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为什么爱梅花?范成大在那本中国第一部梅花作品《梅谱》里回答说:
“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繋重轻。余于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拆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吴下栽梅特盛,其品不一,今始尽得之。随所得为之谱,以遗好事者。”
范成大的《梅谱》是一本研究与实证之作。
书里讲述了梅花产地与分布(苏州、桂林、杭州、会稽、四明、吴兴、武康、成都等等地方),又专门介绍梅花品种与种植、栽培,从水土来看梅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根据他的记载,南宋时梅花品种有十二个: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古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梅、杏梅、蜡梅。
这些分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从野生类,到人工栽培类,又到嫁接类;梅又有果梅和花梅之分,《诗经》时代梅就属于果梅,从果到花的关注,其实意味着一种审美的变化,花梅则从颜色(白、粉红、红)、花瓣(单瓣、复瓣、重瓣)和结果与否等层面,这就不仅仅是远观近赏,范成大还给出了梅花进化上的演进图景,散发着科学理性主义的光芒,为后世认识梅花开启了普及法门。
要知道,在范成大之前,许多文雅之士优美的文辞下面,红梅面临的是其桃杏不分的尴尬现实,“北人全未识,浑作杏花看”是笑话,“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是扯淡,范成大不欣赏,他欣赏的是方子通一篇绝唱:“紫府与丹来换骨,春风吹酒上凝脂”,这才牛逼,透视到梅树那如朱砂般纹理肌肉中去了。
当然,用这种标准来看宋人刘元载妻《早梅》,就会深陷在其敏锐观察后所罗列语言气场里: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凭伏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阑干。
这首观察力过强的诗,从诞生开始就被视为神品,它总是灵异地出现在各种志怪小说中。
梅花总是向南面先开,向北面后开,梅喜暖,绝非像有位诗人说的那样“梅花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北方种植不了梅花,北人不识不是北人的错,而像红梅这样的尤物,就是南方,也并非到处都有,一般人难睹其容。逮到机会的,就会趁机打劫一枝,这盖成了一个庞大的“红梅”大厦。
宋人刘斧从刘元载妻《早梅》中获得仙气,他写了一个《红梅》故事:
蜀州有红梅数本,清香赭艳,花之殊品也。郡侯构阁环堵以固之,梅盛芳则郡侯开宴赏之,他时则扃钥,游人莫得见之。一日梅已芳,郡将未至,有两妇人高髻大袖,凭栏语笑。守梅吏仰视,因验扃钥如故,而上有人何耶?乃走报郡侯,侯遣人往验,既启钥不见人,惟于阁东壁有诗一首,其词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凭伏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阑干。诗意清美,字体神秀,岂神仙中人乎?
这个故事后来经过明代文人的加工,后经明人的改造,坐实到了唐人身上,演化成公子与仙子的相恋相爱故事《古杭红梅记》。这个明人创造故事,其实也弥补了柳宗元《龙城录》里赵师雄在罗浮大梅树下遇到梅仙后的憾事。洪迈在《夷坚志》里也写一个红梅仙的故事,但太鬼怪了些。
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对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
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
范成大的红梅故事要简洁的多,有窃梅为尚的喜感。
承平时,此花独盛于姑苏。晏元献公始移植西罔圃中。一日,贵游赂园,吏得一枝分接,由是都下有二本。尝与客饮花下,赋诗云:“若更开迟三二月,北人应作杏花看”。客曰:“公诗固佳,待北俗何浅耶”。晏笑曰:“伦父安得不然。”王琪君玉时守吴郡,闻盗花种事,以诗遗公曰:“馆姓宫北发精神,粉瘦琼寒露蕊新。园吏无端偷折去,凤城从此有奴身”。当时罕得如此,比年展转移接,殆不可胜数矣。
除了像《梅谱》这样科学得像园艺教材的章节外,范成大还有不少诗词对象是梅花。我喜欢的有《岭上红梅》一首: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城中谁解惜娉婷?游子路傍空复情。 花不能言客无语,日暮清愁相对生。
这不是一首严格的律诗,意境却很好,记得当年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忽然就与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跨时空无缝对接起来。
里面有一个梅花盗不是重点,里面有一个很美的梅园,也不是重点,而是,当李寻欢找到阿飞的时候,那一段对话: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阿飞道:嗯。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阿飞道:十七朵。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这是古龙最擅长的手法,寂寞的人,寂寞的花,寥寥数语,直抵内心。闻者心酸,近者落泪。
范成大有词《虞美人•寄人觅梅》:“余好探梅消息。日日溪桥侧。不如君有似梅入。歌里工梁妍笑、两眉春。疏枝冷蕊风情少,却称衰翁老。从教来作静中邻,冷淡无言无笑也无颦。”我还是喜欢“疏枝冷蕊风情少”和“冷淡无言无笑也无颦”两句,闹中之静方是静,喧哗中的寂寞也才方是寂寞。
范成大看不到古龙的回响,但他寂寞孤心让另一个人深深领会,看了他的《揽辔录》后,这个人失声痛哭,文字能让悲观者前行,焕发出奇异的力量。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如果这首让人觉得不熟悉,想不起作者是谁,那就换一首: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是许多中国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当年我囫囵吞枣背下这首词的时候,不理解其中的情怀,也不知道梅花会那么孤寂,只是额外记住陆游是爱国诗人,多年后,有人说他不是爱国诗人的时候,我是如此震惊与愕然,总有人用今天的处境去理解古人,而不是古人的处境去了解之同情。
“顺嘴打哇哇”年代的朗诵印记,武侠小说年代培养的阅读兴趣,大学年代写论文时的按图索骥,做编辑记者年代培养的为什么追问,到如今,我已跨过而立之年,翻着着旧书、喝着老普洱茶,用着面前每年更新一次的电脑,想着昆明黑龙潭的梅花就要盛开,同样有着难言的交织感,是因为我也那么孤寂,需要一枝梅?还是因为梅花让我看到萧瑟,我们合约在一起?也或许是,因为他们爱,所以我爱?
