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0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23: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既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又要兼具广泛性和社会成员认同性,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具体说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真为魂
这里的真,可以理解为真理、真实。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以真为魂的内涵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按照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来进行。首先,要引导人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理论源于实践,要善于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出新的精神因子,提炼出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理念及精神。以真为魂的内涵之二,就是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应当真实地反映现阶段我国的实际。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一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文化,必须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一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要从基本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抓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和精神境界,注意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对*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倡导带头实践社会主义、*主义道德,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先进性应始终成为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二、以人为本
一定社会的发展围绕着什么样的中心和目的而展开,体现着该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社会的治理理念,决定了相应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中国*党人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社会历史规律也就是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统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以人为本也应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说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必须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人性关怀,表现人的尊严,弘扬人文精神,要坚决摒弃把人作为工具与手段的“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倾向,反对轻视人、蔑视人、奴役人的错误观念与风气。马克思说过,文化的实质和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和”文化仍然是可以借鉴和吸收的重要资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强调的是*,是斗争。而今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应发生变化。特别是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利益矛盾成为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特点和突出表现。我国社会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甚至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紧迫课题。因此,吸取中国“和”文化的智慧,通过多种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氛围和社会氛围,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贵的共识,确立以和谐为归依的道德评判体系,应当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强调“以和为贵”,并非排斥矛盾与斗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同”是不一样的,讲“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以“和”是包含差异、承认矛盾乃至斗争的,并且“和”是有条件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23:22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多样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志走进人民的基础。只有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才会与之成为朋友。只有走进别人的人,别人才能与之交流思想。只有了解别人的人,别人才能与之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其次要珍惜人。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和思想。这是我们了解人民的基石。生命是文化的载体,是知识的架构,同样也是启迪文明的步履。生命只有在实践的步履中,才能体现价值;只有在价值的累积中,才能升华思想。
二、要立足实际,走进生活
**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充分说明了实践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的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文化能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实际的认知程度。一个不懂文化实践的人,他是一个徒有其表的人。一个不懂得实践文化的人,他是一个呆板的人。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走进生活。一种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它是一种有号召力的文化。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容的文化,它是一种有信仰力的文化。犹如磐石,风雨无阻。
三、要有方向性、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任何文化的建设都需要一定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方向,那就是用最无聊的方式在浪费时间。人没有方向不知,树没有方向不直,风没有方向不善,水没有方向不敬,船没有方向不走,路没有方向不明。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建设的方向性、目的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每一个时期都有它固有的核心文化体系即公共价值观。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发展,那是因为公共价值体系搭建的好,能够充分尊重人、了解人、实现人,从而发展人。人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公共信仰力和文化体系的科学程度。一个好的文化体系,它是宽松的,自由的,更是兼容并蓄的。在它的建构里,文明就是相互的尊重,相互的支持和相互的热爱。在它的建构里,一切有利于生命发展的勾勒,都是开放的,信任的和相互依存的。
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人民为宗旨
任何的价值体系都来源于实践而服务于实践,文化也是如此。只有科学的文化*,才能培养出拔萃的人才。只有科学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的发展的人,才能更好的实践科学的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实,实事求是。以服务人民导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让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