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13:02
通过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于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 次年(公元248年),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更在他面前装出重病的样子,因此令曹爽对他更为松懈。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
司马懿因为高平陵事变,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
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司马懿;且不久即晋升司马懿为太傅而夺去了他的实权。
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当时为中护军)、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平陵事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13:03
司马懿是一个装病的高手,是汉末三国把装病作为*斗争手段的第一人。良好的心态,强大的内心,让他能“忍不可忍”。十年磨剑、最后一击,他取得了成功,成为三国群雄里最长寿的一位。
一、不想应征装风痹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比诸葛亮大2岁,属于公元二世纪的“70后”,与“40后”的袁绍、“50后”的曹操、“60后”的刘备等人相比他是小字辈。董卓进洛阳时司马懿才10岁,曹操迎天子到许县时司马懿才17岁,官渡之战时他21岁。
《晋书》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面对乱世,他常常心怀感叹,以天下为忧。
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的家乡河内郡已经成为“曹统区”,22岁的司马懿这时才参加工作,被推举为本郡的上计掾,相当于郡*驻京办主任,处级干部,因而每年都要去首都许县出差。这个时候曹操正四处网络人才,他听说司马懿有点小名气,于是征召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
由地方抽调到*,而且工作在曹操的身边,前途自然不可限量,这是别人打着灯笼也不好找的美事,但却被司马*拒绝了。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的理由是“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这种想法在当时并不是主流,即便如荀彧、孔融那样内心里十分忠诚于汉室的人此刻也都在许县为官,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弟弟司马孚也都在曹营做事,且事业一帆风顺,而他却特立独行,非要耍点酷,让人有些不解。
但司马懿还要酷到底,据《晋书》记载,司马懿以自己患风痹生活不能自理为由拒绝曹操的征辟。曹操有点怀疑,认为可能有诈,就派人夜里到司马懿家看看,结果发现司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就信以为真,不再强迫他应征了。
风痹就是风湿病,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风痹既包括普通的关节痛、关节炎,也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的疾病。司马懿说自己得了风痹,且严重到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那就不是普通的病了。
大概司马懿并不精通医术,也不是一名老资历的公务员,对于如何编理由请病假毫无经验,也就那么一说,并没有多想,可是这未加思索的借口竟然把他害惨了,因为他必须就此一直装下去,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大麻烦。
据《晋书》记载,有一天他们家在院子里晒书,突然来了暴雨,司马懿一着急,忘了自己在装病人,起身跑过去收书,这件事恰巧被家里的一个婢女看到了,司马懿的老婆叫张春华,她很厉害,不仅亲手把这个婢女杀了灭口,并且“亲自执爨”。“爨”的意思是烧火做饭,表面看来似乎是说婢女被杀之后,家里没人做饭,张春华亲自做饭。
这有什么好写的呢?司马懿那时候是个20多岁没有工作的小青年,在外人眼里还是个重病在身不能动的残疾人,老婆下厨房做个饭也值得写进史书里吗?仔细看看,这几个字里恐怕隐藏着令人恐怖的事情。“爨”的意思还有烧和煮,张春华把人杀了,怎么藏尸灭迹呢?干脆把人弄到锅里煮了,她亲自烧火!
