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0-12-29 来源:一二三四网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一节“十一五”的巨大成就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最好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海南综合经济实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科学发展跨上新的台阶。

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05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64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2005年1.87倍和1.7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1亿元,是2005年的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1亿元,是2005年投资379亿元的3.5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1元,比2005年的8124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比2005年的3004元增长76%。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比重为26.3:27.6:46.1。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瓜菜、水果、畜牧业、渔业等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出岛、进宾馆进超市,为全国人民的菜篮子作出了重要贡献。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已成为提升海南经济的重要力量,800万吨炼油、100万吨纸浆、160万吨造纸、140万吨甲醇、15万台汽车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昌江核电、文昌航天发射场等开工建设。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崛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驻海南,为海南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一批国际著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进驻海南。海洋经济持续壮大,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环境不

断优化,科技创新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洋浦保税港区以及海口综合保税区建设等重大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华侨农场属地化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社保征管,地税、农税征管“三项体制”改革。农信社改革发展取得突破,金融环境大幅改善。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博鳌亚洲论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成功举办,与华人华侨及港澳台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密切,海南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决策、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能好尽量好、能快尽量快的原则,尽可能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调整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着重用于民生,省和市县政府每年新增财力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五年共投入资金952.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7倍。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22.19万套。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的目标,义务教育、高中和中职教师绩效工资全覆盖;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覆盖,促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启动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开工建设,省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竣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劳动力素质不断改善,五年新增就业人数44.1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全省60岁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总长303公里的东环高速铁路建成通车,西环高速铁路奠基,完成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和西环既有铁路提速改造。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清澜大桥、洋浦大桥南连接线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海榆东线、西线的大修改造和航天发射城的配套道路建设。农村公路行政村通畅工程基本完成。美兰和凤凰国际机场通过扩建大大提高了吞吐能力。加强重点港口的布局调整和建设,万吨级泊位达到34个,建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个30万吨原油码头,初步形成覆盖全岛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大广坝二期工程建设完工,红岭水库开工建设。实施了18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华能海口电厂两台机组和东方电厂一期建成投产。建成220千伏环岛主网和海南电网跨海联网工程一期,基本完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生态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建成海防林16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从2005年的55.5%提高到2010年的60.2%。建设完成25个污水处理厂、19个垃圾处理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到2010年底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70%。经过艰苦努力,节能减排完成了国家下达指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族团结继续巩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建成了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文化体育项目,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新闻出版等事业取得新突破,工青妇幼事业不断发展。平安国际旅游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这些重大成就标志着,“十一五”时期是海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攻坚力度最大、体制机制最具活力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着力提升海南综合经济实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着力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富民强岛工程。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十一五”时期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基础。坚持继承和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切合海南实际的发展思路,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才能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提供强大动力。坚持生态立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找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未来五年,是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海南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欠发达的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外环境使我们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又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和挑战。中央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寄予厚望,全省人民对建设幸福家园充满憧憬。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程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节“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形势,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过程,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优化经济结构力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幅度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和推动科技进

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第三节“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翻番。促进就业持续增加,实现新增就业岗位40万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基本实现,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省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力争实现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平安国际旅游岛建设。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根据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先行试验,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全面实现,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更趋完善,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章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

高起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确保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性措施。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夯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产业基础,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按照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旅游吸引物,初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形成海岛特色鲜明、山海优势互补、城乡和谐发展、人文环境优良的旅游格局,彰显“阳光海南、度假天堂”整体旅游形象。

(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基本完成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任务,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次,旅游业

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5%以上。

建设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严格执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功能定位和项目布局。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是我省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托,是“十二五”期间必须重点建设的项目。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要加快规划编制和修编。着力推进核心项目建设、加大引资力度,追求项目差别化、避免同质化,提高投资门槛,实施“大规划、大项目、大企业、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逐步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的精品景区和度假区。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抓紧滨海、山区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完善景区和度假区内外路网,推动滨海、山区旅游资源整合。到2015年,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8-10家。

“十二五”期间,航天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热带雨林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加大投入并充分利用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等森林旅游资源,努力建成全国森林旅游试验区。充分利用稀缺的热带海湾海岸资源,开发好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清水湾旅游度假区、香水湾旅游度假区、神州半岛旅游度假区、石梅湾旅游度假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核心区、铜鼓岭生态旅游区、海口美丽沙、棋子湾旅游度假区、龙沐湾旅游度假区、莺歌海度假旅游区、儋州白马湾旅游综合开发区、盈滨半岛旅游综合开发区等重点项目,打造国家滨海休闲度假海岸。

构建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对现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同时大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和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融合发展、休闲疗养等专项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度假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传统旅游产品质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邮轮和游艇旅游、高尔夫旅游、山地运动、空中观光、森林旅游等新型消费业态,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扩大消费需求,塑造与海南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相匹配的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形成海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以国际化改造为手段,建立衔接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体系。成立海南旅游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国际旅游业界资深专家为海南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在旅游购物、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等领域和环节,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出一批省级地方标准,大力推广《国际旅游岛旅游服务规范》。规范商贸零售业服务,提高购物消费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实施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引进大型免税集团,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等地方建设和经营好免税店。建成美兰国际机场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城、万宁奥特莱斯(Outlets)世界名牌折扣店等项目,支持重点旅游区建设各类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开工建设海棠湾梦幻娱乐不夜城等项目。规划建设旅游城市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一批“购物一条街”。完善旅游小镇、度假区、景区、旅游线路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购物场所。到

