的话语说,别太官方,谢谢,可以多一点好,我编辑一下。因为有些系统性的我就要官方一些的哈。我想这样才能专业一些好的,但别全部一样就可以了,字数多一点,麻烦你了好的,不麻烦哈,希望能帮到您,稍等1、性善论和性恶论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从一开始在人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在对人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生,相信人能自我完善,荀子是以一种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自我完善。2、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和孟子荀子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他认为人生来只有求生存和生殖两种*,所以性是“无善无不善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也和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对立。您看下不错的,谢谢你啊,还有吗?有点不够不客气哈朋友,我再想想还有就是,性恶论和性善论产生的根本分歧还有实践的解释不同。孟子由性善论得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则得出“涂之人可以为禹” 的结论,不过两者看似一致,却有着内在的不同之处。其一,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其二,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发你了哈。好的,谢谢啊,这些都是你自己写的吗?是的,我自己想的,当然还有参考一点文献。不客气呀,祝您事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