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中的道怎么理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05:27

概念: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构成世界的本体;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
简言之,“道”:一.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二.自然规律;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道”作为世界之不同于一般的“有”,也不同于一般的“无”,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道是“有”与“无”以及一切万事万物的统一。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道循环往复,道对立统一,道无为,道虚
作用:春秋时期老子用道的概念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个重大的变革。“道”生成演化万物就属于“宇宙论”问题;“道”决定万物的存在就是“本体论”问题。老子的论述虽然相当简洁,却已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宗教或神化的束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问题和存在根据问题的大思想家。他迈开了走出宗教或神化之网的第一步,闯入了理论思维的新天地,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一个飞跃,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06:45

《道》

《道德经》深奥难懂,主因便在于“道”字。老聃之“道”,非指一事一物,其含义甚多。在此,稍加阐述。

道体:指一切存在的统称,亦可特指某一具体的存在。——见于第一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

神道:指无极、太极与沌宙的合称。——见于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

无极:指阴阳两极混融形成的道体。——见于第四章、第二十一章。

太极:指阳极与阴极的合体。——见于第五十一章。

道律:指能量所遵循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见于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一章、第六十二章。

中正(庸)之道:中正之道,指相应道体所应当遵循的、使自身处于中正状态的法则;中庸之道,指人类所应当遵循的中正之道。——见于第八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五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五章。

道品:指恪守于中庸之道的德行。——见于第十五章、第三十八章。

修道:指减损*,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见于第二十三章。

道德高尚的人——见于第二十四章。

道德——见于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八章、第七十七章。

道学: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人道学,指人类对于人道的领悟与认识;天道学与人道学合称道学。——见于第十四章、第三十五章。

天道:指宇宙的衍化。——见于第四十七章。

法则——见于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一章。

方法——见于第五十九章。

言说——见于第一章、第四十一章。

道路——见于第五十三章。

吾之拆分,使《道德经》便于理解。然许多“道”字,可选取的意义不止一种,且翻译时随上下文有所调整,故读者不可拘泥于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08:19

道教:讲真话'做真事'返本归真=>修成真人'(比如:太乙真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有漏)...
一切都是神佛的安排..我们改变不了甚麼的..(只能心存善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0:11

这玩意还真是不好说,一个‘道’字可以让人悟一辈子,越理解越觉得宏大,又觉得其实和‘一’一样简单,到最后,还是觉得就这个‘道’字最贴切,多说一个字都跑题了。

其实,道德经开篇就讲了道和名,那句‘故长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已经告诉你如何发现‘道’了。

关于‘道’:什么时候,当你读到这一句,就可以瞬间使自己进入完全没有你我他她它的境地,所谓身体成为一个没有实型的容器时,相信就会找到走了很久的路,终于看见山脚的那种喜悦体验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2:19

天道奥义→第二章→道

无极老母曰∶

亘古之初,未有天地之前,原是一片太虚,太虚者,虚而无物也。在虚无之中,混然产生一粒种籽,此种籽似一股力量,但无形状,亦无固体,亦无声亦无臭而永远长在,茫茫而不明,不分昼夜,周流于宇宙之间,毫无挂碍,他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母,故号其名曰「道」。

道既无形无体,恍恍惚惚,彷佛里面有个象,又彷佛是有一个物,又彷佛是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藉此,可以看到万物,依之而化生。道,寂静,不燥不寒,天不能覆帱,地也不能承载,小言之为无内,大言之为无外,充满于四海之内,犹包其外,在寒而不冷,在炎而不热,此乃道之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而累进,庶类繁多也。此道,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永远不变其质,能适用万物,鸟得之而能飞,鱼得之而能游,兽得之而能走,人得之故能生存,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用他,而不能见其形。故,道者一也,传至后世,老子曰∶「抱元守一」,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故,万物皆由一而起者也。

所以,道之高,高而不能察看,深而不能测量也。虽然道很明显,也无法形容其名,看来很是广大,也无法形容其广。道是而不改,万物亦不能役使他,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飞禽走兽,凡有生命之物,皆取之于他,而他也不减少,全都合并于他,他也不增多。此乃道之秘奥,与光明正大也。

道之明者,聪明有智慧之人,能察考到宇宙的深处,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他人之所不能得到的,而聪明修道者可以得之,这就称为「察稽知极」也。「察稽」,是从纷歧复杂的现象里,而稽察是非曲直。「知极」,是从宇宙人生的深处,而明白很多的道理。

一国之元首,若用此「察稽知极」之道理,则天下归服矣。为政者,若用此道,则人民不迷惑而服从。在上者虚极,在下者静笃,而「道」得其正也。虚则无我,静则无物,无我即无私,无物即无欲,「无我无物」则可进于道也。

