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思考

2022-12-19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26卷第1期 总第92期 2011年3月 战略思考 将通州建设成 为北京 城市 副中心的 赵 弘,陈智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J0101) 【摘 要】 北京市政府提出将“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 际新城”,将通州新城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分析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 性出发,结合通州发展实际,剖析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基础与条件,并重点对城市功 能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等四个战略层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 城市功能; 产业结构;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99.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22(2011)0l一()()12—05 通州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 务中心,也是北京参与环渤海 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枉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北京市提f{J将“集中力量、聚 焦通州,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将通州新城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畈需通过解决城市空间发展矛盾问题来提升经济总量,以通州建设现代 化国际新城为契机,进一一步推进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设 界城市的重要选择。 一、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从 际上综合型大都巾发展来看,缓解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采取建设副 巾心。通过“一 ”变“多心”的规划方式来优化城市窄问布局是普遍做法。东京、巴黎、新加坡郁先后实施了副 中心建设的计划。为了缓解东京城市I}1心J)i= .口本分别丁1 958年、l 982年、l987年先后建设了新宿、涉 谷、池袋、大崎、上野浅草、锦系町龟厂l、临海等7个剐巾心,彤成j,分T叫确、 渊互补的“多中心”城f仃格局; 巴黎市政府则丁1 958年提出了 德方斯 建没规划,拉德方斯 现已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中心,被誉 为“巴黎的曼哈顿”。日前,北京的窄 发展矛盾非常突…,中心城Ⅸ承担的各项功能过于集叶1、城市交通拥堵 等现象严重,建设城市副中心 得尤为迫切。 (一)建设城市副中心是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的重要途径 夺间结构不合理越来越成为影响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单中心”、“同心网”式向外扩展的城市空 间布局是北京城市空fuJ结构矛盾的根源。这种格局使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 中住中心城区内。北京二环内有__-十多个【f1央部绒机关,一 多个局级机关以及北京ff『属的二E『五十多个单 位;有两单、上府井、前门等多个商业巾心;有故宫、北海公同等众多古迹和旅游景点。“十一五”规划中,北京市 确立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同 、奥林 克中心【>(等4个在叶l心城区。城市功能 收稿日期:201O 12 02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重点课题“北京新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培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弘(1962一),男,山西省人,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智国(1 979一),男,河南省人,高级咨询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同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二部 经理。 ]2 … 赵 弘,陈智国.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思考 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强化了中心城市的“磁力”作用,发展要素不断向核心积聚。建设城市副中心,能够分担 主中心“磁力”的作用,有利于缓解交通、环境和各项城市设施的负担,提升城市区域与中心城区的整体发展 水平。 (二)建设城市剐中心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 不合理的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是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性原因。“单中心”格局使北京城市功能集中在 旧城及其周围,早晚高峰期间潮汐式的涌动使公交、道路设施超负荷运转,交通系统不堪重负。据统计,三环以 里集中了北京市出行量的5o 。北京市主干道平均车速比1O年前降低约5O%,中心市区主要路口中严重阻 塞的达到60 。零点公司所做的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民 行所需的实际时问是交通顺畅时的2.2倍。北汽 福田公司与零点咨询集团联合发布的“2008福田指数”显示,北京人上下班冈道路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每月为 375元,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北京尤其是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冈素。建设城市副中 心,能够有效引导产业资源在新空问形成集聚,有效分散人流,最终达到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目的。 (三)建设城市副中心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然选择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北京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接近饱和,而郊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形成统筹发展 局面。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通过向“多中心”空间格局的演变,促进了城郊一体化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大为提升。北京城市面积是东京的7.5倍、伦敦的10.4倍(即使剔除山区面积,北京平原面积依然是东京总面 积的2.9倍、伦敦总面积的4倍),北京常住人口是东京的1.3倍、伦敦的2.2倍,但经济总量与这两个城市差 距较大。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按照购买力评价测算,北京2005年的GDP总量只有东京的8.3 、伦敦的 22 。建没城市副中心,能够形成新的经济中心,提升新的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等各项功能,提升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基础与条件 通州是北京“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大新城之一,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发展宅问、生态环境、历史积 淀等方面具有非常突…的优势, 佗优势明 ,发展空间充裕,交通条件经过几年的建设有较大提升,拥有丰厚 的运河文化底蕴,能率先建设成为北京城f}丁副中心,承接从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人口、产业和其他城市功能。 (一)具有良好的基石ff{设施条件 在道路交通方面,通州区已有京通快速、京沈高速、两广路延长线、朝阳北路、朝阳路等5条怏速路与中心 城连接通道,擘富路、六环路等3条快速通道通向首都机场,京津塘高速路等3条交通要道直达天津滨海新 , 基本彤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畅通的区域交通路网。存市政设施建设方面,新铺设自来水管网118公里,日最大 供水能力达到1 5万立方米;新建、改建变电站l4座,“08l1”电力强网T程基本竣T;新建10万吨污水处理厂, 启动了河东再生水厂、通惠河截污等丁程,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区域牛态环境建设方面,近五 年来,通州区共实施市、 、乡镇级重点绿化T程135项,完成造林面积2863公顷,种植各类树木l234.51万 株,完成了运河城巾段4.6公 河道整治及运河文化广场和奥体公同建设,扁动了万亩滨河森林公园项目,升 级了一批街心公同,城市绿化率山2005年的34.9 增加到2009年的39.1 。2009年,通州被评为国家级生 念示范区,Ⅸ域,丰态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 二)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 2009年,通州区实现地 生产总值250.2亿元,是2005年的1.75倍;实现地方财政收人66.1亿元,是 2005年的5.7倍。