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58
为加强财政投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应运而生的山西省财政厅投资评审中心,在2000年-2003年3年间,先后评审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环保、行政、交通、电力等各个方面的项目241个,完成评审金额143.9亿元,净审减不合理资金7.33亿元,净核减率6%,节约财政资金4.88亿元。这一把有限的财政投资投入到无限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的“绩效财政”,让“暗箱操作”的违规财政投资无处藏身,被人们誉为“阳光下的财政投资”。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虽说节约的着力点是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但财政投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约点”。放大这个“节约点”的功能和效应,不仅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持久开展,更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建设“绩效财政”的极端重要性,才能不断增加财政投资评审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透明度,用好用足财政投资的每一分钱,获得“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财政投资超值回报。
“绩效财政”要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就应全权负责财政性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决算的审查,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评估、咨询,财政性投资项目招标标底的编制、评审、工程采购。通过对财政投资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进行科学分析,判定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及时调整、优化、盘活财政投资。只有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财政投资,才能充分发挥“绩效财政”的强有力*功能,以经济杠杆手段避免“一窝蜂乱上项目”的重复建设,根治牺牲环境逐效益的“短视症”,从而全面打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厚实基础。
“绩效财政”要成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的有力抓手,就要建立健全“先评审,后拨付”、“先评审,后批复”的财政投资机制。曾几何时,极个别地方不是从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出发,实事求是选项目,量力而行立项目,通过正常的审批程序来获得财政投资;而是抱着“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白要谁不要,不要是傻瓜”的不正常心态,一味痴迷于跑“部”“钱”进的邪门歪道,以未经科学论证的“可行性项目”为幌子,挖空心思哄骗财政投资。极个别地方采取非正常手段立项要钱的屡屡得手,不仅暴露出了传统财政投资管理*的“短处”,更重要的是败坏了党风、政风,使一些干部陷入了*的泥潭难以自拔。要斩断极个别手握财政投资大权的干部的“权力寻租”后路,避免“项目开工了,干部入狱了”的怪现状,“绩效财政”不啻为一味药到病除的“猛药”。
“绩效财政”要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应在“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招标”的更科学、更严格、更公开的运行机制上很下工夫。要知道,财政收入都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创造的,是亿万纳税人对国家的奉献和回报。故而,只有用好用足财政投资的每一分钱,才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也才能实打实地造福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只要尽职尽责把好财政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每一道关口,才能做到审批前对申报项目了如指掌,审批中对申报项目详尽审查,审批后对申报项目追踪监督,最大限度地杜绝财政资金的跑、冒、滴、露,保证每一分财政投资都用到所申报的项目上。
节约型社会呼唤“绩效财政”;“绩效财政”打造节约型社会。这一相辅相成的和谐共振,定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