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蒸饭成粥文言文答案】
文言文《》选自,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 仿佛志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 诣:拜访。 使:让。
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 进火:烧火。
委:丢开;舍弃。
箅:蒸食物用的竹屉。 釜:锅。
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 糜:比较稠的粥。 尔:你们。 识:记住。 俱:一起,都 更相:互相。 易:修整。
夺:失误、遗漏。 【翻译】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篇二:蒸饭成粥文言文答案】
【原文】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太丘问: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①,饭落釜②中 炊何不馏③?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④.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⑤,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编辑本段译文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篇三:蒸饭成粥文言文答案】
范文一:蒸饭成粥阅读答案
①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②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 “喂”。这一幕被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 出声来。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 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
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
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 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
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 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
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
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他
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坏?”
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马上把我的剩饭接过去倒在他碗 ⑨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虽然我泪眼模糊,但还是看清了他脸上的喜悦之色。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分)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 →→→ 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 同学们写的信给编辑→→ → 。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下面两句是关于“喂”吃饭动作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① 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 ② 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加浪线句子的含义。(4分)
5.如何理解“我”的转变? 阅读文章,你有什么收获?(4分)
1.我故意将舀有一勺盐的半碗饭留给“喂”吃;我终于接受了“喂”,并真诚留给他半碗饭。2.懂事: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善良: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宽容: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3.暗示人物心情的变化。表现出“喂”由开始寄人篱下的紧张、畏缩、压抑到后来得到“我”的认可和接纳的喜悦与满足。4.“笑”和“哽咽”表明因终于得到“我”的认可与接纳而产生的喜悦满足之情。也表现了“喂”的宽容与善良。
5.是“喂”的真诚善良和宽容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于是
“我”由称他“喂”到称他“哥”,表现了“我”内心的转变。
生活中,只要与人真诚相处,宽容待人,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原文地址:蒸饭成粥阅读答案
①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②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 “喂”。这一幕被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 出声来。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 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
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
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 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
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 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
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
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他
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坏?”
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马上把我的剩饭接过去倒在他碗 ⑨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虽然我泪眼模糊,但还是看清了他脸上的喜悦之色。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分)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 →→→ 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 同学们写的信给编辑→→ → 。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下面两句是关于“喂”吃饭动作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① 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 ② 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加浪线句子的含义。(4分)
5.如何理解“我”的转变? 阅读文章,你有什么收获?(4分)
1.我故意将舀有一勺盐的半碗饭留给“喂”吃;我终于接受了“喂”,并真诚留给他半碗饭。2.懂事: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善良: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宽容: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3.暗示人物心情的变化。表现出“喂”由开始寄人篱下的紧张、畏缩、压抑到后来得到“我”的认可和接纳的喜悦与满足。4.“笑”和“哽咽”表明因终于得到“我”的认可与接纳而产生的喜悦满足之情。也表现了“喂”的宽容与善良。
5.是“喂”的真诚善良和宽容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于是
“我”由称他“喂”到称他“哥”,表现了“我”内心的转变。
生活中,只要与人真诚相处,宽容待人,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 范文二:8答案:b。坐,这里是“犯罪、获罪”的意思。