2015年,初步建成包括免税店、大型品牌直销中心、重点城市和度假区的商业街、不夜城等的国际购物中心框架。

规范住宿业和餐饮业服务,为中外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优质服务。挖掘、提升本土特色餐饮,大力培育海南餐饮品牌。引进国际餐饮品牌、中华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汇聚国内外餐饮精品。积极发展差异化、个性化餐饮服务。建设一批“美食一条街”。加强餐饮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海南特色的住宿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类宾馆饭店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引导住宿业有序发展。继续推进高档酒店和度假酒店的品牌化经营,适度发展商务酒店、青年旅馆、乡村旅馆和汽车旅馆,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

规范旅游行业服务,加强交通、景区、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完善旅游相关法规。加强覆盖城乡的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防疫、旅游厕所设施和管护体系。支持旅游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服务作用,建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旅游网站和游客咨询中心。完成高速公路、旅游干线、旅游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的建设和改造。

从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入手,抓紧落实中央赋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殊政策,率先在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模式创新、投融资创新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以树立海南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目标,以产品营销为重点,整合营销资源,加大营销投入,创新营销方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进一步巩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以及港澳台、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国内大中城市以及中亚、北欧、西欧、澳洲等客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依托主要客源地的大型旅游机构建立旅游营销代理网络。创新营销手段,有效组合人员推销、媒体报道、广告宣传、网络营销、活动营销、事件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提高市场营销的效果。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努力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成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示范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软实力。

发展布局。依托海口和三亚等中心城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起“一区三带九重点”,南北互动、东西相融、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即以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文化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体育健身、休闲疗

养等重点产业,形成东线以滨海旅游文化为主体,集中发展现代、时尚、国际一流的现代文化产业带;中线以黎苗民族风情、黎峒文化园等特色旅游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自然、生态、环保、民俗的绿色文化产业带;西线以高科技、环保、民间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兴工业观光、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为依托,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和网络,构建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多元互动的文化交流格局。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将海南打造成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积极组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精心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海南文化“走出去”,促进海南文化、娱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世界知名度。

发展着力点。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进创意产业人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策划、动漫制作等各类文化产业。加快建设电影主题公园等项目。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游戏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动漫游戏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对动漫游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全面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打造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工艺品设计等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大力推进设计服务业发展。重视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大力发展娱乐演艺业。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丰富演艺文化市场。精心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如海南岛欢乐节、黎苗三月三、新丝路模特大赛、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冼夫人文化节、妈祖文化节、东坡文化节等。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开发形成音乐会、舞台剧、曲艺、戏剧、马戏、演唱会、实景演出等一批演艺品牌。丰富大众化娱乐产品,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鼓励发展不夜城、娱乐城、酒吧街等设施,丰富夜间娱乐产品。

会展业。以博鳌亚洲论坛为龙头,以海口、三亚为重要基地,培育国际会展品牌。拓展博鳌亚洲论坛效应,扩大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国际影响力,办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大型会展,争取申办2017年世界石油大会。积极引进招徕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会议、论坛等,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行业组织来海南召开年会、专题会议等。支持完善博鳌亚洲论坛、海口国际会展中心和三亚美丽之冠等重点会展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会展业规范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国际顶级专业会展公司,大力培育国际会展企业,提升会展专业化水平。

体育健身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业,举办有海南特色的体育赛事,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大力发展潜水、帆船、帆板、冲浪、垂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滨海运动项目和自行车、登山、漂流、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通过商业运作机制,建设一批体育训练基地和冬训基地,吸引各类运动队和俱乐部来海南训练和比赛。加快建设三亚奥林匹克湾、海口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举办好公路自行车、沙滩排球等赛事,培育一批体育赛事品牌。支持培育若干具有海南特点的体育运动组织。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稳步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型彩票。加大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产业,促进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教育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进高尔夫装备品牌企业,拉长高尔夫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尔夫职业赛、业余赛、巡回赛,培育本土高尔夫赛事品牌。

休闲疗养业。在提高全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疗养产业。完善休闲疗养服务网络,鼓励现有医疗机构扩大疗养服务范围,鼓励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康复疗养、养老养生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在保亭七仙岭、定安南丽湖等大型旅游度假区,扶持建设若干集休闲度假、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休闲疗养项目。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医疗和保健机构,争取开办中外合资医院,引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满足境内外

游客的休闲疗养服务需求。引进市场机制,提高养老产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

创新体制机制。经营性与公益性文化资产适当分开,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规范公司治理,完善国有出资人制度,理顺国有资产监管和行业监管之间的关系。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引进一批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三)保持旅游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旅游房地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保持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旅游房地产。充分利用好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酒店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高质量、高水平、多层次的旅游商务房地产,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积极发展酒店、度假村等经营性房地产。大力发展商业房地产,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低碳社区,逐步形成以海口、三亚为两大中心,东西部均衡发展,区域特色各异,互补性强的旅游、商务房地产空间发展格局。

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强化规划引导,适度供应土地,合理调控房地产的规模、结构、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使房地产业发展与人口规模、资源和环境容量、城镇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土地、信贷、税收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严格房地产准入制度,建立房地产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土地和商品房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环节的严格规范管理。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和物业管理服务业,规范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赁市场。严厉打击圈地不建和违规建房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资源,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用好用活国家赋予洋浦保税港区启运港退税政策。

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等园区。未来五年,建成总投资约30亿元的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的国家成品油储备基地项目和总投资约38亿元的中石化成品油保税库,力争石油、成品油储备能力达到1000万方。建成总投资约70亿元的国投孚宝30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总投资60亿元的300万吨/年液化天然气(LNG)站线等项目。通过建成石油化工和石油储备基地及完善相关产业链条等举措,为发展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琼北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沿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继续

