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问候语“吃了吗?”是哪个年代诞生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3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5:44

是文化大*左右的时候,它们的产生过程上面几位都查过资料,基本上是这样了,其实简单点说,为什么中国人会用"你吃了吗?"做为见面礼貌用语,因为在中国贫穷时期,家家户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温饱水平都难达到,生活过得非常艰难,慢慢地就有了这句习惯用语,表示关心对方.这是我们纯中国式的问候哦,外国人就没这一说,哈哈,该感到骄傲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7:02

这是我15年前,大学还没毕业,写的一篇杂文,对“吃了吗”一说进行了考证,并建议对问候语进行改革。此文发在一家市级报纸上,不信,请楼主在网上查一查,也请广大网友特别是好事者在网上来个“人肉搜索”,绝对没有这篇文章。我现在是首发。文章不长,毕竟是15年前的东西,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共提出批评指正。

别再“吃了”

“吃了?”
“吃了!你呢?”
“吃了!”
街头巷尾,饭前饭后,逢人便“吃”。似乎人们饿怕了,竟然把饿极了的问题用在冠冕堂皇的问候语上。
据说,此问候语真的与吃有关。东晋康帝年间,大旱禾枯,一些地区百姓竟残吞弱者,歃血为渴,食肉为饥。某县灾情尤为严重,幸亏知县为官清正,大开公禀,粮以慰民,百姓安业,饥渴无忧。而知县与当差却每日以问语为餐:
“饭否?”
“饭矣!大人乎?”
“饭矣!”
然后相视而笑,遂木然睡去,如是七天之久。皇粮救济,方脱险境,而问语为餐则传为佳话。此此典故虽然无法考证,却在民间得以流传。流传至今,白话替之,则为:“吃了?”“吃了!你呢?”“吃了!”
此问候语,笔者认为只能是通俗,而不是庸俗。因为它毕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采用而流行。倘若陌生人相遇,用此打招呼明显失礼。而熟人用来彼此客套,尚可表示友好热情,但此问候语毕竟不雅,二人见面,“您好!”,“您早!”,当然更显礼貌些。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更文明更简洁更符合中国人心理的问候语淘汰通俗的问候语,也势在必然。但愿今后同志、朋友、邻居之间打招呼不再吃上兜圈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8:37

产生于清朝末期,原因在下方:
中国是个食文化大国,饮食是中国文化中美感和礼制最古老的源头。从历史溯源,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会如此盛行;但目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呈日渐衰微之势;从长远和大处着眼,各民族文化应该是保持多元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而不能趋一求同。

参考资料: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FGS200403033.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0:28

至少在夏朝以前就有了,因为那时候吃对人们是一件非常重视的事,遇见朋友来了,最大的关心就是问他吃了没有,叫朋友吃饱是对朋友最大的回报,所以吃了吗无从考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2:36

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 ”(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 ”(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子:“如果我考全班第一名,你会怎样?”
父:“那我真要高兴死了!”
子:“爸爸,不要担心,我不会让你死的!”

年轻的教师讲故事,说有一只羊因为离开了羊群被狼吃掉了。"明白了吧," 她说,"如果这只羊老实,不离开羊群,它就不会被狼吃掉。"
"明白了,老师。" 小男孩回答道,"但它以后就被我们吃掉了。"

“下列火车什么时候进站?”一个小孩问。
“小淘气鬼,我已经给你讲了五次了,火车进站时间是4点44分。”
“我知道。”小孩回答,“我喜欢看你说4点44分时胡子往上一翘一翘的样子。”

琶pi pa与枇琶pi pa
:有人送枇琶给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琶”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琶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