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54.9元,年均增长9.53 0 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136l元,同比增长10.35 。与此同时,产业功能区对经济的页献不断增强。2009年八大重点功能区总收入 为398.8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实 税收21.2亿元,是2005年的3倍,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5.3%,其中 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实现地税超过9亿元,金桥科技产业基地、物流基地税收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2.5倍、2.7 倍,快速经济增长成为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有力保障。 (三)具有相对完善的城市功能 近几年来,通州加快推进社Lx二卫生服务建设,安置了大量闲难家庭,显著改善了教育条件,初步建立起j级 ]3一 第26卷第1期 总第92期 2011年3月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民众对居住、教育、就医等核心问题的需求压力。功能区建设不断加速,确立了 运河核心区、通州商务园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央行政办公区、北苑商业区、医疗康体功能区、主题休 闲功能区和都市型现代制造业功能区等八大功能区。伴随着功能区建设,教育、医疗、商务、文化创意等城市功 能不断完善。 三、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重点 “城市副中心”是一个次于城市主巾心,承担城市诸多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复合性的城市区域。结合通州发 展实际,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1.加快完善新城道路交通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及城市主干道的建设。通州新城规划轨道交通八条,包括M1、M6、M6支、s6、R1、 R1支、S3、S5。应尽快启动M6线和s6线,加快中心城和新城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宋郎路北 延、朝阳北路东延二期、九棵树中路、临河里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对外交通联络线建设。重点推进京秦高速、密涿高速公路、朝阳BRT东延线、京哈北侧街、 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等项目建设,打通区域问道路、扩展道路接口,促进通州新城与北京中心城区的良好互动,建 成通州新城一北京城市中心区3O分钟兀障碍机动车交通网络。 2.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没 一是高规格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原有新城中小学教育设施硬件达标,确保中小学人均活动 面积达到教育部规定水平以上。通过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措施提高新城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加快建设运 河核心区规划小学、通州三中等一批中小学新建及改扩建工程;按照国际学前幼儿教育标准,引入国际幼儿教 育办学理念及方法,提升新城幼儿教育的品质,同时根据新城建设布局规划的需要,优先建设运河核心区拆迁 范围内规划幼儿园等新建及改扩建 程。进一步提升新城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水平,完善区域内高等学校及 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长江商学院、北京新城职业学校以及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T程。 二是高水平推进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洛实新城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大幅度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和 能力。加快推进潞河医院改建及新华医院、,目 伤医院、老年病医院、中医医院搬迁T程;完成中医医院综合医疗 服务中心、潞河医院综合医疗服务中心及潞河医院手术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华医院、妇幼医院、疾控中心(河东 预留地)、传染病医院、新城核心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 三是高品质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新城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完善新城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推 动新城公益性文体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加快运河核心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加快推进通州大运河文 化博物馆、通州大运河歌舞剧院、主题公同、通州大运河美术馆及通州大运河文学艺术主题公园项目的落实与建 设,完成通州区文化中心、J 播电视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力口快推进梨园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T程。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未来,通州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农业,着力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先 导,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农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 1.现代服务业 通州区要以现代服务业为目标,大力拓展和延伸金融、商务、现代物流、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 展和提升区域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高端化。 2.文化创意产业 通州区要积极依托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运河等城市河流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 发展文化艺术、影视动漫、休闲娱乐康体、设计服务等重点领域,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3.现代制造业 通州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大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嗣绕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汽 车零部件产业、都市工业,引导企业进行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4 赵 弘,陈智国.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思考 4.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世界范围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结合我国重点发展产业和北京市优势产业,重点鼓励新能源 与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再生资源产业、物联网产业等的发展,整合现有产业资源,规划引导产业在空间上形 成集聚,培育一批龙头品牌企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 5.都市农业 通州区农业发展应立足于服务北京,保障首都居民生活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社会的 统筹发展,通州区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选择观光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等高 质量、高附加值、高经营效率的农业发展项目,是通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方向,是通州区应对耕 地资源相对紧缺和实现农民富裕的必要选择。 (_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通州要建设城市副中心,经济功能的强大是首要任务。同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在新的时期,通州要以新城 及其北部辐射地区为依托,重点打造“一核两带”的产业格局:“一核”是指“现代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核”,“两带”是指“中部(京哈高速)制造业产业带、南部(京津唐高速)制造业与物流产业带”,实现增量极化、存 量优化、重心北移。