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附和技巧 ——点头、“换名话说““引用”技巧生活中我们最讨厌那种随意否定别人的人了,你认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他们说“瞎讲“”乱讲“”根本就不是你说的这个样子“。一般来说,听到别人否定的话,我们也就没有心思往下讲了,同理啊,如果我们随意否定人家的话,人家当然也不愿意往下讲。我们更乐意自己说的话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如果对方讲的时间稍微长了点,我们可以用“点头“表示认可。如果对方停顿下来,那么我们可以说”换句话说,你刚才说的……“表示我们认真倾听对话的说话并且表达自己的理解程度。当然了,如果是更为深入的交谈,那么我们就可以引用对方在二、三十分钟前说过的话,表示我们一直专心地听对方说话啊,这是一种尊敬的态度,说话的人很受用。
理解对方的努力,重点在于提出对方最辛苦的地方的问题我的一个闺蜜的老公是学校的老师,在学校里负责教研组又当班主任,在家忙家务活又督促孩子作业,可以说,他的生活忙碌又辛苦了。每次我们几个女孩子去他家,都跟他说:“x老师,你辛苦了。”他就会露出一脸的笑容,一边羞怯地说:“不辛苦不辛苦”,一边给招呼我们茶水了。如此一来,大家的关系也就是融洽了。一般来说,一个人只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最在意的地方,如果获得成就,那么是值得骄傲的事,如果没有,那么你在聊天时看见他的努力,他的心里也会因此而欣慰。那么,他当然愿意敞开心扉和你聊天了。
缺乏对方的相关信息是无法提出优质问题。看过开头关于我的尴尬往事,我想你们能够了解在不熟悉对方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有一些问题不仅会问得冒昧,甚至是使得对方不愉快,更关键的是你也提不出什么优质的问题啊。凡是人都有缺点和优点,但是我们与人交往,更多是学习人家的优点。因此,在两个人见面前收集对方的喜好、兴趣、最擅长的事和最喜欢谈论的话题等信息,那么见面时,你就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对方也有兴趣的话题聊了。除非你是心理医师,否则不要轻易谈论对方的创伤和不愉快的经历
“随便问问”——没什么意义却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生活中总是会在不同的场合遇见,电梯口、厕所、饮水室、站台等。这种短促的相遇不适合深入的聊天,但是不说话又要尴尬,这个时候最好“随便问问”一些话题。中国人常问就是“你吃了吗““下班啦”“你回来啦”等等这样的问题。
利用肢体语言缩短距离。以前蔡澜等人组织了一档节目叫做《今夜不设防》,邀请的嘉宾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气氛相当的放松,酒喝得越多,嘉宾的爆料就会越多。最经典就是采访张国荣那一期,节目里的四个人坐得很近,又不时地碰杯,张国荣显得很随意、真诚、大方,还爆出了第一次失身的时间。这个方式就是通过肢体语言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目的是可以更深入地把一些话题聊透了,聊到点子上了。这招我们也是可以学,如果遇到我们想深入聊天的人,那么请他吃饭喝点小酒就可以深入地提出一些问题啦。
具体而言是什么事呢?著名的建筑家林徽因一生中受到很多男性朋友的爱慕,但是她的女性缘并不好。我看过一个记录,一个家庭妇女说林徽因非常的高傲,根本不屑和她拉家常。汗!换成是我,我也不愿意。拉家常通常是生活里非常琐碎的事,容易有口舌之争。以林徽因的才学把时间花在拉家常上面,哪有后来的成就呢?这个事提醒我们和优秀的人聊天,不要过于琐碎,不要问对方专业以外的问题。但是,当两个人的谈话都是高屋建瓴,或者已经玄之又玄了,那么此时你就可以问一句:“具体而言是什么呢“?一句话就能把问题拉回现实。最好的对话是抽象与具体之间反复地进行,太具体则等同于拉家常无趣,太抽象则不容易理解,因此会聊天的都是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
随机应变——根据对方的变化发问。斋藤孝认为,人们总是喜欢述说自己戏剧性变化的事迹。因此,当我们遇见优秀的人,对他们有一定了解时,我们想要打开话题,那么就可以从对方戏剧性变化的地方说起。比如,我们可以问:“去年说过的话,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或者直接问:“你在哪里有一个质的飞跃,能说说具体的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