9答案:c。(a,仪容举止典雅方正/为母守孝。b,清心寡欲/顾家,不一定是孝顺父母。d,和仁厚有关/说明张种的才能,与朝廷的关系。)
10答案:a,文中“以父忧去职”中“父忧”是“父亲去世”的意思。
11答案:(1)侯景叛乱的时候,张种侍奉自己的母亲往东逃奔,许久得以到达家乡。
(2)张种性格深沉虚静,而见识气量恢宏博大,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担任宰相的人才。
翻译:张种字士苗,吴郡人。祖父张辩,在宋朝任司空右长史。广州刺史。父亲张略,在梁朝任太子中庶子、临海太守。张种少年时性格淡泊安静,平日的仪容举止典雅方正,不随意与人交游,也不去拜访别人。张种出仕时任梁朝王府法曹,升任外兵参军,因父亲去世不担任官职。服丧期满,任中军宣城王王府主簿。张种当时年纪四十多岁,家中贫穷,请求任始丰县令,调入朝廷任命为中卫西昌侯府的西曹掾。当时武陵王任益州刺史,重新选择王府属吏,任用张种为征西东曹掾,张种以母亲年老推辞,给朝廷上书直言陈述自己的请求,被有司奏劾,张种获罪被罢免。
侯景叛乱的时候,张种侍奉自己的母亲往东逃奔,许久得以到达家乡。不久母亲去世,张种当时年纪五十岁,因哀伤过度而削瘦得很
厉害,又受战乱荒年的逼迫,没办法在当时下葬,服丧的时间虽然满了,而他的起居饮食,一直像在服丧。到侯景被平定后,司徒王僧辩把他的情况报告皇上,起用张种为贞威将军、治中从事史,并为他备办葬礼,安葬完了母亲,张种才除去丧服。
贞阳侯僭越登帝位,任命张种为廷尉卿、太子中庶子。敬帝即位,张种任散骑常侍,升任御史中丞,领前军将军。高祖接受禅让后,张种任太府卿。天嘉元年,任命为左民尚书。天嘉二年,暂时监理吴郡政事,接着征召回朝廷恢复本来官职。升任侍中,领步兵校尉,因为公事被免职,以平民身份代理太常卿,不久授给实职。废帝即位,加官尉领右军将军,尚未就任,改为领弘善宫卫尉,又领扬、东扬两个州的大中正。高宗即位,重新任用为都官尚书,领左骁骑将军,升任中书令、骁骑将军、中正的职务都依旧担任。因病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
张种性格深沉虚静,而见识气量恢宏博大,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担任宰相的人才。仆射徐陵曾上书朝廷直言让位给张种说:“臣张种胸怀深沉严密,文史知识丰富,是东南地方重要的优秀人才,朝廷亲信德才兼备之士,能实现大的事业,张种适合官居左丞相。”他为当时的人所推重就像这样。
张种为人仁厚宽恕寡欲,虽然历居显贵的官职,而家中产业屡次亏空,他终日安逸,不为此忧虑。太建初年,张种的女儿做了始兴王的妃子,因为他的住所偏僻简陋,特赐给住宅一处,又累次赐给无锡,嘉兴县的官职。张种曾在无锡看见有一个判了重罪的犯人关在狱中,天气寒冷,叫出来晒太阳,就丢失了这个犯人,世祖知道后大笑,而不深加责备。
范文三:一、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①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②(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参考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
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二、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 c 5、答案:a 6、答案:①(3分)以前我听说平原君很贤德,所以背弃魏王来救赵国,让平原君称心如意。②(3分)凭着我的身份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愿意要我
呢。③(4分)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的原因,只是由于有魏国存在啊。 【参考译文】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不出仕的贤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博者之中,一个是薛公,藏身在酒店里。公子很想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
人自己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私下步行去他俩那里,跟这两个人交游,彼此都很是快乐。平原君听到这个消息,就对他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天下无双的大贤人,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乱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就准备辞别夫人离开那里,说:“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以使平原君称心如意。(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只是显示自己富贵豪爽的举动罢了,而不是求取贤士啊。我从住在大梁时起,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凭我的资格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挽留公子。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听到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于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公子使平原君的宾客全都来到了自己的门下。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仍担心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公子回魏国。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夷平您先祖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还没等到两人的话说完,公子立即变了脸色,嘱咐车夫赶快准备车马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统率军队作战。
魏安厘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通报各诸侯国。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派遣将领率领军队来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败逃。进而乘胜追逐秦军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在这个时候,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为公子进献兵法,公子全都为它们题名,所以世人习惯将它们统称为《魏公子兵法》。
三、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⑴等孟子长大成人,学习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英名。 ⑵
现在如果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⑶“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四、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3分)
4、答案:①(郭舒)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②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郭舒,字稚行。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他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声名,征召他担任别驾。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廞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廞。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廞也就免于处罚。
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却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于是留守
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养活自己。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
王敦征召郭舒担任参军,又转任从事中郎。王敦谋划造反,郭舒劝谏他,王敦没有听从,就派郭舒驻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曾请求把武昌城西的土地设为营地,太守乐凯对王敦说:“老百姓很久以前就买了这块地,种菜供养自己,不应该夺走他们的土地。”王敦大怒说:“我王处仲不来湖北,会有武昌这个地方吗?人们说这就是我的土地!”乐凯畏惧,不敢说话。郭舒说:“请您听我一句话。”王敦说:“王澄因为你得了狂病,所以掐你的鼻子,烫你的眉头,你旧病复发了吧!”郭舒说:“古代的狂就是正直。从前尧立下让人进谏的木牌,舜设置让人进谏的鼓,这以后就不会有冤枉无辜和放纵有罪的事情了。您能超过尧舜吗?竟然阻止我,不让我说话,您怎么跟古人相差那么远!”王敦说:“你想说什么?”郭舒说:“缪坦可以说是个小人,迷惑贻误视听,夺走别人的私地,
