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边有什么姓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6:5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55

姓氏知多少

三百多年来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的*移民,究竟曾把多少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姓氏,漂洋过海带来了?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凡是*上有的姓氏,便统统都有,一个也不少。

*四十二、三年间,省文献会曾经做了一次有关姓氏的调查,实际上做得并不完全,桃园、云林、台东、高雄等四个县便未曾调查到。如果把这四个县市的调查,结果也列入,相信自中国*流传到来的姓氏,绝不会仅仅只有七百三十七之数。

最近,省文献会又跟省文复会等单位合作,再一次展开对姓氏的调查统计工作。这次,该会把调查的对象深入到每一个乡村,相信将来的所得,必定更为精确;所发现的姓氏的总数,也必定更为惊人。

据省文献会表示,二十多年前所调查出来的七百三十七个姓氏中,有绝大多数在户数上是绝无仅有的,像工、化、礼、甲等一百三十九个姓氏中,便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而本文曾经提到过的粘姓,虽然户数不算多,在全省所有的姓氏顺序中却高列第一百三十二个姓,充分显现中华民族各姓氏家族在岛上无远弗届的繁衍情形。

在所有的七百多个姓氏中,稀有的姓氏占了绝大多数,那么,的主要姓氏又是哪几个?

省文献会也曾统计出地区的一丰个大姓,依次序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曾、洪、邱、周、叶、廖、徐、庄、苏、江、何、萧、罗、吕、高、彭、朱、詹、胡、简、沈、施、柯、卢、余、翁、潘、游、魏、颜、梁、赵、苏、方、孙、钟、戴、杜、连、宋、邓、曹、侯、温、傅、蓝、姜、冯、白、涂、蒋、姚、丁、童、黎、金、韩、钱、夏、袁、倪、阮、柳、毛、骆。

这一百个在地区人多势众的姓氏,在一水相隔的闽、粤地区,实际上也早已枝叶繁盛,因此,他们在的盛况,可以视为闽粤地区的延长,实在不足为奇。

过去在福建地区,有一句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俗语,那就是“陈林半天下”,用以形容长时以来陈姓与林姓在当地口旺丁繁,子孙茂盛的情形。现在,把这句俗语拿来用在岛上,毫无疑问也恰如其分,因为事实摆在眼前,陈林一直都是的第一第二大姓,依照 省文献会的统计,在全省的人口中,陈姓的占有百分之十一强,林姓占有百分之八强,几科每五个人当中,便有一个姓陈姓林的。这种现象,说是“半天下”虽然夸大了些,但其人多势众,却是有目共睹的。

“陈林半天下”的现象,很显然早已从*的闽粤地区,延续到了宝岛。

除了陈、林二姓,为首的其余八个姓氏,在全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根据文献会统计,依次是这样的:黄姓占百分之六强,张姓占百分之五强,李姓占百分之四强,王姓和吴姓各占百分之四弱,桧、刘、杨三姓则各占百分之三弱。

由此可见,在所有的居民中,上述十个姓氏的子孙,总共占了一半以上,这种情形,正好 跟闽、粤一带一模一样,所以难怪有人会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是闽、粤地区的翻版。

以上,是省文献会在*四十二、三年间所调查的情形。现在,事隔二十多个年头,由于*各省人士的不断迁入,情形当然也会有所不同,数年前,目前业已去世的省文献会委员陈绍馨先生 ,曾经把人寿保险公司的一百余万张劳工保险卡片做了一番整理。结果统计出了九百多个不同姓氏。陈绍馨先生去世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傅瑞德,继承陈氏遗志,不断调查,不断搜集,又曾把的姓氏总数增加到一千零二十七个。其实,如果再进一步研究,我们还可以印证出这样一个具体的事实——*上所有的姓氏,必定会有;在*上人多势众的姓氏,在上一样是人口鼎盛。

根据李济博士在其所著“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明代各姓人物统计的结果,明代的十个大姓,依序为王、陈、张、刘、郭、吴、杨、李、胡、朱。此外,清代也有所谓全国五大姓,指的是陈、李、张、黄、何。这些长时以来称盛于*各省的姓氏中,王、陈、张、刘、吴、李等姓,也向来在名列为首的十个大姓氏。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这无疑又是一个铁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8:13