通过重点产业带的布局,突破首都中心城 发展的空间约束,实现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 快速崛起和通州区的全面发展,使通州区成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战略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1.“一核”,即现代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 以规划中的通州新城城区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新城城区以北的宋庄地区作为 辐射带动区,为通州未来发展提供预留空间。现代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内包括新城建设起步区、总部 经济板块、金融后台板块、文化创意产业板块、北苑新商业板块、医疗康体板块、主题娱乐休闲板块,以及新城之 外的通州商务同、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艺术类高校聚集区、文化艺术团体聚集区等。 2.“两带”,即中部产业带、南部产业带 中部产业带位于通州新城城区以东的京哈高速公路两侧,包括现有的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区和西区 两个部分;南部产业带位于通州区境内的京津唐高速和京沪高速之间,包括现在的光机电一体化基地、金桥基 地、马驹桥物流基地和永乐店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现代城市管理是改善城市软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体现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通州副巾心建设中, 需充分借鉴国内外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坚持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机制,运 用现代城市管理方法,切实提高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1.坚持现代城市管理理念 一是坚持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人性化要求作为城市管理 的追求目标,是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在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城市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管理理 念,要求城市管理的各项T作要以提升新城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管理城市的参与度为出发点,着力解决 新城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新城居民生活的安全感、舒适感以及参与新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坚持“大城管”理念。“大城管”管理理念是对传统的“小城管”管理模式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与深 化。“大城管”管理理念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在包括一般的市政维护、园林绿化、环_I丁保浩等“小城 管”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城市管理的内容、范同扩展到社区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经营和发展城市经济等领域。 新城的建没和管理要引人“大城管”理念,将城市管理的动态内容与传统静态内容相结合,形成新城城市管理的 动态综合管理系统。 三是建管并重、突出管理。“建”是量的增加,“管”是质的提升。与传统城市建设中“先建后管”的方式不 同,现代化围际新城的建设要在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城市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建中管,在管中 建,充分体现“建管并重、突}{J管理”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 2.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机制 一是改革城市管理模式。新城管理要体现“大城管”的综合管理理念,需要政府转变行政管理模式,以“服 1 5 第26卷第1期 总第92期 2011年3月 务”为核心,建立公共服务型城市管理新机制。将分散在市政、T商、城管、规划、房地、环保等专业部门以及街 道、乡镇的管理职能集中起来,成立统一有力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协测机构,用以解决传统城市管理中各部门 职能交叉和职能缺位的问题。同时,城市综合管理机构要从具体的微观事务巾解放}lJ来,找准职能定位,将工 作重点集中在对城市管理问题的综合研究和宏观管理上,包括研究政策、制定规划和标准、建立规范、受理投 诉、协调指挥、督促检查、动态考评等。 B 二是建立多元互动的城市管理机制。为贯彻“以人为本”、“大城管”的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新城的城市管 理要建立多元互动的城市管理机制,激发社会参与和公众自主管理的热情,不断拓宽新城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 途径。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不定期召开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成员、专家学者、屑民代表参加的城市管理咨询会议,广泛听取社会各 方面对区域重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项目的意l见和建议,让普通居民也能参与城市管理决策、执法、监督等过 f程。设立城市管理热线电话,建立城m管理网站,方便社会公众参与城『 管理。 i是完善城市管理考评机制。落实新城城市管理责任,完善城市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建立新的城市管理 g a g A z ∞ A y H m 0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城市管理 作中的职责。建立公开评估城市管理绩效的组织及机制, 【S 推进市民对城市管理部门和街道进行公开评议、考核的T作制度,逐步完善科学的城市管理考评体系,评议考 核的结果将作为考评丁作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城市管理部 门更加主动地履行职责,不断提高T作水平。 参考文献: Z d 一 n , U一¨ o g 0 [1]黄鹭新.巴黎德芳斯新区简介EJ].同外城市规划,1998,(1). [2]赵弘.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_J].数据,2009,(7). [3]张开琳.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EJ].城『 问题,2005,(2). [4]胡新,赵颖.城市副中心商罔定位研究EJ].城l1i发展研究,2003,(6). Es]史卫东,熊竞.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理性思考 以上海市真如副中心为例[J].I 海城rf丁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0 O C [6]黎雪梅.新宿 东京的副都心[j].北京规划建设,1997,(2). [7]刘力.城市副中心:商业下一站[J].上海商业,2007,(8). [8]贺成全.城市中心及副巾心在服务业地域构成中的作用[J].城市,l 996,(1). m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Building The Tongzhou District as the Sub—Center of Beij ing Abstract: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the strategic policy of the New Tongzhou City development which is adapted to the capi tal’s development and put it an unprccedentcd height as try tO develop the new Tongzou as a modern international big city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the Sub Center of Beijing firstly,this pat)or dissected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 of Tongzhou becoming into the sub—center of Beijing and also proposed four strategic prioriti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nclu— ding enhancing the city S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ity,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e,optimi— zing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driving the urban management system’S innovation. Key words:sub center of the city;urban function; tem (责任编辑 欧阳新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