信即是诚,诚则无欲,为上者,若能如此立于道,则可为民立命,立命就是为民设教也。无争即无为,无为即是最上的诚,则万物皆感其诚而应之也。无为是最高的修持,无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道」即理也,轨也,路也;为政者,对于人民,应按其身份,而给以其所应得,自然公平,民不争也。授之以应得之名份,万物自然平定,此即道为一之理也。

天上月球,星辰之运转,地球之绕行。皆有一定之轨道,绝不越轨。世上之飞机,其航空亦有一定之航线,海上之船只,亦有一定之航道。车辆之行驶,亦要按交通规则之右行,否则,乱其轨道,就会发生危险与车祸。行人之行路,亦要遵守行走人道,否则,就会发生危险与事故,所以循道而行则安,逆道而行则危,此皆「道」之用也。

道为一,永不变化,得道之本体,应由少以知多,得事之要妙,应操正以治奇,则往前可知到太古,往后可知到无终。凡修道者,应抱着道,即道之本体,执着道之法度,即方法也。如是,则天下可归于一也。

「道」是万物之深奥处,善人以为珍宝,拳拳而服膺,惟恐失之,未敢须臾离也,离者非道也。不善之人,虽未明道之理,而能依道而行,亦可以安身立命。是故,「道」是天下之至宝,所以重此道者,坚心求之可得,有罪者求之,也可以免罚也。

天道奥义→第九章→何谓修道

无极老母曰∶

「道」的本身,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也摸不着的,而确是先天地生,为万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无所不能的。「道」如同江河之水,源泉滚滚,日夜流动而不停止,宇宙一切变化,都是「道」的表现。宇宙的本体便是「道」。一切由「道」而生,道先天地生,没有天地之先已有「道」。

道是宇宙万有的母体。道*身,人身又返于道,所以,人若修道,得「道」*,便是神,不会再像肉体的人。「道」是万有的主宰,修道即信仰宇宙的主宰,人人能修道,则可返本还原而*。所以,人人当志于道,须要修道,因为人,如果能进入天道,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有罪也可以免了。进入天道,便是天人一体,也是天人合一,是故,「道」为天下之贵,天下母也。

然则,「道」要怎样修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可离开便不是道。生活就是「道」,把日常生活做好,就是修道。生活很复杂,不完全是善的,也有很坏的地方,所以必须谨慎,必须在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下功夫,这是说罪恶之(由)来,都是从细微变来的,修道者,一定要对于许多细微处,加以小心,不要被魔鬼攒进来。

修道,须要实践「道」。道有德,就是道德,怎样讲呢?「道」是看不见的,但是至公至正的。而「德」是「道」的表现于外的,所以说∶凡大德是出自道。道德本是一个,道不可见,而德可见,所以修道就是修德。

什么叫德呢?礼义廉耻是德,孝悌忠信也是德。须要实践,空口说话是不会修德的。要想求道,以期生命的长存,高升于天,必要实践「道德」。持斋清口,减少杀孽,烧香念经,多行善事,都是自修之道,但必须身体力行,多立功德,宣扬正道,才是修道。修一分德,即进一分道,一定要有最大的德行,才能进于道,所以修德也就是修道也。

修道者,必须修「内圣」与「外王」。兹将内圣、外王,分别阐述于后,以悟诸子。

「内圣」在克己,将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洁,而无半点私欲,私是我执,欲是物执,则物我两忘。而后才可「见素抱朴」。当从致良知用功夫,良知本是人之原有,惜为物欲所蒙蔽,只要去掉私欲,则良知自然出现,即所谓「尽性」也。良知即性,复其本来的性,亦致良知也。所以,意诚、心正、身修、即内圣之道,亦即修内果也。

「外王」在救世,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则兼爱之精神也。外王进道,原因在「起良能」。良能为宇宙的动能,此种动能,至大至刚,弥漫于宇宙之间,即浩然之正气也。凡是牺牲自己利益,而帮助他人,其良能必有所发挥。其牺牲愈大,良能的发挥亦必愈大。浅言之,亦即布施济困,乐助等之造功德,亦即造外功也。

良知良能,原是一体,静曰良知,动曰良能,修道者须静动双修,即内圣外王兼顾也。

是故,窒欲为修道第一步功夫,欲净则可现出良知。欲之来,起于物,故修道者,必须无贪欲之心,即可远物也。亦即内圣之工夫。行功了愿,布施财物,即外王之工夫也。

娘今特引述五千年前,黄帝访道的一个例证,以开悟修道的诸儿子∶

例证∶「修道如种田」

昔时,轩辕黄帝,平定天下,举行封禅大典。所谓封禅,就是封泰山以祭天,禅梁父山以祭地,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有丰功伟业的皇帝,才能举行封禅。