但是司马懿并没有酷到底,他还是出来做事了。据《晋书》记载,曹操当了丞相后又想起了司马懿,征他到丞相府任职,当文学掾,相当于文教处*。这一次曹操不客气了,命令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意思是,这小子要再敢得瑟就抓起来!司马懿害怕了,乖乖出来就职。
上面讲的这些事大部分记载在《晋书》里,《晋书》是唐代名臣同时也是著名史学家的房玄龄所主编,这部书以司马氏为写作主体,中间有不少对司马氏的歌颂和吹捧,对于上述描写不能说其全无,但也不能信其全有。
如果司马懿真的在曹操面前装过病,倒不一定说明他与曹操“道不同不与为谋”,而只能解释为在做秀,通过“拒曹”抬高身价,增加知名度,目的是更好地“事曹”。从后面的事情看,司马懿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同时这些故事还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说明司马懿早就有“反曹”情结,可以用来解释司马氏最后取代了曹魏的合理与合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13:03
一、不想应征装风痹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比诸葛亮大2岁,属于公元二世纪的“70后”,与“40后”的袁绍、“50后”的曹操、“60后”的刘备等人相比他是小字辈。董卓进洛阳时司马懿才10岁,曹操迎天子到许县时司马懿才17岁,官渡之战时他21岁。
《晋书》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面对乱世,他常常心怀感叹,以天下为忧。
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的家乡河内郡已经成为“曹统区”,22岁的司马懿这时才参加工作,被推举为本郡的上计掾,相当于郡*驻京办主任,处级干部,因而每年都要去首都许县出差。这个时候曹操正四处网络人才,他听说司马懿有点小名气,于是征召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
由地方抽调到*,而且工作在曹操的身边,前途自然不可限量,这是别人打着灯笼也不好找的美事,但却被司马*拒绝了。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拒绝曹操征辟的理由是“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这种想法在当时并不是主流,即便如荀彧、孔融那样内心里十分忠诚于汉室的人此刻也都在许县为官,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弟弟司马孚也都在曹营做事,且事业一帆风顺,而他却特立独行,非要耍点酷,让人有些不解。
但司马懿还要酷到底,据《晋书》记载,司马懿以自己患风痹生活不能自理为由拒绝曹操的征辟。曹操有点怀疑,认为可能有诈,就派人夜里到司马懿家看看,结果发现司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就信以为真,不再强迫他应征了。
风痹就是风湿病,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风痹既包括普通的关节痛、关节炎,也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的疾病。司马懿说自己得了风痹,且严重到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那就不是普通的病了。
大概司马懿并不精通医术,也不是一名老资历的公务员,对于如何编理由请病假毫无经验,也就那么一说,并没有多想,可是这未加思索的借口竟然把他害惨了,因为他必须就此一直装下去,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大麻烦。
据《晋书》记载,有一天他们家在院子里晒书,突然来了暴雨,司马懿一着急,忘了自己在装病人,起身跑过去收书,这件事恰巧被家里的一个婢女看到了,司马懿的老婆叫张春华,她很厉害,不仅亲手把这个婢女杀了灭口,并且“亲自执爨”。“爨”的意思是烧火做饭,表面看来似乎是说婢女被杀之后,家里没人做饭,张春华亲自做饭。
这有什么好写的呢?司马懿那时候是个20多岁没有工作的小青年,在外人眼里还是个重病在身不能动的残疾人,老婆下厨房做个饭也值得写进史书里吗?仔细看看,这几个字里恐怕隐藏着令人恐怖的事情。“爨”的意思还有烧和煮,张春华把人杀了,怎么藏尸灭迹呢?干脆把人弄到锅里煮了,她亲自烧火!
但是司马懿并没有酷到底,他还是出来做事了。据《晋书》记载,曹操当了丞相后又想起了司马懿,征他到丞相府任职,当文学掾,相当于文教处*。这一次曹操不客气了,命令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意思是,这小子要再敢得瑟就抓起来!司马懿害怕了,乖乖出来就职。
上面讲的这些事大部分记载在《晋书》里,《晋书》是唐代名臣同时也是著名史学家的房玄龄所主编,这部书以司马氏为写作主体,中间有不少对司马氏的歌颂和吹捧,对于上述描写不能说其全无,但也不能信其全有。
如果司马懿真的在曹操面前装过病,倒不一定说明他与曹操“道不同不与为谋”,而只能解释为在做秀,通过“拒曹”抬高身价,增加知名度,目的是更好地“事曹”。从后面的事情看,司马懿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同时这些故事还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说明司马懿早就有“反曹”情结,可以用来解释司马氏最后取代了曹魏的合理与合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13:04