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打造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统一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培育和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航运物流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鼓励生产企业物流外包。改进和规范货物通关相关收费,建立动态的、有竞争力的价格机制,鼓励国内外航运公司的船舶挂靠海南港口和有实力的大型船舶管理公司入户海南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及开辟海南航线。支持船运企业组织货运中转,加强与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大力支持泛洋等海南航运企业发展壮大。建设航空物流,发展临空产业。

(五)支持金融业发展。加强政府服务,全力支持和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力争使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提升金融服务业的能力和水平。

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省级地方商业银行的设立。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支持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发展直接面向“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进和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不断完善证券和基金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各类基金,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支持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构建保险市场体系。引进培育金融租赁、风险投资、担保、信托、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优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合作和投融资规划工作,全面深化与银行机构在信贷投放方面的合作,与保险机构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合作,与证券机构在增强直接融资功能方面的合作。建立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信用为核心、政府信用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创造更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培育10家以上上市公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和规范省级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促进融资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国际化服务水平,全方位促进投资、贸易、货币兑换等便利化。推进外汇服务便利化,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善结算环境。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完善外汇支付环境。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鼓励创新保险产品,拓展大众保险市场。创新旅游保险、航运保险、农业渔业保险等业务,扩大保险业保障、资金融通和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

第二节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推进热带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未来五年,要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把海南建成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冬季瓜菜,要增加产量,扩大销量,确保质量。落实好建设规划,围绕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海南热带瓜菜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瓜菜质量安全保障统防统治体系、标准化体系、田头预冷处理系统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高标准瓜菜农田提升工程。同时,各市县加大力度逐步建立稳产高产的生产基地,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要确保菜篮子生产用地保有量,提高本地的蔬菜自给能力。天然橡胶,推动橡胶产业布局向中西部优势地区转移,生产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产品向高端、差异化转变;扩大胶园面积、提升胶园标准、提高种植效益。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国有、民营橡胶资源,开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南繁育制种,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好南繁育制种基地;从种子安全战略高度,把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成为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建成南繁种子检验检疫中心、南繁研发中心、瓜果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积极发展航天育种。热带水果和花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鲜果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由淡旺季大反差型向周年相对均衡型转化;引导热带水果向优势区域相对集中布局,支持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香蕉、芒果等优势主导性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热带花卉产业。建好西部兰花博览园。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推动渔船、渔具升级换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造大型远洋渔船,组建远洋捕捞船队,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示范场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暖水性水产养殖苗种产业化生产基地;未来五年,建好崖城、白马井、新盈等国家中心渔港和海尾、清澜、岭头、港北、玉包等一级渔港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渔业生产服务体系,建好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休闲渔业,拓展垂钓、观光渔业、渔家乐等项目。发挥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完善省、市县、乡镇三级动物防疫设施,争取在未来5年内通过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非免疫无疫区认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大力发展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抓好畜禽和水产品深加工。建成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罗牛山农产品加工项目,以畜牧业加工带动养殖业比重的提高。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优化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批热带果蔬、水产品、畜产品、橡胶以及优质矿泉水等农产品加工和饮料龙头企业。推进椰岛和椰树集团扩建技改等项目。充分发挥海南的资源、区位和加工产业基础等优势,以东南亚地区为腹地,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集中力量抓好农产品信息、批发、集散、冷藏、包装、检测一体化的大型热带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琼北中商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天津环渤海热带(海南)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大型农产品交

易市场和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儋州、澄迈、屯昌、保亭等12个区域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任务。支持省供销合作系统新网工程建设。扩大农业生产企业、农户与大型连锁超市的合作,不断提升海南农产品的质量等级,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稳定安全的农产品产销渠道。

加强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等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原产地标志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发布、质量监管和产品溯源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110”和农业流动服务体系的作用。推广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化肥和有机农药,确保农产品安全,落实瓜果菜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实施海口南渡江十万亩农业土地整治项目。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贯彻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水、路、电、讯、气、房和优美环境“七到农家”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拆迁安置和灾后重建,统筹科学规划村庄和农村社区布局,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对地势低洼地带的村镇,尽快纳入全省民房改造计划,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热带风情小镇。对农业、渔业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切实提高抗灾标准和能力。继续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五年内建设六所思源实验学校和两所思源高中,让更多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减低贫困发生率,促进初步摆脱贫困的人口稳定脱贫,确保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贫困人口稳定发展能力和健康生活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三)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劳动力需求,增加财政投入,整合各种涉农教育资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务农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增收致富的能力;结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强高尔夫球运动、康体保健、餐饮住宿、商贸会展、信息应用等服务技能培训;结合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种养、加工、运销和农渔业机械操作等技能培训;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技能培训;结合发展新型工业,加强零部件加工、修理、运输等配套产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以上。

实施农民增收计划,积极发展和扩大外出打工经济,增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吸纳农民

转移就业的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中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四)完善适应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择优扶持壮大一批品牌优势突出、联结农户多、确保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专业性和区域性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的农业协会。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引导各市县抓紧编制和完善乡村发展控制性详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按照规划利用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抓好后续配套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工作保障机制。

第三节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

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发挥海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强化优惠政策配置,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重点培育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和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电子信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力争培育十家成长性好、带动力强、产值超百亿元的本土企业。

(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海南(澄迈)生态软件园、灵狮海南国际创意港和三亚创意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培训等软件产品和相关产业,早日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各类机构、大型企业在海南建设数据灾备中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推进惠普海南项目、中兴通讯研究院、东软南方基地、联想三亚项目、用友软件、海航数据中心、天涯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支持海口维瑅瑷生物研究。加快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增强南药、黎药、海洋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海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生物环保等产业。建