以强欺弱。晏子说:‘国君说可行,臣子说不行,这样才能成就国君的可行,因此我等不敢不说。’”王敦就让缪坦归还了土地。人们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王敦敬重郭舒公正诚信,赐予变得丰厚,多次到郭舒家拜访,上表推荐郭舒担任梁州刺史。 五、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1)世忠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江,派(让)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
(2)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
【参考译文】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扰边境,韩世忠攻克关卡,斩杀敌将,将其首级掷于墙外,诸军乘机发动进攻,西夏人大败。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
战斗中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骑士,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溃散。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
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 范文四:8、a。摄,这里是“代理”的意思。
9、c。(a,前句从侧面反映其为政严厉,后句写其隐居的情况。b,均表现其为臣忠诚。d,前句表现其军队的窘境,后句表现其有坚守的决心)
10、答案:b,加封为兵部右侍郎的是钱肃乐。
11、(1)豪门的奴才与狡黠的小吏狼狈为奸,而凶暴之徒结党杀人,焚毁尸体。钱肃乐狠狠地加以惩罚,都收敛不敢作为。(黠,1分;痛惩,2分;敛,1分;句子通顺1分)
(2)钱肃乐致书徐登华:“将军难道没有听说南宋的最后二帝都在船中吗?”徐登华于是投降。(省略“徐登华”1分;“独????乎”句式2分;并,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钱肃乐,字希声,鄞县人。临江知府钱若赓的孙子,宁国知府钱敬忠哥哥的儿子。崇祯十年,中进士,授官太仓知州。豪门的奴才与狡黠的小吏狼狈为奸,而凶暴之徒结党杀人,焚毁尸体。钱肃乐狠狠地加以惩罚,都收敛不敢作为。又以朱色的白色榜单列善人与恶人的名字,列于白榜的人加以械系置于阶下,予以大杖打击。以后,杖击的人一天天少起来。曾经代理昆山、崇明的政事,两县之民都立碑歌颂他的美德。升迁刑部员外郎,不久,服父母之丧。
顺治二年,清军攻取杭州,所属各郡多出迎投降。闰六月,宁波乡官提议降服,钱肃乐则建议起兵。生员华夏、董志宁等遮道拜钱肃乐为首倡议,士民聚集数万人,钱肃乐于是树立军旗宣布起兵。郡中监司守令都逃走,只有一个同知治理府事。钱肃乐索取仓库的簿册,修缮守城器具,与总兵王之仁缔结盟约共同防守。听说鲁王在台州,派举人张煌言奉表请求监国。恰逢绍兴、余姚也起兵,鲁王便到绍兴实行监国之事。召钱肃乐任右佥都御史,画出钱塘来守卫。不久,升任右副都御史。当时,王之仁及大将方国安都加封爵位,其兵食用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的田赋,不能坚持供应,常常缺粮。随后,钱肃乐加封兵部右侍郎。第二年五月,军粮吃尽,全部散去。鲁王航海,钱肃乐也到了舟山。唐王召见他,刚入境,唐王已死。于是隐居于海坛山,采集山薯作为食物。第二年,鲁王驻扎长垣,召为兵部尚书,举荐任用刘沂春、吴钟峦等人。第二年,拜授钱肃乐为东阁大学士。
唐王虽然已死,而他的大将徐登华仍为他守卫富宁,鲁王派大学士刘中藻进攻他。登华准备投降,迟疑不决,说:“海上哪里有天子?船中哪里有国公?”钱肃乐致书徐登华:“将军难道没有听说南宋的
最后二帝都在船中吗?”徐登华于是投降。郑彩专权,连杀熊汝霖、郑遵谦。钱肃乐忧愁愤恨死于船上,故相叶向高的曾孙叶进晟将他安葬在福清黄蘖山。
范文五:高三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参考答案 1.b(殆:几乎)
2.b(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的意思。a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向”;c项①“所”字结构;②“所”和“为”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d项①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就”;②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3.d(①②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⑤是侧面表现其贤。)
4.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5.(10分)(1)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4分)
(2)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比”“书”各1分,大意1分。)
②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隆寒披纸裘”大意1分,“就访”1分,“延纳”1分。) 附:文言译文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
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
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入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
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衣服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c
【简析】a、不得志 ,不显贵 b、轻视 d、叙述, 宣讲
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a
【简析】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目的 ;介词,按照 c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他们。 d代词 ,他的;副词,表期望
7.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d
【简析】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8.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c
【简析】第五段说明写作此记的缘由——“乐公之志有成”。 9.(10分) (1)(4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b。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评分标准:满分4分。①当断句而不断,算错;②不当断句而断,算错。错1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处扣3分,错8处以上扣4分,错误达到偶数点时开始扣相应分。) (2)(6分)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10.①只是(追求)把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来光 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勒”“播”“垂”各1分,大意要正确,共3分) ②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快”“矜”“薄”各1分,“薄”也可译为“轻视”、“鄙薄”;大意要正确,共3分)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
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
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
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11.a(b.看待,与“以贵公子待汝”的“待”同义;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鲜艳的衣服;d.违背。)
12.b(a.连词,表假设,如果;b.介词,和、跟/动词,给;c.结构助词,的;d.介词,用,拿。)
13.b(②和⑥是叙说,不含告诫意味。)
14.c(“汝既鲜兄弟”表明作者只有一个儿子。“兄弟三分”,指作者与其兄其弟三家均分财产。)
15.⑴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4分,错1—2处扣1分,3—4处扣2分,余类推,扣完4分为止。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
