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该怎么喝法,隔了几个小时的茶叶可以再泡着喝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4 23:42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01:12

饮工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

要先闻香味,然后看茶汤的颜色,最后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香味从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最后一饮而尽,可谓畅快淋漓。

隔了几个小时的茶叶可以再泡着喝的。但如果茶叶浸泡太久,就会滋生细菌,发生变质,一般不超过24小时喝都没有关系。

扩展资料:

喝茶注意事项:

1、不饮过浓的茶。浓茶会使人体“兴奋性”过度增高,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有心血管疾患的人在饮用浓茶后可能出现心跳过速,甚至心律不齐,造成病情反复。

2、临睡前不饮茶。这点对于初期饮茶者更为重要。很多人睡前饮茶后,入睡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严重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有神经衰弱或失眠症的人,尤应注意。

3、进餐时不大量饮茶。进餐前或进餐中少量饮茶并无大碍,但若大量饮茶或饮用过浓的茶,会影响很多常量元素(如钙等)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的吸收。

4、酒后不宜饮茶。饮酒后,酒中乙醇通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乙酸,乙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酒后饮茶,茶中的茶碱可迅速对肾起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所以会影响肾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州工夫茶

                        人民网-过夜茶能喝吗 喝茶的6个讲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02:30

一般隔几个小时的茶都不要喝了,会有亚*物质容易致癌。 各类茶的冲泡技巧
茶的冲泡是一门综合技艺,它需要有文化修养,有茶学及相关的知识,还要深谙地方和各民族饮茶风习。同时,消费者的嗜好不同,生活习惯有别,茶类性能各异,自然也会使茶的冲泡变得多种多样。

泡茶是明代开始才普及开来的,其法是先取适量的茶叶,投入清洁而干燥的茶杯或茶壶中,冲上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开水,使茶叶浸润1分钟,待茶叶放开,茶汁开始浸出后,再加开水至七八分满,趁茶汤温热时,即可饮用。

如喝了头遍茶(现头遍茶不能喝,应洗茶),还想继续再喝,应在饮器中还留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停止饮茶,待加入开水后再饮。这样随酌随冲,一般可以冲泡二三次,也有的可以冲泡五六次。

西湖龙井及类似名优细嫩绿茶的冲泡

冲泡西湖龙井及类似细嫩名优绿茶的茶具,以小巧、精致为上,使其与名茶的名贵相匹配,并以洁净、透明度高为好。目前,选用较多的是透明度好的无花直筒玻璃杯,它使茶的冲泡变成了一个具有观赏性的动态过程。冲泡水温一定要适宜:通常要求将沸水先注入水壶内,待水温降至80度左右时,再行冲泡,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冲泡方法:

(1)备具除茶样罐、开水壶、品茶杯外,还须有茶巾、赏茶盘、茶荷、茶匙等,茶具搭配,应错落有致,大小相称,色泽相配。

(2)在冲泡前,致词:欢迎各位朋友来到……,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茶具……,茶叶特征……

(3)现在我来为大家表演茶艺:

A、温具洗杯

B、赏茶 开启茶样罐,端于客人前,双手奉上,稍欠身,供客人观赏闻香。

C、置茶 将原先倒置的茶杯翻转,使其口沿向上,一字摆开。然后,将茶罐打开,用茶匙将所需茶叶拨入茶荷,并将茶叶一一拨入茶杯中待泡。

D、浸润泡 向杯中倾入适当温度的开水,用水量为杯容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放下水壶,提杯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数圈,目的在于使茶叶浸润,吸水膨胀,便于内含物质浸出。时间掌握在1分钟以内。

E、冲泡 提壶冲水入杯,通常用“凤凰三点头”法冲泡,使茶杯中茶叶上下翻滚,从而使茶汤浓度上不一致。期间,客人可观看茶的动态舞姿,以及茶的舒展变形。一般冲水入杯至茶杯总容量的七成满为止,这种冲泡方法叫中投法。但对一些外形紧结重实的细嫩名优绿茶,诸如蒙顶甘露、庐山云雾等可采用上投法冲泡。即杯中先冲上七分满的水,再取茶投入,茶叶就会徐徐下沉,逐渐舒展。