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支持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高端特种玻璃、塑料光纤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光伏电池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光伏产业基地。发挥海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质能源。支持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建设,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及高效储能项目。依托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航天配套产业。

(二)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临港工业,集约发展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制造、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区,其他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按照点状园区化集中布局,优化园区产业定位。

洋浦经济开发区。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实化、细化洋浦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规,积极做好洋浦整体区划的扩大和调整工作。把洋浦打造成国家级石油化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国家级油气交易中心和储备基地、亚洲最大的制浆造纸产业基地和面向东南亚的物流与航运枢纽港。在油气化工方面,重点建设150万吨乙烯石化、1200万吨炼油、60万吨对二甲苯(PX)、21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100万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项目;在浆纸及纸制品方面,重点建设125万吨木浆扩建、160万吨造纸二期、24万吨卫生纸等项目;在油气储备方面,重点建设国投孚宝30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中石化成品油保税库、国家原油储备基地、国家成品油储备基地、3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站线等项目;在船舶和旅游装备制造方面,重点建设修造船、游艇、水上轻型飞机制造、直升机和公务机组装等项目。

东方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和能源产业,重点推进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好临港精细化工基地。做好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

海口综合保税区,打造以口岸为依托、高度开放的加工贸易和现代物流区,重点发展电子、纺织、建材、家具、饮料等产业以及物流业。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汽车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老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利用海口保税区西移的机遇,实现老城和海口工业的一体化发展。昌江国家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铁矿资源利用、新型建材等产业为主,发挥循环经济的示范作用。金牌港经济开发区,以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为主,建设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儋州工业区,依托洋浦大工业和港口的辐射与带动,以木棠工业区和三都化工区为载体,承接洋浦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定安塔岭工业园,发展水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塑料光纤、太阳能电池等产业。

第四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要根据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推进周边岛屿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把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观光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做大做强;加快疏港、临港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大型航运公司落户,开辟新的航线,发展中转贸易,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交汇点;依托区位、港口资源和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优化港口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海监渔政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海岛、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环境。

(一)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支持大型石油公司加大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海南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支持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以港口为依托,按照城、港、区(园区)联动发展的思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洋浦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石化、林浆纸一体化、港航、以油气储备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修造船以及

小飞机、游艇制造等新兴产业,马村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制药业、光伏产业等,八所港经济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加工工业、海洋能源、对越边境贸易业等,三亚港经济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清澜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等。以海湾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支持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以渔港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海洋渔业。加强与广东广西的合作,建立海上巡航、搜救和事故应急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海上安全日常管理协调工作机制。

(二)科学规划海洋功能区开发。全面实施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即海南岛东北部海域,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及生态渔业,加快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海南岛西南部毗邻海域,积极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稳步发展盐和盐化工以及天然气化肥等海洋产业,发展生态养殖,加强滨海旅游设施建设,保护珊瑚礁资源;西沙群岛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建设好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养护渔业资源,推进涵养水源和风能、潮汐能电站及生活设施建设,争取开发深海油气资源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加强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海龟等珍稀物种及海洋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和利用海南岛周边海岛。依据国家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南岛周边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编制西南中沙开发利用规划。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利用的原则,重点保护和利用海南岛周围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旅游、环保和科研价值的海岛,因岛制宜,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型、旅游型、水产养殖科研型、综合利用型海岛。加强海域、海岛、海岸线保护、整治、修复等工作。

第三章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针对我省基础设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不相适应的现状,优化投资结构,集中财力物力,加快推进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环岛高速铁路、“田字型”高速公路、核电、机场、港口、公路、水利、能源、“三网融合”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打造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第一节构建海陆空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进一步突破岛屿型经济体发展的瓶颈制约,形成以航空、琼州海峡综合运输通道以及以港口为核心的海上运输组成的对外运输系统,构建进出岛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加快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对于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泛珠三角”及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积极做好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加大投入,深入开展实地勘探、科学论证、方案遴选、投融资模式研究等工作,提出可研报告,争取国家“十

二五”开工建设。加强与广东、广西的合作,加快建设跨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及配套工程,打造快捷便利陆路网。

(二)港口建设。重点建设洋浦、海口、八所、三亚、清澜等港口,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港口格局。洋浦港,全面建设洋浦港区、神头港区和后水湾港区三个核心港区,重点推进深水航道及岸滩整治工程、大型集装箱码头工程、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洋浦成品油保税库项目码头工程、海南天然气站线项目配套码头工程、公共化学危险品码头工程、公共原油码头工程、炼油二期成品油码头及乙烯码头工程、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工程、通用杂货码头和其他码头工程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形成区域性枢纽港架构。海口港,重点推进马村港扩建二期工程、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一期起步工程和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八所港,重点推进新港区精细化工项目码头配套扩改工程。三亚港,重点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发展。清澜港,重点建设西南中沙交通码头工程。加强琼州海峡港口设施改造,建设琼州海峡两岸对接高效的客货运输系统。

(三)机场建设。为提高国内外游客进出的便利性,全面加快国际空港建设步伐。扩建美兰、凤凰国际机场,使旅客设计通行能力分别达到2000万人次/年和2500万人次/年。建成开通博鳌机场,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西部机场。开辟更多国内外航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飞行。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发展空港产业。

第二节建设覆盖全岛、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地统筹规划建设全岛基础设施,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岛内外有机对接、城乡有机对接、区域有机对接,各类交通工具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促进全省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打造全岛“两小时旅游交通圈”。海口、三亚等城市要加快论证研究和完善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城乡立体交通体系,打造海口、三亚城乡一小时综合交通网络。

(一)铁路建设。建成344公里的西环高速铁路,形成环岛高速铁路网。完成西线360公里既有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加强高速铁路和粤海铁路运营管理。