⑵①这样就应该谦逊恭谨,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3分。“全”、“二也”各1分,全句大意1分。“此”以为“因此”之类,不扣分。)②我做官,爱惜名声和节操,从来没有贪婪攫取,使家里富裕。(3分。“爱”“肥家”各1分,全句大意1分。“爱”译为“喜爱”“重视”“吝惜”“吝啬”算错,“肥家”意译为“为家里捞好处”之类,不扣分。) 【参考译文】
我因为正直的言论招致灾祸,自己料想唯有一死来报效朝廷,不能再和你相见,所以写几句话来告诫你。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能把这些话当做警戒自己的规劝,也就是我虽死犹生的时候了。
你生长在官府,祖父祖母像看待奇珍异宝(拱璧:一种大型玉璧,径长尺二,用于祭祀,因须双手拱执,故名。后比喻极其珍贵的事物)一样看待你,家族内外的亲戚都用对待尊贵公子的方式
对待你。你穿着光鲜的衣服,吃着甘美的食物,喜怒任性,娇生惯养已成习惯,不肯穿布衣旧衣,不肯吃粗茶淡饭。如果长大成人还不能改正,一定会陷入贫穷饥饿的境地。这样就应该用节俭来珍惜眼前的幸福,这是第一点。
你从小见惯我四处为官显赫得意的样子,没见过我做童生和秀才时低眉顺眼谦恭待人的样子,以及祖父祖母在艰难中支撑家庭时的情景,更没见过我身穿囚服被捕入狱,以及在监狱中被囚禁时万分痛苦的情形。你不尝着苦胆去好好想想这一切,又哪里算得上是有人心的人呢?做人不能居高临下,不能仗势凌驾他人。这样就应该用谦恭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
祖父祖母疼爱你,你却因为亲近而忘了尊重;你的母亲教育你,你却傲慢而不亲近她。现在我遭遇难以预料的灾祸,你替代我做儿子,能不恭敬地体会祖父祖母的爱护之心吗?至于你的母亲,她还能依靠什么人呢?你如果不孝顺,上天都要惩罚你了。这样就应该用孝心来侍奉长辈,这是第三点。
我做官珍惜自己的名声和节操,不曾贪婪攫取,使自家富裕。现在家中留下的财产,都是祖父祖母勤劳辛苦积累的,况且经历这次大难,已经花费了大半。我曾有誓愿:兄弟三人,财产均分成三份,自己一定不多拿一亩田一粒谷。你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伯父,像对母亲一样对待寡居的婶婶,即使有祖父祖母的命令,也丝毫不能多占多要,以致违背我的心愿。这样就应该以公平之心来继承家业,这是第四点。
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拿同胞妹妹看待她,倘若她嫁到中等或贫穷人家,必须给她一百亩陪嫁田地;至于庶妹的母亲,已经侍奉我多年,应当让她丰衣足食,分给她养老的田地,让她收取田租来供养生活。家里家外进进出出,要严守规矩。这关系到恩德道义,这是第五点。
你天资不愚钝,我教育不够,你读书已经很晚。你要念着我辛勤劳苦,激发志气勤奋学习,假如有考取科举的一天,就先回家奉养老人。如果科举没有希望,也要做一个读书秀才,把我留下的文稿书籍,好好整理。这关系到我们家文章学问一脉相传,这是第六点。 我深以为苦的是人生在世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将来等到祖父祖母百年之后,一定把我葬在他们坟墓的旁边,不能远离他们。 范文六:〈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
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 解释加点词语
食〔吃〕 长〔做首领当长官〕 然〔正确的对的〕 皆 〔都〕 故〔所以〕 遂〔就〕 子〔你〕 走〔跑〕 2. 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天帝派我做百兽之长,掌管各种野兽 〈2〉子以我为不信——你如果认为我说的话不确实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因此就让狐狸在前面走,自己跟在后面走
〈4〉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老虎不知道百兽是怕自己而跑开,认为是怕狐狸
〈5〉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现在你吃了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不译(主谓之间)) 〈2〉故遂与之行(它,指狐狸)
〈3〉兽见 之 皆走( 它,指老虎和狐狸) 〈4〉辍耕之垄上( 到,往)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被狐假虎威的人所欺骗蒙蔽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被狐假虎威的人所欺骗蒙蔽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狗仗人势、仗势欺人、依仗权势 〈二〉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
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都用尽 )绮丽,以饰舆服( 用来)
(2)尝以( 曾经把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左右) (3)世罕其比( 比得上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击珊瑚 ② 展珊瑚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答: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傲慢,又胸有成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答: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炼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注释】(1)术士:本指会道术的人,此指修仙烧炼金银的人。(2)贶:赐予。(3)恨:遗憾,不满意。(4)仙风道骨:此指仙
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5)担水河头卖与人:在河边挑了水再在河边出售给人。
1 (1)谒唐寅(拜见) (2)日造门(到????去)
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术士的雕虫小技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不能欺骗我们理性的眼睛,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是怎样实施的?
答:(1)真正目的是骗取钱财。(2)首先术士骗说自己会烧炼白银,用巨大的利益诱惑唐伯虎,然后又盛赞唐伯虎有仙风道骨,欲以奉承话麻痹,使其放松警惕。
3 纵观或大或小的骗局,无论其局布得是精还是劣,总有人上当,那是因为骗子抓住人们的什么心理?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如唐伯虎一样明智?
答:(1)俗话说,再聪明的骗子也骗不了没有贪欲的人,骗子抓住了人们贪慕金钱名利之心和爱贪小便宜的心理。(2)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面对突如其来的诱惑,我们要冷静,要动脑筋,不要贪图便宜,不要被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四〉
晋,李密父早亡。母更适人,鞠于祖母刘氏。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密上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并使郡县供其祖母常膳。 2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李密为何拒绝?
答:李密自幼你死母嫁,是祖母将他养大,现在祖母九十多岁了,赡养她的时间少了,而报效国家的时间还很长。 3 你认为李密该不该应诏去做高官?为什么?
答:李密暂时不去奉诏做官是对的。因为祖母时日不多,身边又没有其他人照顾她,而李密才44岁,为国出力的时间还多着呢。 〈五〉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 (1)不可名状(说出) (2)为之怅然(惆怅惋惜的样子)
2 文中描写溪水时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方法,请将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3 在道州城西景色虽美却“无人赏爱”,作者借这些现象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六〉苏东坡劝学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亦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1 文中“皆作数遍尽之”中的“尽”的意思是(读完)
2 本文是苏轼写给王庠教其读书方法的回信,苏轼在回信中提到的是何种读书方法?
答:每次阅读一遍,就集中精力专门阅读一个专题,研究一个问题,都了解的非常透彻后再去研究下一个问题。
3 有人说读书要多多涉猎,才能拓展知识,而苏轼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你怎样看待这种不同的评价?