当一个爱国者被另一个爱国者所打动时,一定发生了什么。 ***********************************************************************************************
范氏在《梅谱•后序》中总结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者为贵。”这也是为何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能够动容千古的原因所在,但对林逋来说,梅花,或许真是一种癖好而已,因为,后人密密麻麻的盖楼游戏始终没有把这两绝句压跨,反而成就了其圭臬之尊位。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一出,北宋诗人一个个都败阵下来,有天纵之才的苏东坡开始有些不服气,模拟一番后,也自认输,把《山园小梅》留给儿子当教材了。
好笑的是明代李东阳,吟诵一番后,感到明人终究是不敌林逋,他希望唐人李杜之类从棺材里爬出来,把林逋的气焰灭下去。杨慎则干脆说,“梅花诗被宋人作坏,令人只见梅枝可憎,香影全无。”他自己呢?只能跑到云南深山老林,对着热带清香树写梅花。但杨慎说对了一点,宋之后,梅花抒情可发挥的余地微乎其微,只剩下了一些字句的较量,而这个,衡量的也许不仅仅是才气,还有那种痴爱成癖的真人。
李纲在为唐人宋憬《梅花赋》所写的序言里说:“予谓梅花非特占百卉之先,其标格清高始非余花所及,辞语形容尤难为工。唯标格之独高!,故众美之咸具,下视群芳不足比! 数桃李逊嫮、梨杏推妍、 玫瑰包羞、芍药厚颜, 相彼百花, 孰敢争先。”
李纲在梁溪的居所,房前屋后都种有松菊兰桂竹,植梅花于其间, 以示格高。
在宋代,梅花已经成为岁寒三友之首。
汉语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从咏叹植物身上找到一种洁的精神境界,他们力排众议,首推之物,必然昭示着一种孤洁形象,这是对人形象的追求。
梅花的香与屈原时代的香草一样,都是取洁的一面,香的洁,也许在各种庙宇中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梅花相伴随的水、雪之类,就更
是清洁之物。也许有人会说,“红梅”这样艳丽之物不好办了吧?他们有办法,上文所说写“红梅稀缺”与“红梅成仙”是一个路数,另一个就是他们发现红梅花开晚于其他梅花,又挖掘其冰姿爽容一面,并刻意引到人与桃杏比较,杀手锏还是回到红梅有他花不具备的“暗香”来,这些都是梅花书写中主要的路数。
那么梅园的景观营造,都是为了更大程度上提升梅格。
杨万里的好友张功甫著有《梅品》,讲自己建梅园经过,又给出梅花宜称、憎嫉、荣宠、屈辱四事,各分诸条。宜称二十六条、憎嫉十四条、荣宠六条、屈辱十二条,总五十八条。这些要求就题在大堂,警省来人。
其序云:
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
淳熙岁乙巳,予得曹氏荒圃于南湖之滨,有古梅数十散辍,地十畆。移种成列,增取西湖北山别圃红梅,合三百余本,筑堂数间以临之,又挟以两室,东植千叶缃梅,西植红梅,各一二十章,前为轩楹如堂之数。
花时居宿其中,环洁辉映,夜如对月,因名曰玉照。复开涧环绕,小舟往来,未始半月舍去。自是客有游桂隐者,必求观焉。顷者太保周益公秉钧,予尝造东阁坐定,首顾予曰:“一棹径穿花十里,满城无此好风光。”盖予旧诗尾句。众客相与歆艳。于是游玉照者又必求观焉。值春凝寒,反能留花,过孟月始盛。名人才士,题咏层委,亦可谓不负此花矣。但花艳并秀,非天时清美不宜,又标韵孤特,若三闾、首阳二子,宁桥山泽,终不肯頫首屏气,受世俗湔拂。间有身亲貌悦,而此心落落不相领会,甚至于污亵附近略不自揆者,花虽眷客,然我辈胸中空惆,几为花呼叫称寃,不特三叹而足也。
因审其性情,思所以为奖护之策,凡数月乃得之。今疏花宜称、憎嫉、荣宠、屈辱四事,总五十八条,揭之堂上,使来者有所警省,
且示人徒知梅花之贵而不能爱敬也,使与予之言传布流诵亦将有愧色云。
这是一个园林故事,后世建设梅园者,莫不敢无视此文章。十亩之地,古梅数十株,品种三:江梅、缃梅、红梅,共三百多株,其他有堂室、亭轩、小筑、水涧、小艇……,梅园就是一个小花园了,赏梅吟梅才是重点。
