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1

2022-12-17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43卷第4期 2015年8月 气象科技 Vo1.43.NO.4 Aug.2015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2012年鲁南雾气候特征及形成机制 李永果 马丽 李芳 肖磊 邓海利 王晓默 (山东省济宁市气象局,济宁272000) 摘要利用地面、探空实况资料及数值预报资料,对2001 2012年鲁南地区雾天气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 气候特征、湿度、探空、近地面物理量指标。分析发现:鲁南雾主要集中在1O一1z月,2010年以后,鲁南雾日呈显著 增多趋势。鲁南雾期间9O 相对湿度湿层顶平均在925 hPa以下,平均逆温层顶为950 hPa左右;850~925 hPa 有明显的单独的由弱到强的暖平流中心,暖平流建立时间比雾发生提前O~24 h。925 hPa高湿区的建立比雾发生 提前6~24 h;前期500 hPa左右下沉运动极值建立时间提前雾6~24 h;850~925 hPa明显的辐合中心建立时间 提前雾0~24 h。 关键词雾;边界层;逆温层 引言 1960--2010年陕西76个台站地面观测中的雾资料 探讨了陕西雾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雾日多发季节 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樊琦等 利用MM5对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雾天气对海、陆、 空交通经济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 注。持续性雾天气所造成的能见度降低,往往给船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 现: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大雾过程的流场变化特征及 表征大雾的液态水含量分布。利用模式模拟的液态 水含量值估算的能见度水平分布情况与实况的观测 结果也较为一致。李子华等_6 。。对我国近年来雾的 研究进展以及数值模拟大雾天气的边界层结构和生 效机制进行了分析。吴兑等口 利用自动站的每分 舶航行带来困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妨碍飞机起 降,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不便。随着城市热 岛效应增强和空气污染状况加重,雾日数急剧上升。 鲁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随着近几年煤矿资源 开发,雾日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大雾(能见 度小于1 km)日数显著增加(数据记录存在霾天气 钟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浓雾的能见度 特征。邓雪娇等_1 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分析了有 雾和无雾时的天气型和边界层风、温、湿结构特征。 曹治强等口。 分析了华北和黄淮地区雪后雾发生时 暖湿平流与逆温层的相互作用。国内外也开展了一 系列时空分辨率较高的雾天大气边界层野外观测实 被误记为大雾的可能)。2011年9—12月,山东省 共出现了36天大雾天气,相当于每3天中就有一个 雾天,被列入“2011年山东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开展对雾的分析及客观预报方法研究显然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沈澄等_1]对南京地区2010年两次秋季大雾天 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雾的发展与地面气温 的演变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王博妮等 利用沪宁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监测站数据,对大雾形成机理进 验(Pinnick等,1978;黄建平等,1998;李子华等, 1999;Collett等,2001;王凯等,2006;邓雪娇等, 2007),本文旨在天气尺度分析中总结鲁南地区大雾 预报指标,为鲁南大雾预报提供技术参考。 行了研究发现能见度与与相对湿度呈稳定的指数衰 减关系,雾区上空的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的分析证 本文主要从基层台站业务需要出发,从短期天 气预报的角度,从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出发,对鲁 南雾进行系统性分析,力求找出鲁南雾预报的相关 http://www.qxkj.net.cn气象科技 明了雾区大气层结状态的稳定性。张宏芳等 利用 山东省气象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济宁雾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预警技术研究”(2015SDQN08)资助 作者简介:李永果,男,1983年生,理学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Email:zaihebian2008@sina.corn 收稿日期:2014年7月31日;定稿El期:2015年2月25日 71O 气 象 因子,并对近12年雾天气过程进行因子筛选、检验。 对雾期间湿度、近地逆温、低空逆温层高度、逆温强 度演变与能见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近地面逆温层 的建立与崩溃机制。研究鲁南近12年雾的气候特 征。以期深入地认识鲁南雾形成的主要天气学成 因,为台站雾的预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资料来源及天气实况 实况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中心下发的各个气象台 站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统计年限为2001 2012 年,统计标准为:统计鲁南地区(菏泽、济宁、枣庄、临 沂辖区内)出现两个(含两个)以上大监站出现水平 能见度低于1000 m的所有雾天气(包括轻雾、雾、 浓雾、强浓雾)。统计站点包括菏泽、定陶、兖州、济 宁、枣庄、费县6站。统计时段为从出现雾时的前一 日14:O0开始,雾结束后停止统计。