答:苏轼在说自己只从一点深入的方法使阅读更加精深,思想更加深邃,一旦学有所成,是那些浅浅的涉猎者不能比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任何一种学识只有精深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泛泛而谈,一事无成。 〈六〉医扁鹊见秦武王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1、(1)君与知之者谋之(商量) (2)则君一举而亡国矣(举动) 2、扁鹊与秦武王谈话的过程中,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治病、治国
3、扁鹊用具体生动的比喻斥责秦武王听信无知之言而迟疑不决的昏庸做法。由选文可见扁鹊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无畏,直率,才智过人。
〈七〉谢万北征
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谓万曰:
【注释】(1)从容:随口。(2)无所说:没什么话说。(3)劲卒:精壮的士兵。(4)队主:某种兵的长官。 (5)当为隐士:意谓应当想想谢安。
1、(1)而审其必败(明白) (2)无不身造(拜访)
2、谢万听从谢公的话召集诸将,而人们为什么更加忿恨他?
答:宴会上没说什么话,而且很不礼貌地用如意直指别人,说别人是“劲卒”。
3、试分析谢万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自命不凡,不接近下属。〈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
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 解释加点词语
食〔吃〕 长〔做首领当长官〕 然〔正确的对的〕 皆 〔都〕 故〔所以〕 遂〔就〕 子〔你〕 走〔跑〕 2. 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天帝派我做百兽之长,掌管各种野兽 〈2〉子以我为不信——你如果认为我说的话不确实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因此就让狐狸在前面走,自己跟在后面走
〈4〉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老虎不知道百兽是怕自己而跑开,认为是怕狐狸
〈5〉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现在你吃了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不译(主谓之间)) 〈2〉故遂与之行(它,指狐狸)
〈3〉兽见 之 皆走( 它,指老虎和狐狸) 〈4〉辍耕之垄上( 到,往)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被狐假虎威的人所欺骗蒙蔽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被狐假虎威的人所欺骗蒙蔽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狗仗人势、仗势欺人、依仗权势 〈二〉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
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都用尽 )绮丽,以饰舆服( 用来)
(2)尝以( 曾经把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左右) (3)世罕其比( 比得上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击珊瑚 ② 展珊瑚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答: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傲慢,又胸有成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答: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炼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注释】(1)术士:本指会道术的人,此指修仙烧炼金银的人。(2)贶:赐予。(3)恨:遗憾,不满意。(4)仙风道骨:此指仙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5)担水河头卖与人:在河边挑了水再在河边出售给人。
1 (1)谒唐寅(拜见) (2)日造门(到????去)
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术士的雕虫小技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不能欺骗我们理性的眼睛,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是怎样实施的?
答:(1)真正目的是骗取钱财。(2)首先术士骗说自己会烧炼白银,用巨大的利益诱惑唐伯虎,然后又盛赞唐伯虎有仙风道骨,欲以奉承话麻痹,使其放松警惕。
3 纵观或大或小的骗局,无论其局布得是精还是劣,总有人上当,那是因为骗子抓住人们的什么心理?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如唐伯虎一样明智?
答:(1)俗话说,再聪明的骗子也骗不了没有贪欲的人,骗子抓住了人们贪慕金钱名利之心和爱贪小便宜的心理。(2)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面对突如其来的诱惑,我们要冷静,要动脑筋,不要贪图便宜,不要被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四〉
晋,李密父早亡。母更适人,鞠于祖母刘氏。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密上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并使郡县供其祖母常膳。 2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李密为何拒绝?
答:李密自幼你死母嫁,是祖母将他养大,现在祖母九十多岁了,赡养她的时间少了,而报效国家的时间还很长。 3 你认为李密该不该应诏去做高官?为什么?
答:李密暂时不去奉诏做官是对的。因为祖母时日不多,身边又没有其他人照顾她,而李密才44岁,为国出力的时间还多着呢。 〈五〉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 (1)不可名状(说出) (2)为之怅然(惆怅惋惜的样子)
2 文中描写溪水时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方法,请将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3 在道州城西景色虽美却“无人赏爱”,作者借这些现象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六〉苏东坡劝学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亦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1 文中“皆作数遍尽之”中的“尽”的意思是(读完)
2 本文是苏轼写给王庠教其读书方法的回信,苏轼在回信中提到的是何种读书方法?
答:每次阅读一遍,就集中精力专门阅读一个专题,研究一个问题,都了解的非常透彻后再去研究下一个问题。
3 有人说读书要多多涉猎,才能拓展知识,而苏轼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你怎样看待这种不同的评价?
答:苏轼在说自己只从一点深入的方法使阅读更加精深,思想更加深邃,一旦学有所成,是那些浅浅的涉猎者不能比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任何一种学识只有精深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泛泛而谈,一事无成。 〈六〉医扁鹊见秦武王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1、(1)君与知之者谋之(商量) (2)则君一举而亡国矣(举动)
2、扁鹊与秦武王谈话的过程中,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治病、治国
3、扁鹊用具体生动的比喻斥责秦武王听信无知之言而迟疑不决的昏庸做法。由选文可见扁鹊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无畏,直率,才智过人。
〈七〉谢万北征
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谓万曰:
【注释】(1)从容:随口。(2)无所说:没什么话说。(3)劲卒:精壮的士兵。(4)队主:某种兵的长官。 (5)当为隐士:意谓应当想想谢安。
1、(1)而审其必败(明白) (2)无不身造(拜访)
2、谢万听从谢公的话召集诸将,而人们为什么更加忿恨他?