F、奉茶 要面带微笑,双手欠身奉茶。茶杯摆放的位置,以方便客人取饮为原则。茶放好后,应向客人伸手掌示意,说声“请品茶!”。

红茶的冲泡

红茶不仅色艳味醇,而且收敛性差,茶性温和。因些,适宜于配制牛奶红茶、柠檬红茶等。这样,使得红茶的饮用方法更加多样,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清饮法和调饮法。

(1)清饮法 条茶类型的工夫红茶,诸如祁门红茶、九曲红梅、正山工夫、政和工夫、云南工夫,以及袋泡红茶等,具有香高、色艳、味醇之特点,一般多采用白瓷杯冲泡。冲泡时,首先洁净茶具,然后置茶,接着用90度左右的水,提壶用回转法冲泡茶叶至湿润,使之吸水膨胀,半分钟后,用“凤凰三点头”法继续加开水至七分杯满。对中、低档工夫茶、红碎茶等,一般用壶冲泡,再将茶汤分置于各个茶杯中。

(2)调饮法 与清饮法类似,分茶后根据客人需要加奶、加糖。

乌龙茶的冲泡

乌龙茶因其冲泡颇费工夫,又称工夫茶。

目前,最具代表的乌龙茶冲泡有三种:一是以福建为代表;一是以广东潮汕为代表;一是以为代表。

福建工夫茶具是烹茶“四宝”,即

潮汕风炉:是一只缩小了的粗陶炭炉,为广东潮汕地区所制,专用生火用;

玉书煨:是一个缩小的瓦陶壶,架在风炉上,专作烧水用;

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还小的紫砂壶,专作泡工夫茶用;

若琛瓯: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2---4只小茶杯,通常用江苏宜兴紫砂制作,专供饮工夫茶用。

当代,福建工夫茶具更为简便,通常是一个盘(或茶洗),四只小茶杯,一把用水量约150毫升的小茶壶。质地以红泥或白瓷为最多。其中茶盘主要用来承接茶杯、茶壶或废水。倘若是茶洗,不泡茶时还有贮存茶杯和茶壶的功能。

潮汕冲泡法与福建冲泡法所用茶具相差不多,主要有泥炉、砂铫、冲罐或盖碗(泡茶用)、茶杯和茶洗。一套茶具茶杯通常为三只,这叫“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为趣;

冲泡法还须增加闻香杯和公道杯。

1、福建冲泡法

A、洗杯 用开水洗净茶杯、茶瓯。洗杯时最好用茶挟子,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茶具,并做到里外皆洗。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清洁茶具;二是温具,以提高茶的冲泡水温。

B、置茶 用杂匙摄取茶叶,投入量根据客人的要求。

C、洗茶

D、冲茶 当开水初沸时提起水壶,将开水多较高位置,按一定方向冲入茶瓯,使瓯中茶叶按一定方向转动,直至开水刚开始溢出茶瓯为止。倒茶大约冲泡一分钟后,用拇指.、中指挟住茶瓯口沿,食指抵住瓯盖的钮,在茶瓯的口沿与盖之间露出一条水缝,把茶水巡回注入弧形排开的各个茶杯中,俗称“关公巡城”,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点茶倒茶后,将瓯底最浓的少许茶汤,要一滴一滴地分别点到各个茶杯中,使各个茶杯的茶汤浓度达到一致。

E、奉茶 点茶后,各个茶杯的茶汤达到七八分满后,则有礼貌地双手奉杯,敬给宾客品饮。

2、潮汕泡法

A、温具 泡乌龙茶前,要用初沸的水淋罐或盏和杯,目的在于预热和洁净茶具。随即倒去罐和杯中开水待用。

B、置茶 先将茶从茶罐中倾于素纸上,再分别粗细。取最粗者填盏底或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于中层,稍粗之茶撒在其上,这样可以使茶汁浸出均匀,又可免于茶汤有碎茶倾出。

C、冲点 用铫沿罐口冲入沸水。冲水时,要做到水柱从高处冲入罐内,俗称“高冲”,要一气呵成,不可断续。这样可以使热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扬,进而促使茶叶散香。

D、刮沫 冲水满罐后会使茶汤中的白色泡沫浮出灌口,这时随即用拇指和食指抓起罐钮,沿着罐口水平方向刮去泡沫,也可用沸水冲到刚满过茶叶时,立即在几秒钟内将罐中之水倒掉,称之为洗茶,目的在于把茶叶表面尘土洗去,使茶之真味得以充分发挥。随即再向罐内冲沸水至九成满,并加盖保香。

