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3:58
共8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2-17 11:20
1、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2、2020年12月,随着“太极拳”和“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的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懂视网 时间:2023-02-07 15:47
1、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2、2020年12月,随着“太极拳”和“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的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2:55
非遗文化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名词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并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世世代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包括口头传统习语、风俗表演、民俗活动、节庆礼仪、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各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等等这些都是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空间。
正是因为有这些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使得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4:13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甚至“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当地*的助推,使得申遗工作变成了本地的广告、旅游的宣传、增值的途径。更有甚者,“非遗”的申报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商品化的过程、去神圣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没有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多少人会从文化本位上关注“非遗”?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今天后人的作用,失却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特别是今天看到的“非遗”,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5:48
非遗”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 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 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 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 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7:39
既然理论你不明白,那么就记住它的特性就行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另外,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文化遗产”是指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一般理解即为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重点在于“民族”二字。比如,中国的端午节等一些节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浓厚的中华色彩。
而“非物质”就理解一般只通过人类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就行了,还是端午节这个例子,端午节这个节日是由国人在特定日子的一些活动来传承的。
这样说,不知道你能明白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9:47
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2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0:53
非遗就叫非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