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别人的东西我不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59

一、情景回放:
  还记得有位家长早上送宝宝上幼儿园时,拉着老师到一边悄悄的说:“老师,晚上我帮宝宝整理书包时,发现了一个漂亮的电动玩具。我和他爸爸都没给他买过这种玩具。我觉得奇怪,便问了宝宝。他说这玩具是他班上的一个小朋友的,他觉得好玩就悄悄拿过来了。孩子悄悄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他,这该怎么办呢?”是啊,这该怎么办呢?我想做为家长和老师,有必要也有义务对类似的事情采取干预和教育。
  二、案例分析:
  孩子看到漂亮的和自己喜欢的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把它拿走,我想这种情景基本上每个小朋友都会经历到,悄悄拿别人的东西,其实与孩子的年龄特点密切相关:
  1、克制力差,较冲动,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他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像是家里的玩具一样,应该属于自己。
  2、思维单一,仅凭着天性,不会想更多。凭着天性,孩子希望把喜欢的东西拿走。但是,孩子不能进一步想到,虽然我喜欢,但这个东西不是我的,所以我不能拿。
  当孩子的控制能力、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后,就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了。所以,对于幼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能算是偷,也不能看作是道德品质问题。

三、具体措施:
  1、让孩子了解到底谁才是物品的主人。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对物品的主人是谁有了一个认识。因此,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孩子一般是因为说是自己喜欢才拿的,而不情愿承认这是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观念: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他承认了是别人的东西,就意味着要还给别人。
  我想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这种心理入手,心平气和地追问他:这个玩具是你的吗?直到孩子承认:玩具不是自己的。之后,家长和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的行为,比如不是自己的玩具不能拿,丢了玩具的小朋友会着急的,或老师发现玩具不见了也会着急的,明天一定要把玩具还回去,并向玩具的主人道歉。父母和老师不断向孩子强化这种物品“所有权”观念: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反复几次之后,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得到增强,也就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
  2、其实有时自言自语也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的自言自语也可以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在面对喜欢、但又不是自己的东西时说“这不是我的东西,不能拿”“这是别人的东西,要去还给他”或者“我要问问老师可不可以拿这个东西”。孩子通过自我言语的指导,也能*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慢慢培养,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在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偷”的概念之前,不能用这个字眼来描述孩子的行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也会逐渐形成,当孩子理解了什么是“偷”的时候,就不会“偷”了。
  3、要对孩子的行为及时的进行督导。
  在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前,家长和老师要对他的行为加以关注和指导,不仅要注意他的安全,还要注意他的行为。如果看到孩子想要某一件东西时,千万不要熟视无睹,要及时制止他。比如你可以说:“我不会同意你拿走小朋友的任何东西,那是别人的玩具,而不是你的。”在孩子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家长有责任督导孩子的行为。
  4、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解决。
  除了以上要做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孩子拿个主意出来,让他知道该怎么解决。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得到玩具,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也许会给你买。你也可以用自己的东西跟别人交换,也许她们会跟你换。
  5、犯错了,略施小惩也是必要的。
  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比如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他向对方赔礼道歉,并把孩子平时攒在储钱罐里的硬币拿出来,买好同样的东西送回去以示处罚。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能总提这件事,否则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过几天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已经很信任他了,相信不会再发生拿别人东西的事了。经过了这次“风波”,孩子应该会懂得自己该怎么做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