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3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0:29
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这个时候,印是作为信用的凭证,可以防伪,所以称印信。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却有一定的读音。在出土中,年代最早的印章有“亚”字印等,便是殷商时代的文物。
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种,但却是艺术家将学术,素养化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篆刻,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种类
周玺印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流派
徽派
篆刻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巴慰祖(1774~1793) 字穆青,又号垢道人。胡唐(生于1759年) 又名长庚,字子西。董洵(生于1740年) 字企泉,号小池。苏宣,字尔宣,号泗水。汪关,字尹子。程朴,字元素。朱简,字修能,号畸臣。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
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胡震(1814~1860) 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隶书黄易(1744~1802):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陈豫钟(1762~1822):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隶钱松(1818~1860):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善画花卉
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曾苦工汉印、瓦当吴昌硕(1849~1908):字仓石,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大师。是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当代名家
篆刻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是中国20世纪着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着名艺术家。 王 贤(16-19):江苏海门人。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深得吴派艺术之精华,成为吴派的杰出传人。 邓散木(18--1963):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梁少鹰(1966- ):浙江新昌人,是当代书法界的新秀。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浑朴雄强之气象。用刀爽利痛快,极少雕琢修饰,所用字法在篆、隶、楷之间,尤其是阴文印章,皆采用满白文,无风挟雨,洋洋洒洒,展示出苍茫深厚的特色。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美术学院 王镛篆刻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王镛先生作为当今富有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印三方面都有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石开,1951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青少年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诗文。1998年迁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现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作品曾参加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参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曾受聘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中青展评委;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篆刻展评委;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楹联展评委。曾在湖南湘潭、福州、日本冲绳市举办个人书法展。2006年1月在福州画院举办敬乡展。出版有《石开印存》、《石开书法集》、《当代篆刻名家精品·石开卷》等个人专集。 陈沫吾,男,祖籍重庆市开县,本名陈琼,字无忌,号九灯,雨公,自谓醉墨轩、风雨楼、愚鲁角、煮 陈沫吾篆刻墨馆、大墨观、宣仁坊主人,人称陈煮墨、煮墨翁、九灯一禅,大学文化,19年农历7月出生。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蜀山印社社长,四川中国画院画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学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原副秘书长,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益州书画院画师,雅纸中国画院画师。其传记被收录到《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巴蜀印人》中。其印颇长于在文字形体的经营,入古出新,不以技法精湛胜人,而是自然天趣胜人,构图错落有势,平中寓奇,老辣苍茫,憨态天真。其作品属于写意型,他善于处理边栏残破、并笔粘连,印风蓬头丐面、粗犷雄畅,气势豪迈夺目,于拙朴中见灵韵。虚实对比变化大,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着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中国书法述要》、 《钢笔楷书自修教程》、《陈沫吾美术书法篆刻选》、《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等,发表各类文章、诗歌数十篇(首),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有综合性图书陈沫吾,即《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陈若文编)。 刘雅楼,男,四川成都人,1949年生,当代书法篆刻家。字寿禅,号南野居士、天僧、野道人。斋号壮牛堂、蔬香轩、野墨斋等。12岁自学书法篆刻,曾拜四川着名草书家许肇鼎,着名书法篆刻家苏园先生为师,悉心聆教。尝喜鸡毫作书,天真烂漫,得心应手,大气磅礴。治印速度极快,中切并举,往往数分钟即能刻就,古朴老辣,自然天趣;边款行中带草,颇受行家前辈赞许。 崔志强,字苍岩,一九五三年八月生。号水墨樵夫、梦华堂主、受戒胡子、二百芙蓉斋等。研习书法篆刻艺术二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及国际交流展。并多次参加代表中国书法界最高水平的书法篆刻作品展赴海外展览,并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及欧洲参加学术交流,作品也被许多国内外博物馆和被公私收藏。其书法先从汉隶入手、继而改工篆书、行书和草书。书法风格雄强姿肆、粗犷豪放,线条变化丰富,极具感染力。篆刻初宗秦汉、后学明清流派,对吴让之、吴昌硕和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学习用功颇深,食古而化,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刀法和艺术风格。崔志强作品被收录出版的有:《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崔志强》,《当代着名篆刻家十人字典》、《北京七人印集》等和各种名人录、书法篆刻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审委员、全国篆刻展评审委员、北京印社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杂志社副社长。 曾默躬,男,书画篆刻艺术家,又称墨公、默居士,四川成都人,生于1880年,卒于1961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诗文、会书法、精篆刻、善绘画、懂医术、高鉴赏。据传,着有医论医案数十卷,书画作品大多散失于“文化大*”期间,尚有近四百方印分三卷遗留存世。艺术界有张正恒撰文《印艺臻化境,涵盖古与今--介绍曾默躬老师的印艺》、邓代昆撰文《匠大不斫 自然为归--艺林巨子曾默躬印 曾默躬篆刻艺》、陈沫吾撰文《朴拙高古,一代宗师 --曾默躬先生的篆刻艺术印象》等。关于曾默躬的篆刻艺术成就,当年齐白石在题《门人罗祥止印谱》中就有过评语:“今之刻印者,惟有曾默躬删除古人一切习气而自立……成都曾默躬为余神交友。”这里的所谓“删除古人一切习气”,是指摒弃传统印章中那些毫无生气的陈旧作风,而非拒绝对优秀传统的汲取。齐白石并不认识曾默躬,曾氏不守成法的篆刻创新,正暗合齐白石的艺术理念与兴趣,所以他说“为余神交友。” 印农,本名赵远强,字印农、印浓,别号大雨,祖籍山东,19年生于北京。书法篆刻家,印石鉴定专家,寄居设计调整专家、风水掌纹学专家、古文化专家、诗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理事创会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工委会特聘书法篆刻教授、北京艺术博物馆特聘发展顾问研究员、国内数家大型企业风水顾问,世界最大印章“天下第一玺”首创人、组合印独创人。印农幼承家学,其书法篆刻作品多为社会名流及博物馆珍藏。除精工书画治印外,还长期从事环境景观与家居设计的策划研究工作,并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将玄奥深邃的传统理论化繁存精地深入于现实生活中而得以应用。印农提出了和谐家居的新理念,倡导人文家居的合理性与共溶性。同时,印农还提出了和谐家居的五大组成要素,即“绿色的环境,环保的建材,健康的装修,时尚有度的装饰,和谐合理的家居布排”.还从事传统风水理论研究及住宅企业风水布局,曾先后受邀为内地和海外多家企业进行现场勘查或风水布局。1990年,拜中国佛教协会副*上明下旸*师为师,并先后得到真禅*师、昌明*师等多位名师指点,受印度密宗大师巴沽拉仁波切亲赐法名“愿望金刚”. 自1992年出版篆刻专辑《赵远强组合篆刻》又名《佛说阿弥陀经组合印》,至今已有多部专着出版,并为国家图书馆收藏。先后着有《中国印》(原名《中国玺印发展史上下部》)、《篆刻基础》、《篆刻初步十八讲》、《篆刻学讲义》等专业着作。 陈明德,字千石,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书法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成都书院客座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0:30
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20:30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意思是说,书信契约之类的东西有了假货以后,才有了印玺,印玺的作用就是“检奸萌”,所以又称为“印信”。因为石头刻制出来的文字或图形像指纹一样,随机特点很多,很难仿制得一丝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