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与员工在薪酬和跳槽方面是怎样博弈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19

薪资这个东西,一方面是老板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是员工获得的收入。因此,老板与员工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博弈。员工和企业是两个容易猜忌的主体,在没有认同之前,总是在猜测着对方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值不值得复出额外的努力,公司会看到我的努力吗?公司果真愿意用回报承认我的付出吗?员工的能力究竟如何?给了他高工资,他就会努力工作了吗?他对公司忠诚吗?一、老板与员工的薪酬博弈有两则关于员工离职的故事,如下: 故事一: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 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串遂所愿,丰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故事二:为某企业经营者在跟一个朋友闲聊时抱怨说:"我的秘书安妮来了两个月了,什幺活都不干,却整天跟我抱怨工资太低,吵着要走,烦死人了。我得给她点颜色看看。"朋友说:"那就如她所愿一一炒了她呗!"企业经营者说:"好,那我明天就让她走。""不!"朋友说"那太便宜她了,你应该明天就给她涨工资,翻倍,过一个星期之后再炒了她。"企业经营者问:"为什么,既然要她走,为什么还要多给她一周的薪水,而且是双倍的薪水?"朋友解释说:"你现在让她走,她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她马上可以在就业市场上再找一份同样薪水的工作。一周之后让她走,她丢掉的可是一份她这辈子也找不到的高薪工作。你不是想报复她吗?那就先给她加薪吧。" 一周之后,该企业经营者开始欣赏安妮的工作,尽管她拿了双倍的工资。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两则故事说明了同一个现象:每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都是不断地在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他认为企业能够提供满足或超过他个人付出的收益,他才会安心地工作。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完成工作,是否会在得到应有回报后付出相应的努力去工作,是很难判断的,因此企业也常常面临着决策的风险。它导致的结果就是员工和企业都无法完全地信任对方,因此就产生像囚徒困境一样的博弈过程。如何创造机制让员工能够获取应得报酬,或让员工相信他能够获得应得报酬,从而努力地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命题。 员工在衡量个人的收益与付出是否相符合的时候,有三个判断标准:个人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个人公平是员工个人对自己能力发挥的评价和对公司所作贡献的评价。每个员工对收入的评价都首先基于个人的能力,如果他认为它可以承担主管的责任,但是目前他说处的位置是普通职员,那么他觉得不可能发挥他的全部才干,这时候,你即使给予基于该岗位的客观的评价,并提供高于它目前所作贡献的待遇,也难以让他满足。同时,员工还会比较个人的收入和公司的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他会评价因为它的工作给公司节约的钱、给公司创造的利润,如果他认为它所承担的责任远大于个人的收益,会导致不满,并阻碍业务的顺利进行。这种情况在创业元老和比较容易区分个人贡献的岗位中比较普遍,比如很多企业在经历了初创期后的普遍矛盾就是.创业元老感觉不满,因为他们虽然收益很大,但是无法与老板的收益相比较,这时候,他们就转而维护和索取个人的利益,而将公司的利益置于一边。 要保证个人公平,首先是量才而用,并为有才能者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海尔的人才观是"赛马不相马",说的并不是不需要量才而用,而是说不以领导对个人的评价作为竞争评价标准,而是以一套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用个人在工作中的实际绩效作为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 要保证个人公平,还需要事先说明规则,建立制度的契约或心理的契约,目的是双方都明白相互的权力和义务。重要且比较容易判断其对公司贡献的岗位宜采用业绩导向的薪酬,常见的有销售人员、市场人员以及核算单位的负责人等。但是,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制度契约往往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更需要一种心理的契约,创业领头人的个人诚信便十分重要。 内部公平主要是指员工相互之间的比较衡量。因为大生产的特点,实际上作为企业组成部分的员工都很难判断个人的工作成效和对企业的贡献,这时候员工影响最大的就是与身边其他员工的比较。为了保障内部公平,公司需要有统一的薪酬体系。科学的岗位评价和公正的考核体系。 外部公平主要是员工个人的收入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水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企业必须在能够招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员工的薪酬水平上增加一份激励薪酬,以保证这份工作是该员工所能找到的最高工资,这样,一旦员工失去这份工作,将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相似收入的工作。因此,一旦员工失去工作,就承担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只有这样,员工才会珍惜这份工作,努力完成工作要求。外部公平要求公司的整体工资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上,同时对于市场紧缺人才实行特殊的激励*,并关注岗位技能在人才市场上的通用性。 