(二)公路建设。开工建设“一纵一横”380公里的高速公路,形成海口—屯昌—五指山—保亭—三亚和洋浦—儋州—琼中—万宁“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争取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强对现有高速公路的维护,提升现有高速公路的质量。国省干线公路新建和改建1650公里,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县道砂土路1100公里,在全面完成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公路联网和人口较多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畅工程”建设。选择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山区、滨海滨河路段建设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新建和改建全省旅游公路460公里。加强景区

(点)与公路网及景区(点)间的公路连接,完善旅游运输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出口路与集疏运公路间的连接线,加强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的衔接。开展公路景观美化、绿化改造工程,推进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海口、三亚两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客货站场规划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衔接快捷、分工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岛内外及城乡间交通的便捷化。

(三)水利建设。构建覆盖全岛的南渡江流域、昌化江流域、万泉河流域、东北部流域、南部流域和西北部流域六大流域水利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红岭水利枢纽工程、红岭水利灌区工程、迈湾水库、天角潭水库、洋隆水库的建设,以及春江水库、石碌水库扩容。完成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海口南渡江调水工程,加快松涛灌区等续建配套工程。完成大中型和七百多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南渡江、万泉河、文昌河、昌化江、环小海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南渡江等河流的冬季储水功能建设。加强重点海堤和易涝洼地的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抗灾防洪标准。合理配置农业用水、城市用水、旅游区用水、生态用水。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的管理。

(四)核电及能源建设。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建设好昌江核电一期两台六十五万千瓦核电机组项目,同时建设六十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琼中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昌江核电二期建设,确保建成华能东方电

厂两台三十五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扩建工程。建设东部燃气电厂和西南部电厂或海口电厂五期燃煤机组。加快海南电网跨海联网二期建设,对全岛城镇、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加强琼粤两省电力交换能力,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确保电网高效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统筹利用好天然气等各种气源,形成互相调配、互为补充的格局。建成洋浦3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确保全省液化天然气(LNG)的供应。加强福山等地油气勘探开采、输气管道建设。结合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进一步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

(五)通信网络建设。以建设信息智能岛为目标,完善覆盖全岛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高速宽带基础网络。加快旅游信息体系建设,加快旅游景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的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应用,加大旅游产业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旅游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数字可追溯系统、农业远程防疫系统和水库防洪数字系统;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业科技“110”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等资源。建设城市光网,实现基于光纤到户、到楼的宽带接入方式,提高宽带普及率及入户带宽。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整合城乡信息网络资源,打造“数字海南”。大力支持邮政网络建设。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全面提高海南城乡管理水平。

第三节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特别是岛内外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着力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形成消费投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一)努力扩大岛内岛外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和创业机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着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大力发展旅游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新型消费业态,引进岛外消费需求,促进中高端消费海南释放,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消费升级的助推作用,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二)强化投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保持投资强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投资重点。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能源交通、科技创新、防灾减灾、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是“十一五”的3倍以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扩大民间投资。推进以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制定实施意见,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最大限度地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最大限度地吸纳当地农民转移就业,最大限度地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形成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海南作为岛屿省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规划建设,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镇布局科学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把海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的原则,继续落实“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

扶持中间”的思路,强化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加强对岸线资源、岛屿资源、海洋资源、产业布局等统一规划与管理。

(一)加快建设琼东沿海地区国家休闲度假海岸带。以海岸线为依托、以东环高速铁路和东线高速公路为纽带,合理规划、科学利用海湾和沿线土地资源,把沿海部分海湾培育为国际化休闲度假社区,通过发展旅游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特色县域经济,把琼东地区建设成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

(二)扶持中部生态功能区建设。在实施中部市县农民增收三年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和实施中部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首要任务,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增强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积极发展旅游业、林业和农业及其他生态型产业,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加强重点城镇建设,着力打造风情小镇,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引导山区人口有序转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抓紧编制和实施中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使中部地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产业发达、农民共同富裕的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三)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全面实施《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基地、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能源和南海资源开发与服务基地、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和山海互动特色旅游目的地“五大”战略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改革开放力度,逐步使这一地区成为带动海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我国北部湾地区发展的战略支点。

(四)增强琼北综合经济区综合承载和带动能力。整合周边地区资源,增强对外通道能力建设,改造提升汽车、制药、饮料食品等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产业、商贸会展等服务业,振兴旅游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培育光伏等新兴产业,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把琼北地区建设成为全省服务发展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进出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增强以海口为龙头的琼北经济区对全省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的能力。

(五)提升琼南旅游经济圈发展水平。注重增强以三亚为龙头的琼南旅游经济区对全省旅游业的带动能力。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以三亚为龙头,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国际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重点发展疗养休闲、商务会展、文体娱乐、大型体育文化赛事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创意产业和以南繁育制种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把琼南地区建设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观光休闲度假的核心区。

(六)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地区的发展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鼓励全省其他地区带动和帮助特殊类地区发展,加强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

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

第二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按照全岛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风情小镇,走出国际旅游岛城乡一体化的独特路径。

(一)科学统筹城镇化布局。突出城镇化的国际旅游岛特色,按照统筹全岛、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壮大经济、完善功能的原则,突出热带海岛特色,构建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镇-中心镇四级城镇化空间体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中小城镇建设上,切实保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海口市要围绕成为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省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等战略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品位之城。三亚市要继续围绕建设国际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以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全方位对旅游要素和旅游设施进行国际化改造,努力把三亚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旅游城市。规划建设好海南东西两翼的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带动周边地区的功能。规划建设好县