答:宴会上没说什么话,而且很不礼貌地用如意直指别人,说别人是“劲卒”。
3、试分析谢万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自命不凡,不接近下属。 范文七:8.a,调任。
9. a。(b,前句是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的志向;c,前句是说王安石在鄞县任上时的作为;d,前句是说王安石的新旧粮的替换让百姓感到方便。)
10.a(“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错,是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且当时王安石早已不在鄞县任上。)
11.(1)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天地困难穷乏,风俗一天天地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译出大意给1分,“日以”,“患”“法”“故”。各给1分)
(2)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务了。(译出大意给1分,“所以”“经”“但”“施”各给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选拔进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再调任鄞县知县,(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认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让而
向皇帝推荐他,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止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入京任度支判官,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天地困难穷乏,风俗一天天地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人所需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够长久依靠上天的宠爱作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革除这些弊病,以期与当前世事的变化相符合。我所说的是流于颓废风俗的人不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皇帝对他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务了。”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的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布实行新法。 范文八:高三文言文专项检测(一)参考答案
1.d(a.过:经过;b.鄙:见识少;c.飨:款待,犒赏。)
2.c(a.介词,向/动词,担任;b.副词,于是/副词,才;c.均为连词,表并列;d.语气词,用于句中表停顿/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3.c(abd三句均为宾语前置句,c句为省略句,“以为”之间省略了“之”。)
4.d(“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说法不准确,原文无此信息。)
5.(1)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每错漏三处扣1分,共4分。)
(2)①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呢?难道不能在四下无人的场合跟我说吗?(“奈何”“独”“间处”各1分。)
②因此作战失败士兵溃逃,被秦国擒拿消灭。(两句各1分,“是以”“兵破士北”、“为????所????”“禽”译错一处则该句不得分。) 参考译文:
皇上辇车经过郎中官署,问署长冯唐说:“老人家,你家住在哪里?”冯唐回答说:“臣祖父是赵人,到父亲时迁徙到代。”皇上说:“我住在代时,为我主办膳食的主管高祛好几次对我谈到赵将李齐很贤能。老人家你知道李齐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将才呢。”皇上拍着大腿无比惋惜的说:“唉!我为什么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作为大将呢?如果得到他们这样的人,我又何必担心匈奴祸害呢!”冯唐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皇上很生气,起身进入禁宫中,过了很久,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呢?难道不能在没有人处对我说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的人,不知道避忌。”皇上最终还是问冯唐:“你凭什么断定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臣听说上古时候的国君,派遣大将时,跪着推动车毂,对出征的将帅说:‘朝廷内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的事由将军裁断。’臣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国大将时,驻守在边境,军中市场的租税全部用来犒赏士卒,一切奖赏恩赐都是在朝廷外决定,不由朝廷控制。朝廷委派任用他,只要求他胜利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竭尽他的才智能力。在那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天下。后来遇到赵王迁继立为王,听信郭开的谗言,最后杀了李牧,让颜聚代替他,所以士卒败逃,被秦擒获消灭。现在臣私下听说魏尚身为云中守,把军中市场的租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卒,并且拿出私有钱财,五天杀一只牛,自费慰劳宾客、军吏和舍人,所以匈奴远远避开汉的士兵,不敢接近云中边境。敌人曾经侵入过一次,魏尚亲自率领战车骑兵迎击,斩杀的敌人非常多。一般士卒都
是普通人家的儿子,他们整天积极作战,舍命前驱,斩杀、捕捉敌人,向幕府呈报战功,所报告的和实际稍有不合,文
吏就用法令来制裁他,该奖赏的不奖赏他,但犯了法,文吏一定依法办理。臣认为陛下奖赏太轻薄,而处罚又太重。况且云中太守魏尚因记录斩杀敌首功劳和实际差了六个首级而被定罪,陛下的文吏削夺了他的爵位,判他一年徒刑。由这一点看,可以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皇上听了很高兴。就在当天,命令冯唐拿着符节前驱赦免魏尚,再度任用他为云中太守,又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6.选c(耗:消息)
7.选c(皆为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拿;b代词,什么/副词,怎么;d助词,的/代词,他)
8.选b(“(少年)止(之)宿(于)其家”; a“(丁)避身(于)逆旅”; c(丁)居之(于)温室; d明日(丁)为(之)制冠服) 9.选d(杨某旧业是“日设博场以谋升斗”,即开赌场) 10.断句和翻译
(1)断句(4分)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评分标准:每错、漏断两处扣1分)
(2)翻译
①家中贫困没有什么拿来喂养牲畜,这是刚才娘子让拆掉的屋上的茅草啊。
(评分标准:“无以”“适”“撤”各1分)
②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