他所列的花宜称二十六条,想必这个梅园是有的。“澹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牕、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澹妆篸戴。” 真可谓“谓纵横百态,叠见层出,丰而瞻典”。
与宜称相对的就是憎嫉,有十四条:为狂风;为连雨;为烈日;为苦寒;为丑妇;为俗子;为老鸦;为恶诗;为谈时事;为论差除;为花径喝道;为对花张绯幙;为赏花动鼓板;为作诗用调羹驿使事。
这里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条,“用调羹驿使事”。调羹典故说的是国家大事,昔年商王武丁用傅说为相,希望傅说治理国家要像用咸味盐和酸味梅等调味品“调鼎和羹”一样。驿使指的是南朝时陆凯的《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到底是说不要乱用梅花典故,还是不要攀折梅花,不得而知。想来其文本就用典,那不许折枝可能更大些吧?勿谈国事古已有之。
明人章纶就很看重这种个人情趣,他在《梅坡百咏诗引》里说,“梅之合德,于君子者无间隐显,而求其趣味于隐君尤宜。盖其性格好生于流水溪桥之上,园林松竹之间,虽间或为玉堂之树,寿阳之妆,然终非所性也。故诗人吟咏亦多于隐者见之。”
《梅品》里的花荣宠,有六条: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镜净、落瓣不淄;为王公旦夕留盻;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澹妆雅歌。这是对环境洁的追求,一尘不染,落瓣不沾灰,诗人搁笔,方能与梅格相称。
花屈辱有十二条:为主人不好事;为主人悭鄙;为种富家园内;为与麄婢命名;为蟠结作屏;为赏花命猥奴;为庸僧牎下种;为酒食店内插瓶;为树下有狗矢;为枝下晒衣棠;为青纸屏粉尽;为生猥巷秽沟边。
《梅品》继承了唐以来的所有“煞风景”事项,又拓展了许多好与不好之处,对明代园林影响甚大,所以,今天以其说我们继承了明代的物质文明,还不如说,我们要回到的是宋代的精神生活。
刘克庄的《病后访梅》这样说,“菊得陶翁名愈重,莲因周子品尤尊。后来遂判梅公案,断自孤山迄后村。”
菊花因为陶渊明成为魏晋时代的绝唱,莲花得益于周敦颐《爱莲说》,孤山是谁呢,就是林逋,他晚年隐居于此,成为梅妻鹤子的形象代言人,后村是刘克庄的号,这是一种自诩,他的梅花诗至少我看来,不怎么样。
刘克庄因为在《落梅》中“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陷入文字狱,被罢免十年之久,也有首诗说这个事情 “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梦得是刘禹锡的字,他有一个著名的“桃花劫”,因为写桃花诗两次被贬,依旧死不悔改;长源是唐代政治家李泌的字,也是因为写柳失宠于皇帝。但他没有放弃,四朝为官,是唐中期著名的政治家。
高洁、孤洁派都是一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徒。
朱熹有《次韵刘秀野前邨梅》:“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丽尽无尘。千树摇落今如许,一树横斜绝可人。真与雪霜娱晚景,任从桃李殿残春。绿阴青子明年事,众口矜嗟鼎味新。” 方回的评价是“此皆寄意于梅,犹孔子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无上文无下文, 只此十个字,足见士君子之为人也。”
后人说梅有四德,最早起源也与朱熹有关,他解释《易》时说,“王本说‘元亨利贞’为大亨利正,夫子以为四德,梅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不过,孔子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估计是朱熹借孔子之口来说话而已。
总结梅花的德行的,还有明朝的姚涞,他认为梅花有五善,在其《梅花记》中说,“谓梅花今古同赏,或谓其风韵独胜,或谓其神形俱清,或谓其标格秀雅,或谓其节操凝固。并给梅花归结出五善。梅氏者,有五善焉,博于济物,仁也不挠于时,义也。生不相陵,礼也,审于择友,智也 出不衍其期,信也。”
我以为,他把梅花该说的都说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