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3: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1:44
幼儿教师以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身份,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幼儿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剧,幼儿教师的身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自身健康生活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幼儿认识活动是具体形象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是无意的,并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因而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仅不可能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且还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幼儿教师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克服角色冲突。
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是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社会对幼儿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幼儿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幼儿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幼儿教师只有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在亲身体验接受中用它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最终自觉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时,其职业角色才算真正形成。要树立起正确的角色观,有效克服角色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失调,关键有赖于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自身的角色认识,并不断在角色认同中提升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坚定信念。一方面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尚,幼儿园内人尽其才的环境,是影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幼儿教师深刻认识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亲身体验作为幼儿教师的荣誉与自豪则是主观因素。幼儿教师要注意通过广泛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兴趣,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大胆破除传统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期待。只有这样幼儿教师在扮演职业角色过程中才可能做到“心随所欲不逾矩”,才可能有效避免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内耗,保持教育者应有的公正、谦逊、热情、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克服认知偏差。
幼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幼儿是一种需要发展而且也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即强调以幼儿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幼儿服务。这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幼儿的个性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尊重和热爱儿童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公正平等地对待幼儿的一切行为,包括他们的缺点和过失。这不仅是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上的要求,而且是对幼儿教师道德修养上的要求。
(3) 幼儿教师扮好职业角色,搞好师生关系,使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动因。
幼儿教育是一种凝聚着幼儿教师心血的充满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真正成功的教育必然熔铸了教师的理想信念、聪明才智和意志情感等精神特质,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写照。具有良好成就动机的幼儿教师,总是通过完成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来赢得肯定,以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幼儿教师要想有效缓解因动机冲突带来的心理挫折,一方面有赖于社会不断从思想观念到制度保障等各个层面完善幼儿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幼儿教师自身襟怀坦白地正视动机冲突的存在。身为幼儿教师要能扮好自我定向的学习者的角色,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促使自己向专家学者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此外,幼儿教师应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情绪,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方法。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找个朋友尽情地倾诉等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