统计内容包括 能见度、高低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有无冷空 气入侵、T、 、风向/风速、济南和徐州探空资料(高 度、T、T—T 、风向/风速、q、相对湿度)。 2鲁南雾的气候特征 以2O:()0为界,统计了每年(2001--2012年)出 现雾(能见度小于1 km)日数,2O:()()前后都出现雾 则记为两个雾日。统计了每年雾次数、连续性雾次 数(两天以上出现雾计为一次连续性雾过程,若在连 续雾期间出现所列6个观测站能见度均超过1 km 则视为雾过程结束,若第2天仍有能见度低1 km 的天气则重新开始记为新的雾过程,以2O:00为界, 如20:O0前后均出现雾则记为一次连续性雾)。 根据数据统计(图1),2001--2012年鲁南共出 现雾267日,进入2010年以后,雾日呈显著增多趋 势。2001 2009年平均雾日为18.8天,2010 2012年平均雾日则上升到32.7天。从雾次数上 看,近13年鲁南共计发生雾231次,平均每年 19.25次,2001--2009年平均雾次数为15.3次, 2010 2012年平均次数则达到31.0次。近12年 连续性雾次数为3O次,年际分布比较均匀,年平均 2.5次。 从季节特征来看,鲁南雾主要集中在10—12 月,约占全年的5O ,其次为1—2月。连续性雾则 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占全年连续性雾的 96.7 。从持续性时间来看,小于等于6 h的占 科 技 第43卷 年份 图1近12年鲁南雾日数和雾次数 (6个站中有一个站次以上出现能见度小于1 km天气则记为1个 雾日,出现6个站能见度均大于1 km的天气时记为大雾结束) 67.2,大于6 h且小于等于12 h的占24.6 ,12 h 以上的雾天气只占8.2 。 雾发生时段集中在02:O0 08:O(],占62.6 , 其次是2O:O0 02:()(),占19.1 。 3鲁南雾湿度特征 对出现雾天气时,能见度和湿层高度及厚度进 行统计发现,鲁南发生雾时,高湿区的底层一般都是 在地表附近,8O 相对湿度湿层顶平均值济南为 913.56 hPa,徐州为927.46 hPa。在375个有效探 空时次,8O 湿层顶在850 hPa以下的有317个,占 84.53 。9O 相对湿度湿层顶平均济南为931.57 hPa,徐州为947.11 hPa。在273个有效探空时次 中,90 湿层顶在850 hPa以下的有246个, 占90.11 。 对267个雾日进行当日14:O0的T—T 分析 发现,当出现雾时,6个代表站中,有T—T 一0出 现的雾日为201,占75.28 ,有T—Td≤1出现的 雾日为229,占85.77 ,有T一丁d≤2出现的雾日 为255,占95.51 。 对267个雾日进行雾日前一天14:()(]T—T 分析发现,当出现雾时,6个代表站中,有T—T 一0 出现的雾日为42,占15.73 ,有T—Td≤1出现的 雾日为95,占35.58 ,有T—T ≤2出现的雾日为 151,占56.55 。可见用上一日14:O0的T、一 作 雾预报指标并不十分有效。 分别对6个代表站纳入统计范围的能见度和T frd进行单独分析。 第4期 李永果等:2001 2012年鲁南雾气候特征及形成机制 711 菏泽站:T—T 一0,61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 均值1.88 km,其中出雾次数为37,占60.66 。 T— 一1,48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均值为3.58 km,其中出雾次数为14,占29.17 。 定陶站:T—T 一0,76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 均值1.97 km,其中出雾次数为49,占64.47 。 T—T 一1,51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均值为4.41 km,其中出雾次数为16,占3l_37 。 355.93 m,200 m以上的107个,占77.54 。逆温 强度从0.12~4.16℃/100 m,平均1.25℃/1OO 1TI,0.5℃/loo m以上的111个,占80.43 。 徐州探空分析发现,逆温层底部基本接近地面, 平均逆温层顶为963.45 hPa,140个有效数据中, 925 hPa以下的129个,占92.14 ,平均厚度 371.04 m,200 m以上的128个,占91.43 。逆温 强度从0.14~7.14℃/loo m,平均1.15℃/loo 兖州站:T—T 一0,81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 均值1.57 km,其中出雾次数为53,占65.43 。 T—T 一1,39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均值为2.20 km,其中出雾次数为2O,占51.28 。 济宁站:T—T 一0,61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 均值0.81 km,其中出雾次数为49,占80.33 。 T—T 一1,56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均值为1.42 km,其中出雾次数为28,占50.0O 。 枣庄站:T—T 一0,19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 均值0.92 km,其中出雾次数为15,占78.95 。 T—T 一1,60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均值为1.79 km,其中出雾次数为24,占40.()(] 。 费县站:T—T 一0,30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 均值0.79 km,其中出雾次数为26,占86.67 。 T—T 一1,39个有效数据的能见度平均值为2.18 km,其中出雾次数为11,占28.21 。 同时对出雾前一天14:00和出雾当日02:00温 度差(T 一To。)进行分析发现,近12年出雾时,T ,r0 的平均值为6.02,170个有效数据中,温差在 4~8之间的为93个,占54.71 。 4鲁南雾时探空资料分析 分别对鲁南出雾时,济南、徐州两个探空站的探 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只统计最低层到 700 hPa的所有层次的高度、T、T—Td、风向风速、 比湿、相对湿度。 近12年267次有效数据的雾天气,雾发生前一 日20:00有逆温层建立的次数济南159次,占 59.78 ,徐州134次占50.38 。 济南探空分析发现,逆温层底部基本接近地面, 平均逆温层顶为959.31 hPa,138个有效数据中, 925 hPa以下的124个,占89.86 ,平均厚度 m,0.5℃/100 m以上的1l2个,占8O.00 。 5鲁南雾时物理量特征 对近12年雾天气,每年选取一次影响较重的雾 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对此12次鲁南雾过程进行物理 量场的分析,以期得到一些预报指标。 分别对12次雾过程时出现恶劣能见度站点的 散度、垂直速度、相对湿度、平均温度作时间垂直剖 面,发现:850~925 hPa雾期间有明显的单独的弱 到强的暖平流中心,暖平流随高度向上向下迅速减 弱。