当时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不详其姓名,但修道的境界,很是高深。他的修道方法,完全为入世的,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黄帝早知其人。黄帝举行封禅大典完毕后,即访这位修道士,却遍访而不得,遂下山西归。

在归途中,一日的中午,黄帝在路旁的树荫下休息,随从的军马很盛,一般民众多不敢接近,惟独有一白发老者,田中除草如旧,头也不抬,眼也不睁,彷佛不知有大队军马经过,更不知黄帝驻跸。

护卫的士兵,为了保护黄帝的安全,在驻跸的四围,不免要清理闲杂人。黄帝战榆罔、诛蚩尤,自有许多人心存仇恨,不能不防万一。对于种田的老农,自须驱之远去,老农毫不注意,漫为不理,兵士多无礼貌,拟强迫他离开。

老农曰∶「各处访我,今我在此地,反要驱我远去,奇怪的很。」老农遂荷锄,缓缓而去。士兵知黄帝访道,立刻将这位老农的话,传达给风后。风后马上追赶老农,因走的不远,很快的赶上。

「老先生,士兵失礼,多请原谅,我帝访君很久,今已遇老先生,可否与我帝一晤?」

老农立住脚,笑一笑∶「我知道黄帝访我,我不忍他失望而去,所以今天来此相迎。」

风后很感激老农的意思,遂相偕,至驻跸的所在。斯时早已有人报告黄帝,黄帝正准备亲迎,适风后偕老农已至,帝便亲迎于帐
外。

「士兵无礼,多请原谅。」帝向老农道歉。

「荣辱无动于衷,一般之礼仪,何足介意。」老农也很客气。

「寡人虽有天下,而好道,此次封禅,遍访天下有道之士,藉开茅塞,愿先生教之。」黄帝避席很恭敬的请教。

老农∶「我听说帝前年,曾不远千里,登嶝峒山,访问广成子,广成子是得道之士。想广成老仙,一定有宝贵的意见。本人(是)乡野之人,日以种田为生,实在不明什么道?」

帝再拜曰∶「广成老仙讲养生,以抱神为第一要义。先生乃东方得道之士,久闻大名,必有更高的指示。」

老农∶「修道不是专为自己的得救,乃是在救世,帝居元首地位,既然济人民于水火,如能再建立万世的道统,功德更无量。本人乡野的农夫,力弱德薄,且时代转变,人心浇漓,更非一人之力,所可挽救的,愿我帝发最大愿心,救万世的苍生为幸。」

帝曰∶「榆罔时天下荼毒,蚩尤为虐更甚,赖天之助,得以平定,今天下无事,人民各安其生,我有志于道,愿为后世留一修道的规范,而久不得其妙要,请先生不吝珠玑,详示修道的方法。」

老农避席一揖∶「修道如种田,本人是农夫,从种田而悟道,敢不奉告明王。」

帝亦避席再拜。(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者,起立,表示恭敬之意。)

老农∶「种田须要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整理土地』,先将选择妥的土地加以整理、除草、翻土,使其整整齐齐,一根野草都没有。修道第一步,也当如此。心田当是一块肥沃地,不可浅薄,这是最重要的,把心里的私欲除掉,有一点私欲,都是阻碍,私欲就是魔鬼,不可亲近。要把旧日的一切不好的习惯洗掉,把新的精神振刷起来,才有进益。」

帝问∶「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为什么要肥田?」

老农∶「心田的根基要厚,厚则根可深入,不易拔脱。有的土中多沙砾,好比心多杂念,自然不会多有收获。深厚乃可载大道,浅薄只能小成。」

帝曰∶「为什么一般人,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

老农∶「一般人求速成,所见的很少。修道必用实功,不能存徼幸心理。世上外道甚多,其说,容易动人。大道平夷,一般人多不注意耳。」

帝曰∶「请问种田第二段功夫是什么?」

老农∶「种田第二段功夫选种籽。选一粒最好的种籽,下在土里,将来才能有好的收获。」

帝曰∶「修道的种籽是什么?」

老农∶「所谓修道的种籽,就是信什甚么道?世上道派很多,究意以什么道为正道,这是十分重要的。」

帝曰∶「今日流行很多道派,有出世者,有入世者,有习内功者,亦有习外功者,五光十彩,令人不知所从。」

老农∶「因大道之关闭,已数千年,法门不免复杂。但真道不二,要在从生活方面进修。生活的德行,即是人道的表现,故修德即修道,修道不能用什么法术。凡是用法术的,最后不免走到旁门左道。」