百家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9:48

郑 郑在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1:39

姓氏19个——多数源自* 百家姓占96%
引语 昨日,媒体报道,两岸华人姓氏8000多个,但两岸的前十大姓氏排列却大相径庭,除此之外,一些罕见的“怪姓”及少数民族的特殊姓名均有其典故。
据传,秦始皇统治期间,有五名刺客联手刺杀秦始皇,但任务失败后逃难他乡,为了隐姓埋名,五人依年纪辈分改姓“第一”到“第五”。至今,仍有七个人姓“第五”,而“第一”到“第五”的后代在*还有,推测可能是秦朝刺客的后代。
姓氏绝大多数传承自*,虽与海峡彼岸的闽粤遥遥相望,仍旧承袭了汉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命名逻辑。
十大主流:陈姓宗族甲
300年来,络绎不绝的移民潮,使闽粤地区“陈林半天下”的俗谚,跟着飘洋过海来到。
根据台“内政部”最新统计,前十大姓氏为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占总人口数一半以上;其中陈姓宗族高达总人口数的1/10。相较于27年前出版的《姓氏堂号考》,前十大姓氏完全没变,若范围扩大到前百大姓氏,则“伍”姓取代“倪”姓挤入前百大。
前十大姓氏在全台25个县市的区域分布,除宜兰县、云林县第一大姓为林之外,其余皆是陈姓天下,以台北县最多,其次是台北市,紧接着台中县、桃园县、高雄市、彰化县、高雄县、台南县等。
随着来台移民拓垦,同姓宗族习惯定居在同一地点,互相照应。《稀姓的祖籍与姓氏分布》一书指出,澎县七美夏氏、高县大寮张简氏,高达九成为单一姓氏居多。另外,云林台西丁氏、南县下营姜氏、澎湖马公高氏、高县桥头凌氏,占八成以上的居民是同姓。
统计发现,姓氏总数有19个之多,前一百大姓占总人口数96%,主流之外的稀有姓、外来姓人数虽少,却有近千种之多。
妥协换姓:双姓背后故事多
这些稀有姓,有的是日据时代实施户口登记时的笔误,包括萧写成“烧”,邓写成“订”;到了皇民化运动时期,为了区分日本人与人,不让民间有复姓,还将原姓“欧阳”的澎湖人改姓“欧”,金门县因鞭长莫及,欧阳姓得以保留原姓。
“内政部”资料显示,前五大复姓是张简、欧阳、陈黄、范姜、张陈,占总人口数0.13%,分布县市以高雄县最多,其次是桃园县、连江县、金门县。各姓渊源研究学会理事长林瑶棋指出,“内政部”将双姓与复姓混合统计,欧阳、司徒、公孙是复姓,张简、范姜等“双姓”,寻根溯源这些双姓背后多有一段争取姓氏继承权或纪念感恩的故事。
举“张廖”为例,是因一位张姓汉子逃难到福建诏安,入赘给廖姓房东的女儿,只生下一男,子嗣继承成为争议,经双方多次谈判才达成共识,决定儿子生前姓廖,但死后墓碑要刻姓张。也因此,有人参加廖姓故友的告别式时,到了会场却找不到廖家办丧事,看到照片才错愕不已。
林瑶棋又举沙鹿光田医院的家族姓“王刘”的例子,是因为老院长的祖母嫁给刘姓丈夫,怀孕时夫婿身亡,又改嫁给龙井乡王姓长工,两三个月后小孩呱呱落地,为纪念亡夫,就将孩子改姓为王刘。
桃园中坜还有个“庄吴”家族,是日据时期有一家人从中坜往龙潭山区逃难途中,因人数太多遗弃小女孩,这个小女孩被一位吴姓未婚小姐领养,长大后嫁给中坜庄姓,为求感恩图报,就把下一代改姓庄吴。
林瑶棋说,早年改姓是家常便饭,入赘就改姓,长工、婢女跟着老板同姓,甚至有人因赌输而改姓,例如“郑潘”这个双姓,据传是郑姓与潘姓男子两人打赌,潘姓愿赌服输只好冠上郑姓。
外籍归化:新移民姓氏奇特
随着外省籍移民的凋零,外来移民归化每年增加六千多件,为注入新血液,以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居多。*指出,这些外来姓氏多为译音,如“琴”、“团”、“亮”、“目”等。