E、淋罐 加盖后,提铫淋遍罐的外壁追热,使之内外夹攻,以保罐中有足够的温度。进而,清除沾附罐外的茶沫。尤其是寒冬冲泡乌龙茶,这一程序更不可少。只有这样,方能使杯中茶叶起香。

F、烫杯 淋罐后,再用铫中沸水烫杯,并加满沸水,接着滚杯。

G、斟茶 经淋杯后,约一分钟左右,即可斟茶。

花茶的冲泡

品饮花茶,重在欣赏香气,但高档的花茶也有较高的观形价值。所以,品饮时,通过观形、闻香、尝味,方能品饮出花茶的特有风韵。

冲泡花茶所用的茶具,与大宗红、绿茶大致相同。一般说来,高、中档花茶多采用盖碗或带盖的瓷杯冲泡;中、低档花茶采用壶泡法冲泡,再分茶汤入杯。现以高、中档花茶为例,将花茶冲泡程序分述入下:

A、备具 无论是采用盖碗泡法,还是采用白瓷杯冲泡法,都必须有盖,目的在于防止香气散失。

B、闻香 用茶匙在茶罐中取少量样茶,放于方块素纸上,供宾客闻香、观形,以引起客人的兴趣。

C、置茶 按1克茶加50毫升开水的比例,在每个碗或杯中放上2-3克茶。

D、冲泡 用90度的开水,用回转法按逆时针方向向盖碗或杯中冲入开水少许,紧接着用“凤凰三点头”法冲水至盖碗敞口下限或七分满杯为止,随即加上壶盖。静置3分钟左右,就可开始品尝。

紧压茶饮法

紧压茶,它与散茶不同,甚为紧实,所以,仅用沸水冲泡是难以将紧压茶的茶汁浸出。因此,饮用紧压茶时,首先必须将紧压茶捣成小块或碎粒状,尔后再在铁锅或铝壶内烹煮才可。不但如此,而且在烹煮过程中,还要不断搅动,在较长时间内,方能使茶汁充分浸出。同时,习惯于饮紧压茶的,多是中国边陲的一些兄弟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内蒙一带,这里均属高原地带,气压低,烧水不到摄氏100度就沸腾,用这样的水冲泡紧压茶当然更不容易将茶汁浸出了,即使是烹煮,也得化较长的时间,这就是饮紧压茶为什么不用冲泡而用烹煮的道理所在。

当然,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习不同,调制紧压茶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在民族饮茶习俗中已经阐述过了,在此不再叙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04:04

功(工)夫茶何谓 "功夫"? 一指技艺, 二指时间, 三指感觉. 种茶制茶得下功夫, 泡茶冲茶要好功夫, 品茶饮茶得有闲工夫. 好功夫与闲工夫的组合, 使品饮功夫茶真正十分有趣.

第一有趣为功夫茶具的精巧. 先前用于烹泉候汤的红泥小火炉. 鹅翎小羽扇. 砂铫铜箸之类的器具, 如今已被电热壶方便煮水取而代之自不必说, 那一直沿用至今尚未出现更新替换的大如密柑、小似桔子的茶壶(潮洲人俗称 "冲罐". "苏罐"). 薄似蝉翼而洁白如玉的茶杯, 其独特的性能与用途, 令人叹绝. 那壶以紫砂泥壶为正宗. 有一人用, 二人用和三人以上用的区分. 书房里独饮, 用一人壶. 夫妇或兄弟对饮, 用二人壶. 客厅招待朋友, 用三人壶. 三人壶, 每次冲出茶汤不多不少正好三杯. 倘客人多, 也可换用大壶. 但更多的时候是三人为一批, 各轮一巡. 此时, 往往是欣赏冲茶功艺的时间, 多于饮茶品味的时间. 所以, 非有闲工夫, 断难坐得住. 那杯, 照例只得半个乒乓球大,以白瓷薄胎杯为常见. 底平口阔, 质薄如纸, 色洁如玉. 所谓 "不薄不能起香, 不洁不能衬色."原来, 功夫茶越烫越易出香, 杯子薄一烫就升温. 这也是冲功夫茶为什么每巡均要用滚烫的开水浇杯的缘故(不光是为了消毒卫生). 同时, 功夫茶一冲出来就要趁热品饮, 此时又要杯壁温度不要太高, 太高则会烫伤嘴唇, 而杯子愈薄杯壁散热愈快, 不烫嘴 .此所以越薄越好. 而功夫茶中的极品, 汤色浅, 透明度高, 只有洁白如玉的杯子方能欣赏其高雅的汤色. 壶求紫砂而杯用白瓷, 此为功夫茶具一绝, 十分有趣.