城镇,加强与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互补,发挥好统筹城乡发展结合部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旅游风情小镇建设。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心镇,选择一批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自然和人文环境较好的乡镇,以旅游化改造为手段,集中财力,分批实施,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上,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利用海南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特色旅游小镇。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稳妥推进撤并村建社区工程,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建设一批规模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中心居民点。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海港渔村、黎村苗寨、热带风情乡村。依托县城和建制镇,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动海口演丰镇、云龙镇、文昌东郊镇、龙楼镇、定安龙门镇、琼海博鳌镇、会山镇、万宁兴隆镇、华润希望小镇、陵水新村镇、三亚天涯镇、屯昌枫木镇、保亭三道镇、五指山水满乡、琼中营根镇、白沙牙叉镇、澄迈福山镇、临高新盈镇、乐东尖峰镇、莺歌海镇、昌江昌化镇、儋州蓝洋镇、中和镇、东方天安乡、大田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把壮大县域经济摆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省直管市县的体制优势,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强化支持,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增强中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吸纳就业功能。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三)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和绿色低碳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城镇。城镇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镇公用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建设商务区、经济园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休闲度假区、生态景观区等,高标准建设地下管网体系、综合交通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要注重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打造城市特色。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推动城市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加强对城市民族文化、风景名胜资源和山地、水系等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低碳城市。在旅游区、旅游重镇和中心城市建设直接饮用自来水管网。结合征地搬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镇,解决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建立治理交通拥堵、违章违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长效机制。

第五章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对生态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下大力气爱护好、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这是海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施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三项行动,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不断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海南“绿色低碳岛”品牌,使海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实施资源节约行动

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是缓解资源约束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资源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全省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一)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严格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潜力。提高公民节电、节水等节约意识。节能方面,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彻底淘汰立窑水泥、黏土砖等落后产能。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抓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推广蓄能、变频、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节水方面,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改力度和促进循环用水。在城区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扩大再生水利用。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严禁滥采地下水。节地方面,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严格土地用途管理,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争取建成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示范区。统筹全省土地储备,增强省级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节材方面,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省城市、农村实行禁止或逐步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黏土砖,加强木材节约和循环利用。

(二)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入手,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加快循环经济区建设。继续推进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区、老城开发区、昌江工业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加强以余热利用、冶金废物利用、粉煤灰回收利用等行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建设。以沼气为纽带,推进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糖业蔗渣等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农业。以城镇和旅游区为重点,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全岛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三)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编制和实施全省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计划,优化能源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积极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推

动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加强蓄能、变频、建筑节能等低碳技术和洁净煤、新能源汽车、节能灯等产品推广应用。力争“十二五”时期海口市、三亚市公交车、出租车基本普及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更高排放标准的汽车清洁燃料,完善汽车加气、充电站点的布局和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城镇、低碳工业园区和低碳旅游景区试点,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工建设中日合作万泉乐城太阳与水示范区项目。

第二节实施环境保护行动

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着力完成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海洋环境保护等四大主要任务,确保全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一)加强水源保护。加强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三大流域和松涛水库等有集中饮用水供水任务的水库水污染防治。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推行水源保护区内退耕还林和保护性耕作,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定期报告制度及重点河流市县跨界面断面水质控制和考核机制,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控制性规划和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到2015年,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及外资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治污设施正常运营保障机制。完善城镇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环卫工人装备水平和待遇;加强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建成海口、昌江危险物处置的相关设施。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加强城市自然生态建设和保护,合理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三)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海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建设,落实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在全省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继续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0万户、总数达到66.5万户、基本普及户用沼气,推进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环境卫生工作,不断提升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水平。

(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强化城市海岸带环境保护,严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海。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岸线、滩涂资源,禁止不合理开发活动,防止滩涂及海水养殖造成的污染。建立跨部门的海上

溢油监测与应急体系,提高海上溢油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建立南海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和公报制度,保持良好的海洋环境。

第三节实施生态保护行动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积极探索和谐绿色发展之路。始终保持海南的森林覆盖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把海南真正建成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水源地、重要海域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继续推进海防林建设和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三边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未来五年,对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地、西部荒漠化土地、25度以上的山坡地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造林绿化和还林,使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8%左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并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增加森林碳汇。同时做好城乡园林化建设,扩大花梨木等热带名贵树木的种植。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加大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投入。建立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

(二)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保护。合理确定各类生态资源的功能定位,集约、限额建设征占林地、湿地、绿地资源。加强对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开发保护。合理划分功能区、集约利用开发海岸线,保护沿海防护林带、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规范海域使用秩序。

第六章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

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队伍。

第一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引进集成、示范推广、跨越发展”的思路,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上。推动我省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到2015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左右,科技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年均增长15%,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提高海南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热带特色农业方面,重点发展热带农业新品种开发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新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方面,重点发展深海养殖、海洋油气资源深加工催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海洋工程装备维修与制造等新技术。生物与新医药制备方面,重点发展特色香料的研究开发、南药、生物医药等新技术。应用软件及网络方面,重点发展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应用软件、新一代网络技术及应用等新技术。旅游产品与旅游装备开发方面,重点发展开发旅游新产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等新技术。现代服务业支撑平台与系统方面,重点发展数字旅游平台与体系、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政务系统、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创意产业等新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方面,重点发展废弃物处置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等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研发与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技术。

(二)推进科技园区与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定安塔岭高新技术园区等。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科研实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科研合作、科学普及与应用技术推广等平台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三)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

系,实施对科技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投资,增加农业科技\"110\"的资金投入。加快高科技产业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创立区域性创投引导基金,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

继续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海南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到2015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中央核定的比例。