(评分标准:“我诸城丁某”判断句和“见”“顾”各1分) 参考译文: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钱粮,好仗义疏财,抱打不平,最钦佩古代侠客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考察后,要拜访他。丁前溪逃跑了,到安丘时遇上下雨,他就在一家旅舍避雨。雨一直到中午仍下个不停。这时,有个少年过来,用丰盛的饭菜招待他。不久天黑了,(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照顾得非常周到。问那少年的姓名,少年回答说:“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
家中只有他家娘子在。家贫不能给你丰厚的招待,希望你能见谅。”丁前溪问:“你家主人从事什么行业?”得知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开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糊口用品。第二天阴雨仍旧连绵不止,但旅馆供给的饭食照样无丝毫怠慢。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草料湿漉漉的,看起来很是长短不齐。丁前溪对此感到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拿来喂养牲畜,这是刚才娘子让拆掉的屋上的茅草啊。”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认为这样做的意图是想得到自己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年轻人不接受,丁前溪硬要给钱,年轻人拿进去。一会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前溪,并说:“娘子说了,我们并非以此为业来谋取
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就能向您索要报酬呢?”丁赞叹着告别。临别时嘱托年轻人说:“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之后几年没有消息。
这年碰上大饥荒,杨家穷困到极点。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顺口劝他去拜访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她妻子的话。到了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某一再说起之前的事后丁前溪才记起来。丁前溪听后,慌得趿拉着鞋子就跑出来迎客。见杨某衣着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又置办酒宴款待他,礼仪隆重,非同寻常。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氏觉得丁很讲义气,可是心里顾念着妻子,心里不能不对丁前溪有些埋怨。停留了几天,丁前溪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说:“考虑再三,不能再瞒你了。我来时,家中米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丁前溪就派人去召集赌徒们来赌博,让杨氏不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两银子。丁前溪这才送杨某回家。
回家见到妻子,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女在侍候她。杨某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了满满一屋,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又送来一个婢女,给我使唤。”杨氏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博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博戏、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让人惊异的,只是杨氏的妻子罢了。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去回报,难道还算得上人吗?然而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德,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的有十人之多。
11、【考查实词理解】c(虞:预料)
12、【考查虚词运用】b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a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c介词,介出地点状语,从/介词,介出施动者,表被动,被d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翻译为“????的人”/语气助词,放在时间名词之后,做状语,起舒缓语气作用) 13、【考查省略句式】d都是省略主语和介词“于”:(丁一士)使余立(于)一过厅中/(陈涉)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a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b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c没有省略)
14、【考查整体感知】b(a“缺乏预见灾难的能力”的说法有点过头c 田侯的自题诗用意是想告诫世人:在路途平坦的时候也要提防暗藏的危险d纪晓岚“可贵而佩者矣”的是田侯居安思危的意识)
15(1)、【考查文言断句】(每错一处扣1分,共4分,扣完为止) 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跃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者四/力尽竟溺焉/(“而”前面可断可不断,不给分也不扣分) (2)【考查文言翻译】
①朋友向他招手,让(示意)他回来,丁一士随着声音又回来了。(得分点:两处省略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②大概天下的祸患,没有什么比恃强逞能还要大的。(得分点:盖/莫/状语后置句,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我们村里,有一位叫做丁一士的人,身手矫健,力气很大,加上他练就了一身武艺和轻功,两三丈高的建筑物,他可以纵身而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他可以翩然而过。我小的时候,还见过他,我曾经请求见识一下他的技艺。他便叫我站在过厅当中,我的脸朝向前门,他一跃就站在了前门外面,恰好和我面对面。当我转身面向后门时,却见他早已站在了后门外面,和我对面而立了。这样反复转了七、八回。大概他只须稍稍纵身一跃,就能轻易飞越屋顶。后来,丁一士路过杜林镇,遇见了一位朋友,朋友便请他到桥边一家酒店饮酒。两人饮得尽兴,便一齐站在河边观看风景。他的这位朋友说:“你能
越过这条河吗?”丁一士随着声音纵身一跃,便已到了河的对岸。朋友向他招手,示意他回来。丁一士随着声音纵身一跃又跳回来了。但是,他的脚刚刚碰到岸边,没想到河岸早已坍塌,靠近水站立的地方有了裂纹,丁一士没有看见,错误地踏在上面,河岸顿时崩塌二尺多宽,丁一士随之掉进河里,顺着河流往漂下。他素来不识水性,只能在波涛之中跃起几尺高,能往上跳起却又不能跃到河的对岸。这样反复几次,力气终于用尽,最后淹死在波涛之中。大概天下的祸患,没有什么比恃强逞能还要大的。倚仗钱财的人,最终一定会因为财多而失败;倚仗权势的人,最终一定会因为权势而失败;倚仗智谋的人,最终一定会因为智谋而失败;倚仗气力的人,最终一定会因为气力而失败。(一个人如果)有所倚仗,就胆敢涉险,这是常理啊。田侯在滦阳买了一根劳山拐杖,自己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说:月夕花晨,伴我前行,路上遇到平坦的地方也要提防倾斜,怎么能够因为有所倚仗你就心里没有顾虑,马上朝着崎岖的地方走去呢?最终只会走向险地。这真是亲身经历过才能说出来的话,值得(我们)珍惜并且佩服啊!