暖平流的建立提前雾发生12~24 h。500~ 700 hPa以冷平流为主。 雾形成之初,低层降温有利低层水汽凝结,而中 低层(925~700 hPa)暖平流,有利空中形成逆温“暖 盖”。使得低层水汽达到饱和,形成雾(图2)。 雾发生时,地面垂直速度很小,接近于零,大多 为非常弱的上升运动,但很低高度即变成下沉运动, 下沉运动随高度增强,并在500 hPa左右达到极值。 雾发生前12~24 h,500~700 hPa存在明显的下沉 气流,随时间逐渐下沉至低层,下沉速度逐渐减弱, 至地面时开始出现雾。 温度平流和垂直运动在不同高度上的差异,是 逆温层形成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边界层(925 hPa以下)的冷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低层气 温下降,925~500 hPa暖平流和辐散下沉可造成该 层气温升高,逆温层形成于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 交界面(图3)。 雾发生时,大于等于70 高湿区尽在925 hPa 以下,925 hPa以上,相对湿度迅速降低,925 hPa以 上高湿区不利于雾形成。925 hPa高湿区的建立比 雾发生提前6~24 h,但并非925 hPa建立湿层且 925以上湿度迅速降低就可以发生雾天气(图4)。 714 气 象 科 技 第43卷 提前雾0--24 h。 参考文献 [1] 沈澄,姜有山,刘冬晴.南京秋季辐射雾与平流雾边界层气象 要素特征比较[J].气象科技,2013,41(3):552—557. [2] 王博妮,于庚康,袁成松,等.2009年初冬沪宁高速公路大雾过 [7]周小刚,王强,邓北胜,等.北京市一次大雾过程边界层结构 的模拟研究[刀.气象学报,2004,62(4):468—475. [8]尹球,许绍祖.辐射雾生消的数值研究(I)数值模式[J].气象 学报,1993,51(3):351-360. [9]尹球,许绍祖.辐射雾生消的数值研究(II)生消机制[J].气象 学报,1994,52(1):60—67. [1O]陆春松,牛生杰,杨军,等.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 程成因分析EJ].气象科技,2014,42(3):503 510. [3] 张宏芳,张科翔,潘留杰,等.近51年陕西雾时空变化及大气环 流特征[j].气象科技,2613,41(4):763—712. [4] 樊琦,王东海,黄聪敏,等.一次广东省大雾过程的数值模拟分 析[J].气象科热带气象学报,2009,25(5):589—595. 界层结构观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20—529. [11]吴兑,赵博,邓雪娇,等.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 研究[J].高原气象,2007,26(3):649—654. [12]邓雪娇,吴兑,唐浩华,等.南岭山地一次锋面浓雾过程的边 界层结构分析[J].高原气象,2007,26(4):881-889. [13]曹志强,方翔,吴小京,等.2007年初一次雪后雾天气过程分 析[J].气象,2007,33(9):52—58. 王安宇,范绍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 [5] 樊琦,值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04,24(1):卜8.  [6] 李子华.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1,59(5):6】6—624.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ogs in Southern Shandong from 200 1 to 20 1 2 Lei Deng Haili Wang Xiaomo Li Yongguo Ma Li Li Fang Xiao (Jin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handong,Jining 272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ground,radiosonde,and numerical forecast data,an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foggy weather in the southern Shandong from 2001 to 2012,with the emphases on the climatic features,humidity,and physical quantity index in the near—ground layer.It is found that:fogs in the southern Shandong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October to December after 2010,and fog day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outhern Shandong.The wet layer top of 90%relative humidity was 1ower than 925 hPa on average.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inversion layer during fogs in the southern Shandong was at 950 hPa,and there is an obvious weak—to-strong warm advection center between 850 and 925 hPa,and the buih—up time of the warm advection is 0 to 24 hours ahead of the fog.The formation of high humiditv area at 925 hPa was 6 to 24 hours earlier than the apearing of the fog.The appearing of extreme descending motion values at 500 hPa was 6 to 24 hours earlier than the apearing of the fog,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bvious convergence center at 850—925 hPa was 0 to 24 hours earlier than the apearing of the fog. Keywords:fog;boundary layer;inversion laye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