员工对于企业的不满主要表现为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其中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是薪酬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个人公平虽然难以从外部表现来衡量,但对于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采用系统的方法,建立完善的制度,促进对员工努力和公司回报之间差异的沟通,使员工能够信任企业对付出者的回报,也使企业能够选择真正的优秀者进行奖励,从而达到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二、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等级制度博弈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老板要不要当得像老板?传统企业等级明显,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管理者仍然有行政级别。一般在这些企业能看到详细的组织结构图。现代企业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等级,其实老板在心底还是觉得应该有等级,而有些员工真的会听信这些话。比如在联想,杨元庆说,请叫我"元庆",不要叫我"杨总"。有的员工以为喊"元庆"了,就真的没有等级了,其实不然。这轮博弈中,老板希望有级别,获得威信与员工的尊重,而员工则希望老板平易近人,和自己一样。 一次,微软上海技术中心开会时,唐骏向总裁鲍尔默汇报,每人有五分钟时间汇报,唐骏觉得,那么多人,鲍尔默未必记得我是谁。后来,他去美国参加微软的一个经理人年会,会是在一个大的运动场开的,鲍尔默被人簇拥着经过唐骏身边时,跟唐骏打招呼说,hi.Jun.唐骏说他当时非常感动,骨头都酥了。这之后,他就把这种用语言来制造没有等级的感觉的方式运用起来。有一次,他在电梯里遇到公司的一个程序员,跟女朋友在一起。他叫出这个程序员的名字,随便问道:"你们项目进行得怎样?辛苦了!"第二天,他收到那个员工写的很长的Email,说他女朋友极崇拜他自己,说微软总裁能叫出他的名字,说明他在公司很重要。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唐骏就极大地提高了这个员工的忠诚度。但聪明的员工应明白等级的存在,心里有等级,做老板希望的正确的事情。 一般来讲,公司规模小的时候,等级观念可以淡化,但当组织扩大时,如果没有等级,很多事情很难办。等级是必要的,但运用方式有讲究。 零点调查公司的总裁袁岳(博客)关于等级的观念制订了五个规则:第一,从老板来说,等级应该形成一种形象:老板只是*分工.老板不能无所不管,要清楚老板管什么。如果老板什么都说了算,就没法分清老板和企业的关系。第二,老板也是一个人。只有把老板当成一个人,员工才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员工对老板过于推崇时,就不把老板看成普通人了。老板做一些普通的事情,比如叫出一个普通员工的名字,员工都会觉得意外。老板做错了事,员工的反应也会有意外。第三,老板不是绝对权威。老板不是代表所有正确的观点,老板只是大家接受的制度的执行者。现实中,很多时候老板高于所有的事,享有绝对权威,也承担责任。责任不分散,授权不分散,公司就无法很好地进行管理。第四,老板应积极地把*化的权威转化为影响力权威。比如,我投钱,我办的公司,你要听我的。我是总经理,你是副总经理,你要听我的,这都是*化的权威。如果因为你的贡献、你说的做的,我们心甘情愿听你的,那么这就是影响力权威。影响力权威是说你的等级的形成是人们自然心理接受认同的结果,而不是*安排的结果。不要滥用等级带来的光环,任何权威都有光环,会有很多人尊敬你。但如果滥用光环,最后肯定会损害权威。第五,员工尽量尊重等级,老板应尽量淡化等级。这样员工看老板觉得可爱,老板看员工也觉得可爱。等级有形化是武化,等级无形化是文化。 三、老板与员工的跳槽博弈员工总是希望以较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报酬,而老板却恰恰希望以较低的报酬得到员工最大限度努力的工作。在这次博弈中,如果劳资双方无法达到纳什均衡,那么跳槽便咸了员工更好的选择。 从员工角度说,二十七八岁之前应该有几次跳槽经历。上大学、第一次工作都有一定偶然性。你学物理的,不一定要当工程师。很少有第一次恋爱就结婚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经验来衡量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但到了三十岁时,再跳槽,人们对你的信任感就降低。你需要用诚信、职业专长、专业地位来赢得人们的尊重了。这个时候已不是选对象的时候,应该是投入和承诺,建立职业形象的时候。三十来岁的人频繁跳槽不是好的选择。除非你被猎头,或给予更好的机会。如果一个机会能更大地激发你的潜力、更好的条件,不是不可以跳槽。但除非在比较后觉得明显好于现有的机会,才能跳。 从老板角度说,优秀员工跳槽对公司有损害。不应该由于资源不足、分配不公和本来应满足的需要没满足,而让员工流失。老板应该重视关键人力资源的保持工作。这应该是老板的核心工作。但也不要认为关键员工的跳槽是多大的事情。 关键岗位是很多人的奋斗目标。如果它是静止不动的,就使其他人感到没有机会。新的人才比旧的人才更有热情。对于老的人,再好的待遇也变成例行公事,丧失热情。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老板甚至要有意识地要保持人员流动。15%到20%的流动率是合理的。 在当今社会中,老板和员工的角色互换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要理解角色对象的地位、立场和角色责任, 从而能够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发展出整合共赢的策略认识来。这种换位思考和博弈思想对处理很多社会关系都有重要作用。博弈不同于对立:并不是老板支持的,就是员工要反对的;也不是一定是老板反对的就是员工要支持的。也正因为博弈,所以它也不用于同一:老板不能很简单地声言代表员工的根本利益,员工也不能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作为唯一的思考出发点。这里,需要建立一种公开、直接、常规的沟通机制,设立相应的渠道与规范,确保老板与员工的主要意见有表达、交流的机会,最终达到凝聚共识与缩小歧议的结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