(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规范办园行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布局调整的农村富余校舍和教育资源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二)高质量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所有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目标。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90%以上的农村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县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要求。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用五年时间,重建校舍100万平方米,加固校舍155万平方米,使中小学校舍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为教育扶贫移民孩子提供3万个优质学位。实施中小学多媒体进教室工程,计算机网络“班班通”,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实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配置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在全岛东、中、西三个区域各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工程,使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达标,每个市县至少有一所重点普通高中达到省一级学校办学标准,现有省一级学校要达到“甲等”标准。

(四)基本实现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努力构建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未来五年,投入12.9亿元,基本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免住宿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投入6亿元,重点建设37所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支持建设国家示范学校和国家优质特色学校,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实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一校多功能”建设工程、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职

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培养工程,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注重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继续推进海南大学“211工程”和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桂林洋高校区建设,抓好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推进琼州学院省市共建工作,支持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民办高校建设发展。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高层次队伍建设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形成海洋渔业、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具有海南特色的学科优势,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六)加大教育改革开放和投入力度。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六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机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段。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国际交流。支持国内知名大学来琼设立研究机构及实习基地。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民办学校的退出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继续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好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绩效工资等政策,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继续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部贫困山区的倾斜力度,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激励机制。健全教育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实施国际旅游岛人才工程

坚持把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作为全省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实施《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抓紧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重大人才政策。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2万人、年均增长8%。

(一)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引进培养、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热带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南海资源开发人才集聚、优秀企业家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开发、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开发、高素质宣传文化人才开发、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琼属华人华侨人才开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才支持等11项工程;打造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海南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和技能鉴定基地建设。

(二)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城乡区域人才流动的引导、教育先行、知识性财产保护、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等人才开发七大政策,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控机制,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

第七章社会事业建设

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规划,建立符合省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重大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让全省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国际旅游岛和谐发展成果。

第一节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住有所居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住有所居。强化政府综合协调职责,加大资金投入,统筹使用中央下拨的各项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省财政从市、县收取的土地出让金10%部分以及省和市、县一般预算新增财力部分向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倾斜。根据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住房用地计划,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和监督检查办法。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

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垦区、林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和住房建设。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规划,落实保障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28.8万套,完成6.5万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在消灭茅草房的基础上,完成13.2万户农村危房和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基本实现城镇中低收入困难家庭有一套保障性住房,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第二节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积极扩大就业,为省内外劳动者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力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使全省人民共享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成果。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全省经济规模和就业容量,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采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市县、乡镇、建制村都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大就业扶持和援助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每个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到2015年,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翻番。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员分配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直补城乡居民个人的财政支出力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等。完善促进农民增收机制,增加农业补贴和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将土地收入的更多部分返还给农村。力争到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

(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采取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各级财政新增财力55%以上直接用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事业支出比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12315消费维权执法体系的作用,打击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医疗对外开放,逐步满足国际旅游岛建设所带来的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

(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疾病控制体系,按照国家省级C类标准做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国家地级标准重点加强海口、三亚、琼海和儋州等4个区域重点疾控机构,按照国家县级标准强化其他市、县疾控机构基本职能。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统筹农垦和市县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围绕打造全省“1小时三级医疗机构服务圈”,实施“东西南北中”卫生发展战略,加快省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的建设,支持海口、三亚、琼海、儋州市人民医院和省第二人民医院五个区域重点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专科医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每个市县按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办好县级医院,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和农场区(队)办好一所卫生室。按照改造为主与适度新建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大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按照自愿有效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加强农垦总医院和三亚农垦医院建设的同时,

逐步将农垦医疗卫生资源融入地方。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探索建立对民营医疗机构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购买和补贴制度。

(三)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投入约75.1亿元,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城乡困难人群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健全海南与各省(区、市)异地医保互认制度,进一步促进医疗旅游发展。

(四)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和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规范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合理制定基本药物价格,确保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推进医疗机构标准国际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区域性示范中医院。大力提升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大力促进健康产业和医疗旅游的发展。

(七)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第四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投入225.6亿元,逐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省级补助。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进一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到2015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超过90%,

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二)加强社会救助。完善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将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强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及时解决好城乡特困户、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移风易俗,深化殡葬改革。

(三)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支持市县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高龄、失能病残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支持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项目建设。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节建设平安和谐国际旅游岛

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重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把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作为国际旅游岛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强行政村办公场所建设;推动旅游度假休闲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共同参与的民主组织形式和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居务村务公开等制度。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自主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

(三)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市县和省直部门应急办事机构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加强市县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全省县以上应急联动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效应对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重大危险源、高风险点、事故隐患督导平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指示平台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监管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一体化建设。推进人民防空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防空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落实国防动员法,实行国防动员计划,不断加强

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等问题,深化和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战略。推进“海南警务信息智能岛”建设,构建海岛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实有人口、虚拟社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兴媒体的服务管理。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建设,强化群防群治社会组织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化司法改革、扩大司法民主、推进司法公开,强化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大力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加快省体育中心、海口江东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民族博物馆、国家南海博物馆和省博物馆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及村文化室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和基层群众文体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计划,修缮“海口骑楼老街”等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争取“海南省海上丝绸之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设立全省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支持电视剧、电影、歌曲和舞台精品的创作生产。加强对琼剧、黎族苗族民歌、儋州调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支持黎锦苗绣等民族工艺精品生产。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开放、创新、和谐、包容、进取的海南人文精神。设立人文环境建设奖,表彰在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建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进个人。加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第八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海南作为经济特区,仍然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事业体制等重点改革,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第一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完善省直管市县体制。建立规范的各级政府公共职责分工体制;指导市县用足用好下放的权力。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大力增强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顺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趋势,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构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务流程,实现政府职能、机构与人员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相对集中,执行专业高效,监督有力到位。建立法治政府考评指标体系,加强程序设计和程序保证,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机制。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大民生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行网上审批,强化电子监察,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审批事项开展听证。整合现有政务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协同办公、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治惠民,注重社会群体

