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21:46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做到: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能否成为一个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第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就是有名的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该定律认为,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要高;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第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注意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必须提出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第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 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