据“内政部户政司”统计,归化省籍的外籍配偶,从1987年到2005年5月总共达31327人,若加上外籍人士,有32883人之多;平均每年外籍归化约六千件,还有11万多人居留,等候取得省籍。
借用法国社会学家Alain Touraine的观点,“姓氏”这个符号不是自然诞生的,而是争取来的权利;姓氏不单单是传承符号,或者是认祖归宗,而是群众争夺历史性的结果!
还我姓氏:原住民正名运动
早期原住民的命名权不在自己手中,日据前原住民的汉姓,大多由户政人员随便翻书“赐姓”。抗战胜利后,又三个月内改为汉姓。
纪录片工作者Mayaw Biho说,兰屿达悟族的命名习惯“转个弯”,例如兰屿知名作家夏曼·蓝波安,夏曼并不是姓氏,而是父亲的意思,蓝波安是儿子的名字,这如同间接告知对方,他是蓝波安的父亲。
又比如赛夏族有其自成一格的命名系统,太阳、湖泊、螃蟹、酒芎、大豆、狮子等十四大图腾氏族,却被强制用汉字写成日、湖、谢、芎、风、豆、狮等姓氏。
二十年前原住民展开的正名运动,促成1995年通过原住民“姓名条例修正案”,让原住民得申请回复传统姓名。不过,据“行政院”的资料,原住民总共44万人,至今却只有850人改名。更离谱的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自作主张,直到现在,兰屿达悟族仍有“林蚂蚁”、“蔡小鸟”、“王瓦斯”的名字。
Mayaw Biho说,原住民知识分子鼓励族人改名,但由于受到汉族主流文化的影响,原住民教师回复传统姓名后,却面临有些家长不愿子女让“番仔”教课,宁可换班,60名担任公职的原住民人只好换回汉姓。
刺秦的后裔?全台有7人姓“第五”
导报讯 据台媒报道, 全台目前仅有七位姓“第五”姓氏的人,这种特殊的姓氏据说与古代刺秦后裔有关,但“第五”家的人对此予以否认。
据媒体报道,目前在台北市文山区的“第五”家族由爸爸“第五洁”担任户长,有21男;儿子娶妻生子,生下2男1女,孙子辈多为六七岁。在台唯一的“第五”家族嫡系共有7人,但他们个性都非常低调,第二、三代都坚持名字不曝光。
“第五”大姊对传闻的说法颇不以为然。她说,“第五”姓氏缘自春秋战国,三家分晋,当时他们的祖先是一位军师,共有8个儿子,后来为儿子封地,依其顺序作为姓氏,并不是什么刺秦逃难改姓的,而“第五”祖先还有很杰出的表现,像东汉郑玄的老师就是第五元先祖。
在台“第五”家族虽然低调,但对家族历史的考究显然是有准备的,随时能够琅琅上口,家族大姊表示,他们的祖籍是陕西旬邑人,为了寻根探源,第五洁在1995年退休后曾赴故乡探亲。但祖谱几乎丧失,找不到源头,非常可惜,现在*还有200多户是同宗,人并不多。
第五洁当初随*撤退赴台,正值兵荒马乱,却坚持“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不因为姓氏特殊而在户籍重新登记时改姓。倒是娶了太太后,外界尊称其太太为“第五”太太,常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第五洁实在太“厉害”了,太太还排到第五位,让这位已自“立*”退休,人称“邱阿姨”的“第五”太太很是尴尬。
由于姓氏特殊,也给家族第二代的子女在就学及工作上带来一些特别的回忆,“第五”大小姐说,从小念书,他们姐弟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只因姓氏特殊,几乎每位老师及同学都认识。长大后工作,她几乎不必用到什么名片,不管公司同仁或对外客户,只要说到“第五”就一定是指她,绝对不会出错;几代以来家人都是取单名的“第五”第二代独子则说,在一般社交场合,除非必要,他一定不会讲姓名或发名片,因为他必须费尽口舌解释半天,真的很累,所以他有选择性告知别人。三个子女年纪还小,可能还未碰到姓氏带来的困扰,不过未来的遭遇可能也与他一样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