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2年第12期
文/本刊记者 刘 辉
一个地方全方位发展,贵在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改革并取得实效,重庆涪陵一个小镇却能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一片沃土,成为重庆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示范镇之一,体现的是当地执政者锐意进取、胸怀民生的公仆情怀。本刊关注涪陵义和镇,剖析的是该镇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示范意义,带给我们的是扑面而来的执政新风。
10月初,重庆涪陵义和镇传来喜讯——
该镇2012年上半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20.8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25 %;乡镇工业总产值5.72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82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9.7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76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3 %。
其实,这只是该镇一个小小的惊喜,更重要的是,该镇近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重庆社科院专家、重庆大学副校长陈德敏教授如是评价:如果每个乡镇都像涪陵义和一样稳步快速发展,那么,重庆的富民兴渝战略会很快实现。
采访中,记者发现,义和镇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验,不仅把发展城乡经济和人文治理相结合,还把民生与环境改善作为重头。该镇党委书记黎兴平认为,越是注重民生,经济发展越快速,产业的生命力越强大。
那么,义和镇是如何胸怀民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
民生理念:让百姓感受村庄里的都市
大道宽敞洁净,巴渝新居里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田间农作物阡陌从横、百姓悠闲农作……这是记者义和镇的感受。
“让百姓生活舒适,让他们真切感受家乡的舒适与恬静,这是义和镇历届领导秉承的理念,所以,对干部的要求是‘忠党爱民、守岗创业、强基固本、乘势而为’,对城乡建成则提出把义和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义和镇党委书记黎兴平告诉记者,正因如此,该镇围绕“涪陵的边区、新城的园区、长江的岸区、黄草山的腹区、水磨滩的核心区、高速公路的出口区”六大特有的区位优势,按照“十百千万亿”的工作思路,提出“发展经济出新品、城乡统筹出精品、农业园区出极品、构建和谐出作品”,把义和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江南风情小城市。
如何让义和成为山水园林城市?
首先是让人有外在感受。
据了解,义和镇结合涪陵全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做好集镇发展规划。着力转变街道与楼房、楼房与楼房之间绿化带欠缺现状,大兴“绿化”之风,建设“林中有街、街中有林,林中有房、房中有林,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园林小城。
新区开发将与老街改造相结合,大力吸引高资质开发商参与投建,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居住区;结合建设用地复垦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户到集镇集中安置。
“今年,义和镇利用建设用地复垦,推进新村建设。”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静秋介绍,今年该镇将推进石堡村、高峰村、黄草村、石岭村,机房村等第二批建设用地复垦,全面展开该镇第三批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今年11月前,实施新村建设1000户。通过拆除旧房集中建设新居,让村民可以享受新农村的公共资源。
高起点打造核心区,作为义和镇“名片”的金科现代农业园建设势头强劲,累计投资4.5亿元,流转土地8058亩,顺利启动了金科园区1.5万亩发展规划修编;园区内儿童乐园、五星级农家乐、湿地公园、精品园、百果园等项目相继开工;“开心农场”和休闲场所(T3渔庄)顺利竣工并投入运营;300万株绿化苗木的育苗工作已顺利完成;与涪陵中心医院正式签订了康复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配置床位5000张。
随着仙马桥湖畔、小西湖水体、御鹤公园、巴渝风情一条街等重点项目建设,义和镇逐步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有着山水园林特色的休闲小城。一个城市的建设,除了外在的美丽,还要有支撑城市的内核,那么,义和的内核如何体现呢?
据了解, 义和镇提出的的“十百千万亿”工作思路,其实就是城市的内核。
“十”指的是建成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集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小城市,“百”就是形成“三纵二横”的100公里级大通道网络骨架,“千”则是建成8000户巴渝民居工程,地方财政收入保6000万元争8000万元,“万”就是实现万亩船舶基地、万亩苗木基地、万亩林下经济、万亩经果林示范基地、万亩蔬菜基地、万亩养殖基地、万亩小城用地规划、万名产业工人‘“亿”是每年固定资产投入过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亿以上。
为实现这些目标,该镇采取的措施则是三进三促。
义和镇党委书记黎兴平介绍说,“三进三促”即通过把城里人引进来,促人气旺起来,把企业家请进来,促腰包鼓起来,把文化人聘进来,促素质好起来,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对外开放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彰显特色。
民生项目:让居民生活生产条件越来越好
义和镇把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充分整合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全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过去五年,义和镇全面完成了李渡工业园区环二路至金科支线A段道路建设,实现了义和与李渡新城区环二路的全线贯通。
目前,镇内金科大道B段、中科大道A、B、C段等道路已经顺利开工,同时将拓宽改造义(和)--大(山)路、义(和)--镇(安)路、镇(安)--大(柏)路,新建花桥--大柏树公路、金科现代农业园--大柏树--水磨滩快速通道、义和--大柏树--黄草山匝道和李渡--长寿沿江快速通道,形成“三纵二横” 的百公里级大通道网络骨架。
该镇以金科现代农业园的依托,积极发展以林下种养业为重点的股份合作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畜牧、渔业、蔬菜、林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由单一的种养模式向循环效率高、物质转化率高的多层次农业模式发展。
农田水利整治,高标准整治山坪塘300口,维修整治张家嘴、陈家湾小(二)型水库2座,新建大柏水厂1座,进一步结合国债项目投入,全面解决饮水问题,确保全镇群众喝上放心水。义和集镇天然气入户安装率达80%以上;新建农贸市场2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个,污水处理厂2个等配套设施,完善集镇功能。