第二有趣为冲泡方法的考究. 一怕 "伤水", 二怕 "泡", 三怕 "破胆"四怕沥茶斟得高. "伤水"是指纳入茶壶的茶叶份量不足而注水太多, 通常应以刚刚淹过茶叶为宜. 否则, 茶汤浓度不够, 会品出水味, 俗称 "伤水". "伤水"则好茶尽废.同时, 沸水注入茶壶后约摸几十秒钟之后(首次时间可稍长一些)即要把茶汤倒出来, 否则, 时间一长就会把茶叶中一些影响香味的物质都溶解在茶汤里, 影响茶汤的口感和色泽,此为怕"泡". 而往壶里注水时应环绕壶嘴和壶边高冲, 切忌往壶心灌, 以免 "淋破茶胆"! 斟茶时,又要把壶嘴降低, 要临着茶杯飞快地反时钟方向轮番沥茶, 茶汤流成线时是 "关山巡城", 茶汤滴成点时是 "韩信点兵". "巡城"和 "点兵"是要把茶汤尽快沥出, 并在茶杯中分得均匀, 因为先沥出的茶淡, 后滴出的茶浓, 浓淡必须分得均匀, 方能使每一杯茶都完全一样. 沥茶怕斟得高, 高则茶汤注入杯子时会溅起泡沫, 影响茶汤的色泽感. 冲茶有这么多考究, 通常便要由座中的高手操作. 有高手司壶, 品茶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有趣, 是功夫茶喝惯了容易上瘾. 功夫茶的特点是闻起来香, 喝下去苦, 回过头甘. 苦尽甘来, 涩后回爽, 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妙处. 因其回甘而有生津止渴之效果, 又因其喉底的清爽, 忍不住又勾起再喝一杯的*. 这种情形就是梁实秋先生所说的 "喝功夫茶如嚼橄榄, 舌根微涩, 数巡之后, 好象是越喝越渴, 欲罢不能." 潮洲人出差, 你问他有啥不习惯, 他准会说没功夫茶喝. 喝惯了功夫茶的人, 一天不喝便觉得难受. 所以, 茶瘾大的人出差通常都带上一套简化的功夫茶具, 以便随时随地只要是可以寻到刚烧的开水, 就喝上几杯.

第四有趣, 是有功夫茶喝的地方就可以找到潮洲人. 这有二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喝功夫茶的大多为潮洲人. 因为潮洲人嗜饮功夫茶, 家家都与功夫茶结下不解之缘. 第二种情形是正在喝功夫茶的纵然不是潮洲人, 但路过而主动向功夫茶座靠拢的必定是潮洲人. 这第二种情形一般又会有二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潮洲人老乡观念比较重, 尤其是远离家乡, 一见功夫茶便会寻认老乡, 所以会主动靠拢. 另一种情况是潮洲人向来以功夫茶待客, 因而功夫茶通常会使潮洲人找到变陌生为亲热的话题, 可以借品茶而轻松地入座.

功夫茶的有趣, 须以品茶人肯大方地消遣掉个把小时的时间为垫底. 那种操作程序的繁琐与老半天方轮上一巡也就是那么一小口茶的饮法, 曾被人斥为 "浪费时间之道". 喝功夫茶费时间那是事实, 但毕竟是一种高品位的 "悠闲". 如果成天无所事事而只是喝茶, 那当是浪费时间. 若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或则出于商场交易官场交际老友喜聚新朋偶识, 饮茶不是功利便是人情. 但带有功利目的或人情交往的茶, 通常无法得到品茶的最高乐趣. 必须是座中有三二知己, 心中无多少俗念, 此时的品茶, 方可有 "芳香溢齿颊, 甘泽润喉吻, 神明凌霄汉, 思想驰古今" 的境界, 当其时, "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尘梦", 那可是难得清闲。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有隔几个小时并且泡过的茶叶最好别喝,要是你认为浪费也可以用刚开的水冲调一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