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0:44

  彝族
  刘伯承与小叶丹的故事(“彝海结盟”)
  即使*林弹雨,即使疲惫不堪,跋涉于千山万水间的红军,依然高举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普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而这劳苦大众是不分种族和地域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度,红军以博大的胸怀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成了日后我党民族*的范本。
  长征中的红军三大主力主要活动在西南、西北地区,那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征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行程,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此长期、广泛地与少数民族接触,在中国*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这段艰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动人篇章,而彝海结盟无疑是这系列篇章中最动人的一章,成为长久传颂的一段佳话。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军长征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民族*的胜利。
  彝海,彝语叫“乌勒苏泊”,意即海子,位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境内,距冕宁县城以北47公里,是个海拔2286米的高山淡水湖,面积218.5亩,湖水清澈如镜,四周林木茂盛。
  彝海所在的拖乌区,是冕宁全县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前后历来如此。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很多彝族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片山区里。这里自然风景优美,但生存条件艰苦。
  8月6日,本报长征采访组来到彝海边,来到彝族结盟纪念馆,来到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所在地。这里是红军长征中“彝海结盟”一幕大戏的*处。然而,这幕大戏的开始和结局,其情节的复杂又远远超出戏剧。记者在凉山州采访近一周时间,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刘伯承临机决定过彝区
  8月4日,记者从凉山州首府西昌市坐长途汽车赶赴冕宁,前面半程路都是高速公路,到泸沽镇,汽车下了高速。
  泸沽镇,也正是当年红军选择路线的一个岔口。
  据凉山州史志办公室主任李志华、冕宁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王大钊等介绍,当年红军从西昌一带赶往泸沽,由泸沽到大渡河面临两条路,一条经登相营、越西到大树堡,由此渡河,对岸就是富林,这是通往雅安的大道,另一条经冕宁、大桥镇、拖乌到安顺场,是崎岖难行的山路,尤其是要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
  红军巧渡金沙江后,中革*的意图是迅速北进,渡过大渡河,向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1935年5月20日拂晓,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队来到泸沽镇。此时,红军第一团已在杨得志、黎林率领下,先期到达泸沽待命,并派出侦察组到前面侦察。
  此时的冕宁县,有几位青年学生,包括陈野苹、廖志高、李祥云等,是*地下党员,这些人影响了周围的一批进步青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体。关于冕宁乃至西昌地区地下党的一些故事,我们在下面还要有专门文章向读者讲述。此时,冕宁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们,为迎接红军的到来行动起来了。冕宁地下党派邓明鸿、李祥云、李发明、向德伦、吴兆理分两路前去探听红军消息。在松林、泸沽,他们分别与红军联系见了面。
  刘伯承、聂荣臻接见了这些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根据他们汇报的冕宁党组织及泸沽以北的路径、敌情等情况,再根据红军侦察组得到的情况,刘伯承认为,敌人已判定红军将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把富林作为防守的重点。刘伯承建议*改变行军路线,走冕宁、安顺场这条小路。
  刘、聂立即起草电报,交电台发出。但中革*处于行军状态,联系不上。刘、聂商量后,决定先派第一团去冕宁,然后再与*联系。

  第一次提出“长征”一词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行军几个月来,要数这里的群众(指冕宁——编者注)最热情、最好客。他们送上一桶桶糖果、甜食,一筐筐新摘的杏子和一串串红樱桃……人们放起了鞭炮,摆出了菜摊,请红军喝糖水。战士们要付茶钱,反而惹得老乡生气。街上到处挂着标语:‘欢迎红军’、‘拥护*党’。”
  冕宁人民对于红军的热情直到今天还能感受到。得知本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冕宁县宣传部门给予了我们格外热情的支持。冕宁县委宣传部副*亲自陪记者去彝海采访,县委宣传*还亲自向记者自豪地介绍,红军长征在冕宁,创下了四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冕宁是红军长征以来,进入的第一个县城。听说红军将至,**钟伯琴带着少量部队闻风而逃,冕宁成了一座不设防的空城。当年5月21日凌晨1时左右,红军先头部队进入冕宁县城。刘伯承、聂荣臻等红军领导人进城后,设司令部于天主教堂。聂荣臻政委用法语与5个法国修女交谈,劝她们不要惊慌。刘、聂与中革*联系上后,*表示完全同意他们经冕宁、安顺场北进的建议。
  ■第二个第一:红军在冕宁创建了第一个县级*政权。党*进驻冕宁县城后,立即于5月22日晨,由*局委员、*地方工作部*陈云,在总*部驻地会见地下党西昌特支成员陈野苹,了解西昌、冕宁地下党和当地情况。此后,又立即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冕宁县*委员会,由陈野苹任*,李井泉任副*,方忠、肖佩雄、李发明等7人为委员。*委员会下设财粮科、弱小民族科和行政科。陈云起草了*委员会的布告。
  5月23日上午,冕宁县*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成立大会在冕宁县文庙大成殿前举行,有近千彝汉群众参加。大会由陈野苹主持,中革**朱德在会上讲了工农武装起来闹*求的道理,李井泉也在会上讲了话。
  ■第三个第一:红军在长征路上,在冕宁组织了第一支农民地方武装“冕宁县抗捐军”。抗捐军由红军干部黄应龙任总司令,陈野苹任政委。抗捐军战士佩戴红袖章,由红军发给部分*支。当时全县共有500多人参加了抗捐军。
  ■第四个第一:“长征”一词第一次在冕宁提出。5月22日,红军在冕宁县城张贴了由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全文是:
  中国工农红军,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买卖,价格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此前,在*红军文件中只出现过“西征”、“远征”的说法,只是自此之后,红军来往电文才陆续出现了“长征”、“一万八千里长征”、“万余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词句。
  当然,比首次出现“长征”一词更重要的,是这个《红军布告》体现出的民族团结平等精神。正如出身彝族,曾任*自治区**的伍精华所说,短短的156字,生动阐述了中国*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为彝海结盟奠定了基础。
  布告发布当天,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已向彝族聚居区进发。

  小叶丹靠个人魅力当首领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之一小叶丹了。
  在西昌,记者见到并采访了小叶丹的孙子,今年33岁的沈建国,现在是凉山州安全生产管理局的一名干部。
  沈建国介绍说,当年红军进凉山的时候,大大小小互不统辖的黑彝家支分割统治着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每个家支都有“苏易”(即头人或首领——编者注)。首领既不靠世袭也不是任命,全靠个人的修养、品行,在社会实践中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自然产生。他的爷爷小叶丹就是这样一个“苏易”。小叶丹自幼聪明伶俐,十几岁就能言善辩,通晓汉语。长成后,家支中有什么问题,他都可以公平地解决,在那一片形成了影响力,因此被推为“苏易”。一个家支中,“苏易”并不是惟一的,比如小叶丹就只是果基家支中的“苏易”之一。而白彝在这样的社会中处于一种无权力的奴隶式的地位。
  “彝海结盟”时的冕宁县拖乌彝区,方圆几百公里的区域内,分别由果基(沽鸡)、罗洪、倮伍三大黑彝家支分片统治,各自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事武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2:02

你朋友你是7年级吗?
这些东西要从2个方面来分析
小逸的妈妈叫他不要管肯定是不对的,如果他妈妈是个普通公民就只是违反道德
如果他妈妈是个*而叫他不管那就是违法了!
但是小逸的妈妈叫他不用管也是有原因的,他妈妈怕他如果管了这个事会受到小偷的袭击而导致受伤。
不过从这个题目来看小逸的母亲这样做不对,而且也不能给小逸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