今年,完成了全镇11个村,25个新村居民点的选址工作、招投标工作并与施工方签定了协议。25个居民点涉及农户892户,拟建居民点总面积101527平方米;新村建设上半年累计完成巴渝新居450户,占全年任务的95%;采取进居民点集中建设与零星散户分散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D级危房改造工作,上半年完成危改140户(含高峰村22户),占全年任务的82%;3个村(居)的办公场地建设主体工程完工。
民生统筹:农民“上班”无后顾之忧
义和镇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同样把民生放到了第一位。
2007年,该镇被确定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示范点,该镇以此为契机,组建谋划金科现代农业园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农业园区流转土地8058亩,累计完成投资4.38亿元,建成花卉苗木基地7600亩、苗木品种达180余个,成为渝东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知名的苗木产品供应商。年内培育小苗500万株,用于调整园区绿化苗木的种植结构,使园区已流转土地得以全面利用。依托园区成功举办的“涪陵乡村旅游季·金科菊花节”,接待游客达11.5万人次,揭开了涪陵乡村旅游大繁荣、大发展的序幕。
下面,我们就以金科现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蓝本进行剖析。
金科现代农业园从2007年开始建设,园区尤其在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乡村旅游等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园区实行承包经营制,土地入股合作制,龙头企业加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
土地流转增收,当地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大户,农民靠资金增收,目前形成“租金收入”的增收机制。仅此一项,园区每年要向农户兑现流转资金约500多万元。
农民除了租金收入,还像城里人一样“上班”增收。即到流转土地的企业或大户务工,形成“常年型+季节型+培训提升型”的增收机制。涉及村的富余劳动力有300余人在园区常年务工,有近800人在园区从事季节性用工,园区还通过组织部份劳动力培训,选拔优秀分子进入重庆金科、中科地产集团务工。通过园区输送劳动力每年务工支出达300多万元不等,实现人均收入8000-15000元。
经营增收方面,形成“公司+农户承包+专业大户+订单育苗”的增收机制。一是公司+农户承包经营分红机制。园区内所有花卉苗木种植由园区内有能力的老百姓承包经营,所得收益由公司与承包人按比例分红。(如园区内李敏、李文秀承包苗木种植2011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周东洋承包养鱼、养猪2011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二是公司+专业大户经营机制。园区内所有林下空地由公司无偿提供给农户种养殖(含大面积种蔬菜、榨菜、中草药、养鸡)。力争1年内培育10户以上种植养殖专业大户;三是公司+农户订单式育苗分红机制。面向园区群众和周边群众,订单式育苗,确保农民收益。
创业增收方面,形成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个体经济)的增收机制。公司大力倡导园区内农户创办微型企业,开展餐饮、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劳务、农副产品加工服务,并为农户微型企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增加农民收入。园区农民通过创办微型企业,个体经济预计实现收入100万元,人均收入5-10万元。
政策增收方面,形成园区平台+政策利用的增收机制。一是充分利用救灾济困政策增收,为“5.6风灾”灾民在老鹰堡修建了集中居民点。二是充分利用建设用地复垦政策增收,园区内完成对1700多户、700多亩建设用地复垦的基础工作。
民生执政:让百姓感受公仆新形象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快慢,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和谐相处,除了与当地执政者的正确决策外,还与执政者是否脚踏实地、亲民爱民密切相关。义和镇开展的“一抓五到八提高”,可以说把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执行力,从而达到亲民爱民演绎到了极致。
一抓即抓牢“一条主线”,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紧紧抓牢“创先争优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条主线,以“落实‘4355’书记工程”为载体,狠抓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打造“三日课堂”、组织赴外学习交流、办好村政论坛、开展读书自学活动等方式加强干部日常教育;通过实施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培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等提升干部服务管理能力;通过开展“学雷锋践承诺”、“双培双带”、“三项制度”、“一讲二评三公示”、“结对帮扶”等活动锤炼干部作风;通过用好驻村领导、驻村负责人、驻村干部、驻村部门和大学生村官,帮助村级组织谋划好的工作思路,实施“一村一品”富民强村特色项目,督促指导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最值得一提的是“五到”。全镇干部结合工作职责,深入群众最需要、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开展工作。到企业担当服务员、联络员、招商员,对重点企业实行“跟班式”服务,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到院坝,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听取群众呼声,了解村情民意,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到田间,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宣传实用科技知识,做好农经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到危险地,做好地质滑坡地带、建筑施工场所、交通道路及企业生产安全的隐患排查;到矛盾突出点,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着力化解信访积案、难案,及时发现并疏导新出现的问题和苗头。
“八个提高”即是自觉学习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能力、处理矛盾问题和维护稳定的驾驭能力、发展经济的创新能力、一心一意为民服务能力、拒腐防变廉洁从政能力、依法执政能力、社会服务管理综合能力、创先争优能力。
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战斗力和执行力。今年上半年,义和镇党委政府按照预定计划和安排,择优选拔了一批年轻中层干部充实到干部队伍当中,并实行了中层干部轮岗,不断充实和完善领导干部队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是因为这些方式,义和镇呈现出政通人和,经济建设稳步提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景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