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解释: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一直闲居在沙丘城内。诗词名称:《沙丘城下寄杜甫》。本名:李白。别称: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长安元年(701年)。去世时间:宝应元年(762年)。去世地:江南西道宣州(今安徽宣州)。墓葬地:当涂青山西麓。主要作品:《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等。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信仰:道教。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我来竟何事”的详细介绍:
一、《沙丘城下寄杜甫》的全文 点此查看《沙丘城下寄杜甫》的详细内容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二、赏析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以浓郁的诗味。 首联“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颔联“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颈联“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尾联“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三、译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一直闲居在沙丘城内。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无心痛饮酣醉,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四、李白其他诗词
《望天门山》、《蜀道难》、《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早发白帝城》。五、注解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鲁,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六、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