范文九:文言文答案海淀参考答案:
10.(1)跑 (2)挂在腰间 (共2分。每小题1分) 11.(1)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
(2)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 味道的享受。(共4分。每小题2分)
12.嗜学 慕圣贤之道 中有足乐 勤且艰 (共2分。思想认识1分,行为特点1分) 东城参考答案:
12. 2分(1)认为????美 (2)指责
13. 4分(1)远不如 (2)偶尔(有人)来进谏
14. 3分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听从邹忌的规劝, 颁布法令,广开言路,接受批评。 西城参考答案:
12.答案:①超过 ②腰佩(腰间挂着) 评分标准:共2分。共2个小题,每小题1分。
13.答案示例: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让自己快乐的东西。
评分标准:共4分。共2个小题,每小题2分。
14.答案:①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评分标准: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 朝阳参考答案:
12.答案:d (2分)
13.答案:(1)大约 (2)忧伤的样子(共2分。每小题1分) 14.答案:(1)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5.答案:水 树 蔓 (共3分。每点1分) 丰台参考答案:
12.①渔:捕鱼,钓鱼 ②陈:摆开,陈列(共2分,每空1分)
13. ⑴野花开放发出清幽的香味。⑵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共4分,每小题2分。第①句重点词语为“发”;第②句 “颓然”“判断句式”各占1分)
14.①滁人游山之乐;②宾客欢饮之乐;③太守与民同乐之乐。(共3分,每个要点1分) 石景山参考答案:
12.⑴特意 ⑵寻找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13.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⑵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评分:共4分。每小题2 分。
14.①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 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评 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 昌平参考答案:
12.答案:(1)一会儿 (2)寻找(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答案:(1)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共4分。共2道小题,每 小题2分)
14.答案要点:因为桓侯的病已侵入骨髓,医药已无济于事。(直接原因)
还因为桓侯讳疾忌医。(根本原因)(共2分。每个要 点1分)
顺义参考答案:
12.(1)通“缺”,空缺。(2)实在(2分)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13.(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2)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4分)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
14.江水流急呈白色,深潭碧绿,水波清澈,悬泉和瀑布在山间飞流冲荡。(4分)
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 大兴参考答案:
12.(1)跑(或“小步快跑”)(2)寻找(共2分。每个词语1分) 13.(1)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2)我因此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共4分。每句2分)
14.“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共2分。每句1分) 房山参考答案:
12.答案:⑴交相错杂 ⑵管乐器 ⑶不久 (评分:共3分,每题1分。)
13.答案: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⑵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百姓在游 山。
(评分:共3分。其中一题1分,二题2分。第1小题,基本意思答对,“秀”、“繁阴”都译对给1分;第二小题2分,基本意思答对,“伛偻”、”“提携”、“绝”给2分。)
14.答案:①滁人游山之乐 ②众宾宴饮之乐 ③众宾游戏之乐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怀柔参考答案:
12.(1)d(2)c (本题满分2分,选对一空给1分)
13.(1)因此我即使很愚钝(笨),但最终掌握了很多知识。(2)不敢说一句话来分辨(本题满分4分,译对一空给2分)
14.①从师问学之难②旅居生活之苦(本题满分2分,填对一空给1分)
门头沟参考答案:
12.答案:(1)山谷 (2)酒杯(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答案:(1)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之上。
(2)日出后树林中的雾气消散。
(共4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2分)
14.答案要点:①“因山水美而乐” ②“因百姓乐而乐” ③“因众宾欢而乐”
(共3分。共3个要点,每点1分)
12.答案(共2分,每空0.5分):①白色 ②急流冲荡 ③山高 ④接连不断
13.答案(共4分,每空2分):
①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过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行进。
14. 答案要点(共3分,一景1分) : 林寒水少,猿声凄凉。 平谷参考答案:
12.(1)灵异,有灵气。(2)芳香,这里用来赞美居室的雅洁美好。 (3)调弄,这里指弹奏。(共3分) 13.(1)没有官府公文劳身。
(2)有什么简陋呢? (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①陋室周围环境优美 ②交往的人物不俗 ③生活情趣高雅 (共3分,意思对即可) 通州参考答案:
12.(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击鼓进军 每点1分。
13.(1)做官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每句2分,(1)句中的“肉食者”“谋”,“间” (2)句中的“惠”“徧”“弗”译错一个扣1分。
1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每方面1分。
13.①依靠、依赖 ②拥有 (共2分每个1分)
14.①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
②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判断句) (共4分每句2分)
15.答案示例:真正的士可以辅佐国君使制服秦国。孟尝君得到的是鸡鸣狗盗之士,正因为他收纳了这些人,所以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士。(共4分,每问2分) 燕山参考答案:
12.①昏暗;②寄托;(2分,每个1分)
13.①它的西南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幽美,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②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评分:共4分,每句2分)
14.“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评分:共3分,每 点1分)
范文十:《五柳先生》
1、 处所; 知道; 旧友 ; 到、往; 安然自若; 酒杯
2、 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世俗认为应该的我偏“不”;世俗觉得不能接受的我偏要。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自嘲愤激之词,以此来表现他外表平静实则孤傲不群的性格,与世俗风气的格格不入。
4、五柳先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张岱“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从饮酒方式上可以看到爱喝酒的五柳先生是个率真放达真性情的人;张岱本不会饮酒却因天涯遇知音的喜悦而勉强自己痛饮了三大杯酒。二人都有着独立高洁,不随波流俗,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 《唐雎》
4.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有清醒的认识,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陈胜虽然出身底层,但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有反抗精神,有组织领导才能。
《出师表》答案:
1.①亲自;②身份卑微,见识短浅;③感动奋发;④奔走效劳 2.①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②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受到委任。 3.答案: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4.答案:邹忌讽齐王纳谏并没有明确指出齐王的错误,而是采用迂回战术,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齐王。而诸葛亮则是以长者的身份
直接指出了刘禅的错误,没有运用迂回的方式,是在以自己的诚心感动刘禅。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态度真诚,以情感人! 《马说》答案:
1.①著称;②通晓;③通“现”,表现;④鞭子
2.①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②驾驭它不是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让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 两文均采用了托物寓意(托物言志)的写法,《马说》中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 将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伯乐”,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陋室铭》中作者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隆中对》
1.(1)而且 (2)全部取得 (3)爱惜,爱抚。(4)亲自 2.(1)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
(2)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您呢?
3.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
4.他们在内容上都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在《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强调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局势,着重强调了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孙权“贤能为之用”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充分显示出曹刿与刘备非凡的才干与卓越的见识。 《孟子二章》
1.(1)举:任用,选拔。 (2)征:表现。
(3)衡:通“横”,梗塞,不顺。
(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成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逆境或者苦难,主观条件是人的振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