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0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52
雅俗之别
重雅轻俗,严雅俗之辩,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什么样的是雅,什么样的是俗?却从来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甚至不同的人物,都会有不同的雅俗观。
从本源上讲,雅俗间的区别,跟先秦的 “君子”“小人”之别关系甚为密切。君子与小人,是就人的品性进行划分,而雅俗的区别则注重点在人的情趣上。孔子骂人,就径呼之为“小人”,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含义,主要指受过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而也跟那些无德之人被并称为“小人”,这样的划分方式,带有儒学伦理文化的色彩,但对后世中国的文化心理影响至为深远。从东汉直到魏晋时期,士族兴起,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的标准,对人品的要求最为关注。于是品评人物,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带有*意义的活动,当曹操被评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时,他本人即大为高兴。刘备听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尔”时,因为担心曹操看透了他的心思,竟至于手足无措,筷子落地。在名士追求玄远之旨的风气驱动下,魏晋时评人,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清”“浊”论人,若被许有“清气”,有“清神”,能“清谈”,那么,就有资格入“清流”,成为上流社会中受人尊重之人,否则,若有“浊气”,则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不会被上层“清流”接受。这其实是在气质层面的雅俗意识。
由于最初的雅俗之别,就已经把 “义”和“利”牵扯进去了。因此,后世在论雅俗之别时,义利态度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重义之士,即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在以农为本的思想下,重农轻商在封建社会保持着其一惯性地位,因而,以谋利为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被视为俗举。唐代科举考试中,商家子弟跟市井之徒一样,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白居易还专门为这些写过文章,为之鸣不平,但并不能动摇传统的社会基础。宋代时,城市经济不断发达,商业活动也越来越繁荣,雅俗之辩也日益激烈。宋代戏曲《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对儒生爱上唱戏女进行嘲讽,很能说明问题。而且,雅俗之别,还促使宋代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正统文人,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不断地对当时新起的俗文化样式进行排斥和打压,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雅”文化树立标准,希望借“圈定”雅文化以达到与俗文化相区别的目的。结果导致“雅”文化因受到禁锢而日益僵化并衰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52
二人转俗不俗,连骂街都有,但全国人民都爱看,俗到头了这就是雅。昆曲雅不雅,一句词里有八个典故,都是前清的秀才们捧着字典才能看明白,雅到了头,没人看了,就是俗。
记住大俗就是大雅,大雅就是大俗,辩证嘛。听相声长学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53
无所谓的俗与雅 而在于你的自己的感觉
只是在文字发明的时候,有人把某件事情作用在他身上的感觉就叫做俗,令一件事情叫做雅,没必要把别人规定好的俗与雅加到你直接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人1分钟内都有千变万化的思想变化,你又何必拿别人千变万化的俗与雅来固定你自己都不能确定的千变万化呢?
当然,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在江湖之中人不是高僧,江湖中的人还要面对种种恩怨,就有了千变万化的思想,于是就有了每个江湖中自己的俗与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53
欣赏的角度 角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既然是艺术 就没有雅俗之分 毕竟 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
只是看你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平常人很觉得交响乐就是雅,口水歌就是俗
其实如果你的价值观没有一定的规格
就没有雅和俗或艺术优和劣的标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54
俗人看谁都俗,雅人看谁都雅..
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男人的胸怀都是被委屈撑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