的法律保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民主、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反映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二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垦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实行海南农垦政企职能分开,海南省农垦总局在过渡期内,继续履行农垦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代表省政府对海南省农垦集团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海南省农垦集团公司为省政府直属企业,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剥离海南农垦的社会职能,全面完成并进一步做好社会职能移交市县工作。积极有序推进农场属地化管理,逐步将农场移交市县管理。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合理确定海南农垦机构编制和妥善安置海南农垦干部职工。

(二)经济开发区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洋浦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其他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理顺管理体制、激活发展动力的路子。适应大开发、大建设的要求,争取国家确认洋浦经济开发区现有扩区面积并新增规划面积,支持老城经济开发区等具备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改革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老城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区、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金牌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管理水平和开发效率,用好、用活开发区的现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品牌和积聚优势,加强对园区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整合开发区资源,努力使现有开发区成为我省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要基地。

(三)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动资产资源整合。整合交通基础设施和公路资产,支持海南高速公司、省路桥公司等企业作为业主建设经营交通设施。组建投融资平台,整合旅游、海岸线、矿产、土地等资源,实现集约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跨行政区域整合港口资源。培育和扶植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上市。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造,采取兼并收购、整合划转等方式推动企业重组。加强省、市、县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整合重组企业存量国有资产、可转换为经营性的行政事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政府专项资金、项目资源等,拓宽国有资本金来源。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重大基础设施投资补偿机制。改变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充当业主、承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的做法,推行国有投资主体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完善国有投资主体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投融资平台。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加快推行代建制,深化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逐步放开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市场。创新公用事业监管模式,构建政府、公众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监管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投资项目核

准备案制度,减少社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进一步放开社会投资领域;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省级土地储备,为省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土地条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项目,重点抓好海口30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建设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示范区。积极稳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将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和“长远生计有保障”作为土地价格形成因素,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片区综合地价。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统一规划岸线资源,分用途、分等级、分时序控制好岸线土地开发。分区域、分级制定开发投资标准,规范土地开发和招商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六)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额加价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改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继续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逐步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引导天然气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节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一)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以设施、设备、人员配备以及日常运行费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编制和实施省公共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民政社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项规划。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规模,增强县以下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行政府购买、管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优惠政策等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建立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

(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从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四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资源、政策和侨乡优势,不断拓展海南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深化琼港、琼澳、琼台、琼粤、琼桂等区域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实施更加开放的外商投资政策,执行好国家《中西部

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全力开展以引资金、引项目、引会展、引赛事、引客源、引物流、引出口订单、引科技创新产品、引精英人才和管理团队等为内容的招商选商工作。鼓励有实力的海南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二)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平台的作用,拓展博鳌论坛效应。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对外交流平台。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和展览、双边会见和多边国际活动落户海南,努力打造休闲外交基地。以洋浦保税港区、海口保税港区、东方、儋州边贸市场为依托,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积极开展国际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引进国际知名院校和国际知名医疗机构联合办学办医。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侨务资源,不断拓展对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琼台农业和海洋经济合作。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努力打造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办好东方八所、儋州白马井边贸城,争取建设国家边境城镇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东融西联”战略,落实《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深化海南广西两省合作会谈纪要》,共同推进加快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北部湾地区等重大项目和重要区域建设,加快完善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南宁高速公路以及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南宁快速铁路建设;共同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合作平台,共同开发“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加强金融、物流、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环境保护和市场建设等多方面合作,把琼粤、琼桂合作打造成我国省际合作的典范。以泛珠区域合作为平台,联合制定南海蓝色经济发展规划、共建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加强海洋环保、海域管理和渔船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联手发展南海蓝色经济区。加强琼港、琼澳合作。利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深化琼台合作,进一步建设好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注重引进免税购物、游艇制造商投资,扩大空中、海运直航。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具有条件的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

(三)进一步深化涉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国际旅游岛的一系列开放政策落地。同时进行国际旅游岛进一步开发的政策研究。吸引和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联合办学办医院、即开型体育彩票、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等方面,实行更加开放的举措。支持国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进入海南,对外商投资旅行社逐步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进一步做好做足航权开放的文章,落实好境外游客来琼的出入境便利政策。继续争取增加入境免签证国家。履行中国5A级旅游景区城市联盟宣言,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涉外经济管理与国际惯例对接,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深化口岸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口岸查验方式创新,实施单一窗口或“一站式”通关模式,规范口岸物流、客流管理,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场所规范化建设力度,加快“大通关”进程。

整合口岸信息资源,推进“电子口岸”建设。

第九章组织规划实施

建立体系,完善机制,分类指导,组织落实,监督检查等,形成“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 (一)完善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和实施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市县发展规划。省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3个区域规划和49个专项规划,编制全省空间布局总体规划。根据本规划,修编各级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建立衔接机制。实施下级总体规划在约束性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

上级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同级总体规划要在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同级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协调。加强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

(三)坚持分类实施。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社会事业发展任务,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努力完成;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确保如期完成。

(四)强化组织落实。省各部门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省政府报告。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省政府分解落实到省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定期检查,强化落实,重要的预期性目标也同时分解落实。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考核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指标,确保约束性指标的落实。

(五)健全监督评估机制。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省人大报告,并向省政协通报。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2013年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健全规划调整制度,如遇特殊情况,省政府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十二五”规划是全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为建成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