司马懿夺取天下,其实和汉,魏晋时期特有的门阀士族*离不开
士族,也就是掌握有文化*的文人家族,在汉,魏晋时期不断膨胀,到五代十国时期强盛到了掌握了帝国的人才任免,学术*,和教育文化资源的大势力。连皇上面子都不卖,比如李世民嫁女儿的故事,就是大士族认为李世民李家有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统,配不上他们四大族,结果李世民硬是把女儿嫁出过去了;士族有高门望族的排序,但李世民和他的儿子,儿媳李治武则天强行发布官方的高门望族排序打压士族,并三代皇帝代代发扬了隋炀帝开创的科举制度,选拔平民人才最后压制住了士族,从此门阀*才受到了抑制。
曹操雄才大略,但曹操出身其实是备受质疑的,因为他父亲为了前途,认宦官为父,原本姓夏侯,却改姓为曹。所以曹操是个宦官之后。但曹操凭借一系列冒险取得了天下人的认同,也取得了荀,陈两个青徐二州超级大士族的支持。这也是荀彧是文官之首的原因,就算他什么能力都没有,在这样的门阀社会里,他的身份就已经让曹操收益匪浅,重要性不可替代了。
但曹操死后,曹丕上位,曹丕自立为帝后为了稳定江山,通过了陈家家族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度,从而延续着一支持。九品中正制度是推举制度,*晋升靠的是上司的推举,但这些上司是谁呢?——士族,都是士族。所以魏晋时期士族实力巨大膨胀,有一位诗人叫鲍照,郭沫若称其文采堪比李白,但在士族的压迫下,也只能写出“吞声踟蹰不敢言”
司马家就是大士族,司马家的崛起,和士族实力的大大膨胀有关。偏偏能压得住士族的曹丕死的很早,结果士族又获得了晋升*的权力,朝唐之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司马一家作为士族的权利代表,自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给士族带来了巨大,前所未有的利润,到了两晋时期,门阀势力之强达到了历史巅峰,这是曹家给不了的。
所以三国水面上的战争是三国之间的竞争,但水面之下,三大君主都面临了军阀和门阀之间的对抗。对于这个问题,曹操选择了霸道之路,杀孔融,崔琰,杨修,荀彧,几乎把大士族敲打了一个遍。而他的儿子曹丕选择了妥协之路,为了称帝把人才晋升的主要渠道让给了士族。刘备入蜀时间不长,当时的蜀国尚未需要激化这一矛盾。后期诸葛亮当权时,选择了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的集权之路。重用荆州人,打压东洲,元丛派(刘备旧部)。蜀国后期*很特殊,军权和政权掌握在丞相府,东洲和元丛派人士跟着刘禅的小朝廷看似官职很高,名头大过荆州派,但实则整体实权远少于荆州*。荆州*量任职于丞相府,职位低但实权在握。元丛派仅有赵云得到重用。这样的结构保证了小国蜀国也能坚固,团结的对抗魏国。
而深受门阀士族之害,最惨的就是东吴了。虽然看似孙家是江东人,应该根基深厚才对。但其实孙家发家于江北,本土的江东士族根本不认为他们是自己人,更视其为侵略者,对于门阀士族的桎梏,孙策和曹操一样选择了霸道之路,大开杀戒,江东四大士族虞、魏、顾、陆中陆逊的父亲就是被孙策杀死的,这血海深仇绝非一时能解。但孙策并没有曹操的实力,被刺身死。孙权早年选择对士族妥协。孙权继位时,局势岌岌可危,内有士族不满,外有曹大军压境,孙权不得不选择对士族妥协,结亲家优待士族人才等等。孙权中期选择利用外来人士和提拔低阶*制衡士族。这点看东吴四大都督是最为明显的,周瑜是能压得住东吴士族的外来户,鲁肃是和东吴士族交好的外来户,吕蒙是低阶军人提拔上来的,而陆逊,干脆就是东吴四大士族的代表人。这也体现了孙权越来越难以压制东吴士族势力扩张的尴尬局面。所以孙权晚年,和孙策,曹操一样选择了霸道统治。大开杀戒。如果你不知道汉末士族的影响力之大,几乎很难理解孙权晚年的滥杀无辜,*忠良。然而孙权不傻,他怎么可能无故杀人,难道他不知道这样不对?但东吴大量的人口,财富,晋升渠道,甚至私兵都掌握在各大士族手里(东吴的军队是私人式的,将军都有千,万为单位的私兵,几乎就是一个个军阀),如果不压住士族,孙家江山随时倾覆,孙权对外面临蜀魏蠢蠢欲动,内部有山越人,士族实力强劲,几乎是站在四个鸡蛋上面跳舞,其尴尬处境在他晚年感到生命垂危要交付给*人时,几乎不得不痛下杀手打压士族,这样才能放心的传位给下一代,这也是他极为反感并废除了自己那个“仁厚”的太子,因为太子那种妥协士族的道路在东吴孙家的尴尬处境下注定是行不通的,传位给暴君,孙家还能有江山可坐,传位给继续让权与本土士族的“仁君”,那孙家的灭亡基本是倒计时式的,要不换成士族当东吴皇帝,要不投降曹魏,唯独没有继续维持孙家朝廷的可能性,因为孙家拿不出比曹丕在位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更高的善待士族的条件了...
这就是三国战争水面下的隐线——士族夺权的恐怖局面。如果你知道这一层,那么你就会发现,熬过两代强力君主之后的司马懿的上位,和他本身的能力,隐忍当然有关,但本质上已经是历史的必然,瓜熟蒂落,毫不突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13:04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在*斗争中,司马懿擅长隐忍不发,以退为进。
最终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