帝曰∶「果如先生所言,则修道也很容易,是成神也不难了。」

老农∶「骤听来,是很容易,但实际做到,亦非易事。譬如,以『信』论之,想要做得好,又多么困难。真信则坚定不移,信其为山,则是山,信其为水,则是水,信决定一切。只此一个字,即可得道,圣人教人均是从生活入手,生活即是道,离开生活,便无真道。」

帝曰∶「许多坏人,生活*,也是道的表现吗?」

老农∶「*的生活,那是罪恶,也是魔鬼,已经不是生活。生活是养人的,罪恶是害人的,所以称谓魔鬼。」

帝曰∶「宇宙万有,既然同出于道,为何又生出罪恶?」

老农∶「在后天的变化中,全凭阴阳的变化,阴则浊重,阳则清轻。浊重者则流为罪恶,清轻者则升为和善。宇宙的变化,不外消长盈虚,一起一伏。宇宙的本体,寂静不动,无善无恶。后天的运行,见于阴阳,始有善恶之分。魔鬼是由后天的习染中产生的。好似榨豆油者,不能无豆粕,所以善恶是对立的。有善就有恶,善恶也是相随的」

帝曰∶「魔鬼永远也去不掉吗?」

老农∶「阴阳世界,不免有对立现象,除非达于混元境界,否则,善恶是永不能分离的。如能增加善果,则魔鬼自可减少。」

帝曰∶「道既造生,又为何造死?使人不免生离死别的悲哀?」

老农∶「生无所从来,死也无所从去,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所谓生死者,只是消长的现象,死为新生的转变,非真有死,又何必悲哀。」

帝曰∶「选择一粒种籽,也不容易,须有圣人出来引迷津,否则,又向何处选种籽?」

老农∶「只要把握住生活规范,不走入迷途,则离道不远。」

帝曰∶「请问种田第三阶段。」

老农∶「种田的第三阶段是灌溉,不灌溉则种籽枯死了,修道必须要灌溉。」

帝曰∶「什么是修道的灌溉?」

老农∶「每人都有向道的心,其向道的心,便是种籽的萌芽,惜不知灌溉,而多枯死土中。修道的灌溉,则是通灵,宗教多用祈祷方式,每早晚都应当有祈祷。祈祷好似甘露,一次祈祷,即一次甘露的降下。」

帝曰∶「敢问种田的第四段功夫?」

老农∶「种田的第四段在培土,修导也须要培土。如不培土,则根脱于外,易于动摇。读经,听道,反省,均是培养功夫。培养至为重要,修道者多矣。而鲜有其成效,都是由于不知培养。时时培养之,才能滋长。许多修道之士一时兴高彩烈,而转瞬消沉下去,冷如冰霜,这样子,又焉能有成。」

帝曰∶「开花结果是最后的希望,修道在*,不从生活上修养,又焉能*?」

老农∶「所谓*者,即升化,升化分多种。
〈一〉随缘升化。
〈二〉脱体升化。
〈三〉本相升化。
〈四〉幻化升化。

这四种升化道理是∶

「随缘升化」,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知道我从何来,将来归到何处。并且把握住自己的心灵,死生不过是变化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到如此的境界,便可随缘升化。

「脱体升化」,如秋蝉脱壳,说死即死,其来去自如,所谓无疾而终。

「本相升化」,是带肉体而去。即白日飞升。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其成功,飞升亦易事也。

「幻化升化」,是变另外一种形相而升化,如变为鸟或变龙虎。也即是升化的一种妙法。

帝曰∶「如何能做到升化?其方法如何?」

老农∶「升化无方法,如有方法便是方术。离正道远矣。人从虚无中来,自然再返于虚无,万相均是幻化,世人认假成真,以致走入迷途。」

帝曰∶「怎样才能跳出迷途?」

老农∶「知其为迷途,则不迷矣,世人受肉体的影响很大,一时不能自拔耳,肉体不可缺,但人不可过份爱惜,如过份爱惜,则必坠落于爱情中,一落爱情,便有执着,不克(能)升化了。」

帝曰∶「寡人闻道很多,从人道而进入天道,当以先生为第一次指示。寡人因有国事牵累,不能久留于外,今日听先生的话,顿开茅塞。先生诚为东方的圣人,封先生为东华君。」

■按,老农受封为东华君,即东华帝君木公也。修道如种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耕耘,自有收获。开花结果,乃自然的变化,不可强其所为。

■东华君,古仙也,其说教,从平淡入手,诚有高见。愿世之修道者,应详为研味之。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